摘要:“办公室空了一半,剩下的人还在等去年的绩效。” 刷到这条关于设计院的评论时,不少人心中泛起疑惑:几个月不发工资,为何仍有人选择坚守?是行业的惯性捆绑,还是个人的无奈抉择?
“办公室空了一半,剩下的人还在等去年的绩效。” 刷到这条关于设计院的评论时,不少人心中泛起疑惑:几个月不发工资,为何仍有人选择坚守?是行业的惯性捆绑,还是个人的无奈抉择?
在网上,关于设计院的讨论总是充满矛盾。有人喊着 “设计院 go die”,说年轻人几乎跑光;有人坦言 “没其他技能”,只能在原地打转;还有人苦笑着说 “欠了我不少绩效没发”,不甘心就此离开。这些声音,拼凑出当下设计院从业者的真实困境。
“没其他技能”,道出了许多人的职业焦虑。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封闭性,长期深耕其中的设计师,习惯了按图索骥的工作节奏,掌握的技能也多围绕设计软件操作、方案绘制等领域。一旦脱离设计院,这些技能在其他行业的适配性较低。比如,习惯了用 CAD、SU 建模的设计师,想转行做互联网产品设计,不仅要重新学习 Figma 等工具,还要理解用户思维、商业逻辑,这对长期专注技术的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新技能的成本和难度不断增加,中年设计师更是陷入 “转行难,不转行更难” 的尴尬境地。
“欠了不少绩效没发”,则揭露了设计院薪酬体系的 “捆绑术”。在很多设计院,薪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其中绩效占比颇高,甚至能达到总收入的 60% 以上。但绩效发放往往滞后,有的按季度发,有的按年度发,甚至还有的项目结束后才结算。一旦遇到行业不景气、项目回款慢的情况,绩效就成了 “空头支票”。对员工而言,未发放的绩效就像一笔 “沉没成本”,如果辞职,这笔钱很可能打水漂;如果留下,至少还有一丝希望能等到发放的那天。于是,不少人选择在等待中消耗,期待着 “等绩效发了就走”,却在一次次的等待中被不断拖欠的薪酬困住脚步。
“年轻人几乎都跑完了,办公室空了一大半”,反映出行业的人才断层与坚守者的无奈。年轻人更敢于跳出舒适圈,面对不发工资的困境,他们往往能果断辞职,转向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行业。但留下的人,大多有更沉重的生活负担。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设计师,要承担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压力,不敢轻易放弃一份看似 “稳定” 的工作 —— 即便这份工作早已失去了稳定的收入。他们深知,外面的就业市场对中年人的包容度有限,与其冒险转行,不如在熟悉的行业里 “熬”,期待行业能迎来转机。
此外,行业的惯性思维也让一些人难以抽身。在传统观念里,设计院是 “铁饭碗”,尤其是大型国企或老牌设计院,曾承载着许多人的职业理想。老一辈设计师习惯了 “熬资历”,认为行业的低谷总会过去,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回到过去的黄金时代。这种对行业的执念,让他们在困境中选择坚守。同时,设计院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一种 “牵绊”,多年积累的同事情谊、合作资源,让一些人在辞职时犹豫不决,担心离开后失去多年经营的人脉。
然而,这种坚守背后,是从业者的心酸与牺牲。长期不发工资,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不少人不得不靠信用卡、花呗维持生计;工作压力并未减轻,项目 deadline 依然紧迫,却连基本的收入保障都没有,身心俱疲成了常态。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 “不辞职” 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设计院的不良经营模式,形成 “拖欠工资 — 员工坚守 — 继续拖欠” 的恶性循环。
设计院的困境,本质上是行业转型期的阵痛。随着房地产行业降温、基建投资放缓,依赖传统业务的设计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那些仍在坚守的人,既是行业的 “见证者”,也是 “受害者”。他们的选择,既有个人的无奈,也折射出行业发展的迷茫。
未来,设计院若想留住人才,不能仅靠 “拖欠绩效” 捆绑员工,更需要优化薪酬体系、拓展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而对于从业者而言,无论是选择坚守还是转行,都需要打破职业惯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中掌握主动权。毕竟,真正的稳定,从来不是依附于某个行业或企业,而是自身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来源:带你了解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