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私域直播因其特有的封闭性和隐蔽性,成为不良商家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他们将目标锁定老年人群体,利用老年消费者信息相对闭塞、防范意识较弱等特点,进行洗脑式营销和诈骗活动,骗取老年消费者下单购买产品,已成为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的新型顽疾。
近年来,私域直播因其特有的封闭性和隐蔽性,成为不良商家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他们将目标锁定老年人群体,利用老年消费者信息相对闭塞、防范意识较弱等特点,进行洗脑式营销和诈骗活动,骗取老年消费者下单购买产品,已成为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的新型顽疾。
为深入了解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的真实情况,更好地维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联合江苏、浙江、福建等15省市消协组织(委员会)及中国消费者杂志共同开展了“护银龄 破暗域——多省市联动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通过线上问卷与志愿者线下体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近半消费者遭遇过虚假宣传
基于本次线上问卷调查数据,当前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存在四大类突出问题:
精准围猎老年群体。问卷数据显示,私域直播精准围猎老年群体,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情感需求强、辨别力弱的特点,通过免费礼品、义诊等形式将其引流至封闭私域,以独家低价、治病功效话术(超40%消费者提及)和虚假剧情(43.91%消费者遭遇)实施诱导营销。
私域直播间虚假宣传频发,可信度极低。有49.66%的消费者遇到过虚假/夸大宣传,42.52%的消费者认为私域直播间内容存在违规现象,如主播常用极限词/违禁词、虚构原价、资质造假等。仅有17.17%的消费者选择信任。
商品售后问题突出,权益无保障。42.35%的消费者遇到过商品以次充好,26.47%的消费者遭遇过赠品高额运费,还存在售后拉黑、付款不发货、退换货难、记录难查等问题,全链路存在短板。
隐蔽性强,维权难度大。19.07%消费者分不清私域与正规平台,增加了维权难度。尽管有85.83%的消费者有初步固证意识,但证据类型集中于付款记录、聊天截图,仅有14.32%的消费者有“直播录屏”保存的意识。此外,有14.17%的消费者无任何固证意识,5.38%的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选择自认倒霉,进一步凸显了维权意识与能力的不足。
线下体察情况显示
30个直播间样本均存在违规行为
线下体察发现,私域直播间通常通过组建微信群、以赠送鸡蛋等小利为诱饵,将老年人群体诱导至线上平台,进而利用签到奖励、积分兑换、限时促销等方式,维系老年用户观看直播的黏性。在直播过程中,商家普遍存在虚假宣传、假冒专家、夸大功效等违规宣传行为,所售商品也存在价格虚高、物流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线下体察所涉及的30个直播间样本,均存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违规行为。
内容违规:虚假宣传与诱导手法多样
涉病疗效虚假宣传:体察发现,私域直播间普遍采用多种套路化手段进行消费诱导。尤其在涉病疗效方面,虚假宣传最为普遍,通常将普通食品或饰品宣称具有疾病缓解或治疗功效。
案例分享型诱导:部分直播间为规避市场监管,并不直接以“小黄车”形式挂货销售,而是通过纯连麦分享的方式进行洗脑操作。这些“托儿”往往情绪激动、台词熟练,刻意强调产品“立即起效”“根治某病”“错过即亏”等极端承诺。此类案例分享的真实性严重存疑:一是身份真实性无法验证,二是所谓案例效果无医学实证支持,三是在互动设计中刻意排除真实用户的质疑声音。
打造专家人设:部分直播间涉嫌打造专家人设,通过角色扮演虚构权威身份,常见手段包括自称“专家”“医生”“教授”等,并宣称所推荐的技术或产品有“相关技术突破”。
健康恐吓型内容:少量直播间利用老年人对疾病的担忧心理,通过刺激性文字词汇,吸引老年人注意,渲染某些疾病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并搭配“健康讲座”洗脑,进而推销产品。
弹幕协同规避监管:部分直播间主播表现异常谨慎,在口播内容上不直接违规,但通过弹幕中的“消费者”提问或“分享”间接传递违规信息,如暗示治疗效果或夸大功效。
商品欺诈:价格、功效与资质多重失信
价格维度:虚构原价制造溢价。部分直播间刻意宣称原价高昂,再逐步降价,制造巨大价格落差,从而给老年消费者营造“占便宜”的心理错觉。
功效维度:普遍存在虚假与夸大宣传。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禁止使用医疗用语或易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用语的规定,这种诱导误导性宣传极易使老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
资质维度:虚构权威与认证误导。如假扮专家并声称“要去香港给李嘉诚看病”、鼓吹所谓“祖传中医秘方”、上演情景剧下跪谢恩等剧情化营销手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售后障碍:物流与证据缺失加剧维权难
物流信息缺失与查询障碍。部分商品发货极其缓慢,商家常以“系统升级”“仓库整理”等理由敷衍拖延,导致消费者无法掌握商品实际状态,维权缺乏基础依据。
诱导线下支付与责任规避。部分直播间还引导消费者跳出平台交易,转而通过线下报名预订、私下转账或现金支付等方式完成购买。
直播内容隐匿与证据灭失。私域直播间普遍没有直播回放功能。消费者无法回看直播内容、商家所作出的承诺以及展示的商品效果等关键证据。
运营规避:反调查与隐蔽化策略升级
多节点资格审核。部分直播间设置了严密的多节点资格审核机制,入群渠道严格控制,仅限内部工作人员邀请方可进入,陌生人邀请入群一经发现立即移除。
规避式责任转移。出镜主播直接宣称治病功效的表述有所减少,转而大量采用“用户分享”形式,由雇佣的“托儿”冒充消费者讲述使用效果,运营方不再明确声称主播为专家,但通过场景布设、服装道具、专业术语堆砌等方式刻意营造权威氛围,使消费者产生专家误导联想。
消费提醒:
警惕情感营销陷阱
勿因亲近感放松警惕
警惕“情感营销”陷阱,勿因“亲近感”放松警惕
部分私域直播间主播会通过“家人称呼”(如“叔叔阿姨”“咱爸妈”)、嘘寒问暖、讲述“感人故事”等方式快速拉近距离,营造“亲切可信”的氛围,进而推销高价产品。老年消费者需注意:再热情的亲情话术也可能是营销手段,切勿因被“关心”而冲动下单。遇到主播频繁提及“限量福利”“只有家人才能享受”等话术时,要保持清醒,先与家人沟通核实。
辨识“夸大功效”宣传,不轻信“包治百病”承诺
私域直播间常见针对老年人的“特效产品”,如声称“降三高不吃药”“根治关节疼痛”“提升免疫力防瘟症”等保健食品、医疗器械或“养生神器”。老年消费者需牢记: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普通商品更无治疗功效。若主播宣称产品有“治疗疾病”“治愈率90%”等绝对化用语,或展示未经核实的“患者案例”“专家背书”,均涉嫌违法。建议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http://www.samr.gov.cn/)查询产品批准文号、资质信息,或咨询正规医院医生意见。
防范“低价诱导”套路,不贪图“免费”“超值”便宜
部分直播间以“免费领鸡蛋/保健品”“1元抢购万元仪器”“充值返现翻倍”等为噱头吸引关注,后续却要求“预存费用”“拉人头解锁福利”或通过话术诱导逐步加码消费。老年消费者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异常低价背后常藏猫腻。遇到“限时抢购”“不买就亏”等催促话术时,切勿因怕错过而匆忙付款;对于需要预付定金、多次充值的促销模式,务必先与子女商量,确认商家资质及退换货规则后再行动。
核查“交易信息”真实性,不通过非正规渠道付款
私域直播间常通过微信转账、个人收款码、群内红包等方式直接收款,此类交易缺乏平台监管,一旦出现商品质量问题或商家跑路,维权难度极大。老年消费者需谨记:正规交易应通过直播间内嵌的官方支付渠道(如平台担保交易、有明确商户信息的支付链接)完成,拒绝向个人账户直接转账。购买前,务必核实直播间主体信息(可通过平台查看商家营业执照、联系方式),并保留直播录像、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
遇纠纷及时维权,用好“家庭和社会支持”
若发现产品质量不符、宣传与实际不符,或遭遇强制消费、拒绝退换货等问题,老年朋友不要因怕麻烦或“不好意思”放弃维权。可先尝试通过直播间客服、平台投诉渠道反映问题;若协商无果,可拨打12345热线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同时,建议子女多关注父母网络消费动态,主动帮助识别风险,共同守护“钱袋子”。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