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荧幕上,54 岁的于和伟曝光度甚至超过不少流量明星。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他凭借对革命烈士吴石的精准演绎,不仅收获观众 “他不是演吴石,他就是吴石” 的高评,更在不到 72 小时内被《人民日报》四次聚焦 —— 从深度专访到演技点评,这份官方认可,让
近期荧幕上,54 岁的于和伟曝光度甚至超过不少流量明星。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他凭借对革命烈士吴石的精准演绎,不仅收获观众 “他不是演吴石,他就是吴石” 的高评,更在不到 72 小时内被《人民日报》四次聚焦 —— 从深度专访到演技点评,这份官方认可,让张艺谋多年前 “中国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 的判断,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
官媒力挺:四十分钟专访,聚焦 “让表演回到土地”
《人民日报》为于和伟推出的四十分钟深度专访,镜头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画面里的于和伟穿着一件洗得柔软的深灰色卫衣,袖口随意挽到小臂,面前摆着一杯温热的白开水,没有精致妆容,没有华丽布景,仿佛只是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专访核心围绕 “让表演回到土地” 展开,他谈及角色塑造时,指尖会不自觉地轻敲桌面,眼神里满是对表演的敬畏。
当被问及台湾观众对《沉默的荣耀》的反馈时,于和伟的语气忽然放缓,带着几分动容:“有台湾朋友说看剧时忍不住流泪,能共情吴石的选择。我很开心,因为这说明我们同根同源的情感是相通的,我们本就该团圆。” 这番话没有刻意拔高,却传递出超越角色本身的价值观,也解释了为何官媒会对他格外关注 —— 好的演员,不仅能演活角色,更能传递正向力量。
此次四次点名,涵盖专访、演技解析、角色解读等多个维度,《人民日报》评价他 “用细腻的表演,让革命先辈的形象从史料中走出来,变得可感、可触、可敬”。这份认可,远比流量数据、粉丝应援更具分量,是对 “实力派演员” 最直接的肯定。
封神演技:《沉默的荣耀》里的 “表演教科书”
《沉默的荣耀》能成为年度口碑爆款,于和伟的表演是核心支撑。剧中两段关键戏份,被业内称为 “表演教学范本”,让观众真切感受到 “演技” 二字的重量。
第一段是三分半钟的无台词独角戏。剧情里,于和伟饰演的吴石意外发现最信任的兄弟竟是叛逆者,信仰与情感瞬间崩塌。镜头下,他没有用夸张的嘶吼或痛哭来表达情绪,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微动作传递内心的震动:先是下意识抬手松领带,手指在领口反复摩挲,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扼住喉咙,呼吸都变得滞涩;接着伸手去拿桌上的文件,手腕不受控制地微颤,纸张边缘在指尖轻轻晃动,暴露了极力压抑的慌乱;最后他走到无人的角落,背对着镜头靠在椅背上,肩膀缓慢下沉,后脑勺抵着冰冷的墙壁,眼神从最初的震惊,逐渐被绝望与痛苦填满 —— 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跟着揪紧了心。
为了演好这场戏,于和伟提前一周进入 “闭关状态”。他推掉所有社交活动,在酒店房间里贴满吴石的史料照片,甚至拒绝与工作人员闲聊,生怕从角色情绪里抽离。“我需要让自己相信,我就是吴石,那一刻他的痛苦、挣扎,我都要切身感受。” 他在专访中这样解释。
另一段让人泪目的,是吴石在狱中和夫人诀别的戏份。彼时吴石身体已因酷刑变得虚弱,却在夫人面前强装从容。他看着夫人带来的凤梨酥,指尖轻轻碰了碰包装纸,忽然想起两人曾经的约定,眼眶瞬间泛红。当凤梨酥不小心被捏碎,碎屑从指缝落下时,他低下头,泪水砸在掌心的碎渣上,肩膀抑制不住地抽搐 —— 没有声嘶力竭的告别,却把 “诀别” 的沉重与不舍,演得让无数观众跟着落泪。
更难得的是,戏外的于和伟始终保持对角色的敬畏。他专程去拜访吴石烈士的纪念馆,在墓碑前轻声说:“您的名字有人知晓,您的故事有人记得。” 这份共情与尊重,让他的表演多了一层打动人心的力量。
演艺之路:从跑龙套到 “叔圈顶流”,二十年沉淀终发光
于和伟的演艺之路,算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 “大器晚成” 来形容。年轻时,他从跑龙套起步,在剧组里做过群演、当过背景板,最惨的时候,拍完整部戏连一个正脸镜头都没有。
2010 年,新版《三国》中的刘备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为了摆脱之前 “反派专业户” 的标签,他扎进史料堆里研究了整整三个月 —— 读《三国志》,看历代刘备画像,甚至去三国遗址实地感受,把刘备 “年轻时的锋芒、中年时的沉稳、晚年时的沧桑” 拆分成不同阶段的表演细节。剧中 “接着奏乐接着舞” 的名场面意外走红,让观众记住了这个 “不一样的刘备”,也让他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2017 年,《军师联盟》中的曹操让他彻底出圈。他饰演的曹操,既有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霸气,也有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悲凉,凭借这个角色,他终于拿下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也引起了张艺谋的注意。在此之前,他曾七次获得大奖提名,却七次沦为 “陪跑”,甚至在第 33 届飞天奖上,他有四部作品入围优秀电视剧奖,自己却与最佳男主角失之交臂。但每一次错过,都成了他打磨演技的动力。
《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是他又一个经典角色。他没有把陈独秀演成刻板的 “伟人符号”,而是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细节 —— 比如开会时随手嗑瓜子,说话激动时会把瓜子皮往桌上一推,这些即兴设计的动作,让人物瞬间鲜活起来。《城中之城》里的经侦警察,他又演出了职业人的专业与生活里的疲惫:查案时眼神锐利如鹰,加班到深夜时,会靠在椅背上揉着太阳穴,手指因为长期握笔而微微弯曲,这些细节让角色充满真实感。
他曾在专访中提到《我是刑警》里的角色:“没有哪个刑警会天天把‘我很累’挂在嘴边,但他的疲惫会藏在细节里 —— 握茶杯的力度,说话时的停顿,甚至走路时肩膀的倾斜度。演员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藏起来’的情绪找出来。”
伯乐之遇:与张艺谋的 “双向奔赴”
在于和伟的演艺生涯里,张艺谋是当之无愧的 “伯乐”。两人的第一次交集,是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片场,当时于和伟只是个不起眼的群演,戏份最后被剪得几乎找不到痕迹。但张艺谋却在众多群演中注意到了他,私下对副导演说:“这个年轻人眼神里有戏,以后肯定能出来。”
二十年后,两人在《坚如磐石》中再续前缘。这一次,于和伟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撑起全剧的核心角色 —— 一个表面温和、实则狠辣的商人。剧中有一个经典镜头:他面对对手的威胁时,没有愤怒,反而笑眯眯地低头整理袖口,手指缓慢抚平西装上的褶皱,嘴角的笑意与眼神里的冷意形成强烈反差,把 “笑里藏刀” 演绎到了极致。这个动作是于和伟的即兴发挥,张艺谋在监视器后当场拍案叫绝,后期甚至特意为这个镜头加了特写。
张艺谋后来在采访中毫不掩饰对他的欣赏:“如果于和伟这个角色早四五年出来,张颂文的高启强可能就要排第二了。” 这番评价并非夸张,而是对他演技的极致肯定。对于 “伯乐” 的认可,于和伟始终心怀感激:“张导当年的一句话,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演员和导演之间,其实是双向奔赴,他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于和伟的化妆间里,始终放着一本厚厚的角色笔记。扉页上用钢笔写着 “理解他,成为他” 六个字,里面贴满了不同角色的剧照、史料截图,还有他手写的表演心得。最近,这本笔记里多了几张《沉默的荣耀》的片场照片,照片背面是他用铅笔写的小字:“谢谢吴石,让更多人记得那些为团圆奋斗过的人。”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笔记上,字迹虽淡,却满是真诚。
来源:济报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