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土地财政!深圳盘活万亿国资,发展模式迎巨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9:16 1

摘要:最近跟一个在深圳某国企上班的朋友老王吃饭,他最近“班味”有点重,唉声叹气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公司里天天开会,主题全是“创新”、“转型”、“市场化考核”,搞得人心惶惶。他跟我吐槽:“以前觉得进了国企就是捧上铁饭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现在倒好,天天琢磨着怎么跟外

最近跟一个在深圳某国企上班的朋友老王吃饭,他最近“班味”有点重,唉声叹气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公司里天天开会,主题全是“创新”、“转型”、“市场化考核”,搞得人心惶惶。他跟我吐槽:“以前觉得进了国企就是捧上铁饭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现在倒好,天天琢磨着怎么跟外面的互联网公司抢饭吃,还要算什么ROI,我们是搞工程的,又不是搞风投的,这账怎么算?”

老王喝了口闷酒,继续说:“好多老人儿都在说,这铁饭碗怕是要变成瓷饭碗了,一碰就碎。年轻人倒是挺兴奋,觉得机会来了,可以大展拳脚。我们这种不高不低的,最是尴尬。”

我听着他的抱怨,没怎么搭腔。因为我知道,老王和他同事们的焦虑,其实只是一个巨大齿轮开始转动时,被带动起来的、最末梢的那个小齿轮的感受。他们感受到的震动和迷茫,背后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开端。这个叙事,就是我们最近总在财经版面上看到的四个字:国企改革。而深圳,恰恰是这轮改革中,最值得观察的一个样本。

要捋清楚这件事,我们不能只盯着哪家公司可能要并购重组,哪个板块的概念又热了。这种看热闹式的分析,跟猜大小没区别,值博率很低。我们得退后几步,拉长时间轴,算一算大账。

首先要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深圳?

很多人会说,因为文件下来了,政策要求了。这当然是直接原因,但只说这个,等于什么都没说。任何一项牵动万亿资产的改革,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得不为”的结构性原因。在我看来,这次深圳国企改革的底层驱动力,不是什么主动的“锦上添花”,而是一个被动的、但又极其关键的“填坑”。

填什么坑?填“土地财政”这个大坑。

过去二三十年,深圳乃至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模式,底层逻辑是很清晰的:卖地。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巨额收入,再用这笔钱去修路、建地铁、盖学校、搞绿化。这是一台高效的城市发展引擎,我们每个人都享受了它的成果,也承受了它的代价,比如高房价。但现在,这台引擎的轰鸣声,明显变小了。大家看看周围,房子卖得怎么样,开发商日子过得怎么样,心里都有数。

土地财政这口“现金奶牛”产奶量下降,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账本要重新算了。收入端少了一大块,但支出端,比如公务员工资、城市维护、社保医疗等等,一分钱都不能少,甚至还在逐年增加。怎么办?

开源节流。节流的空间有限,那就只能在开源上想办法。这时候,市领导们翻开自家账本,一盘点,欸,发现家里还有一大笔压箱底的“沉睡资产”——那就是国资委控股的那些国企。

根据公开的数据,深圳市属国企的总资产规模,是以万亿为单位计算的。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是一个巨大的、有待盘活的资产池。过去,这些资产可能安安稳稳地躺在账上,每年贡献一些利润,解决一些就业,就算完成任务。但在新的财政压力下,这种“躺平”的状态就显得有点“道义有亏”了。

所以,这轮改革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场“城市资产负债表”的重构。深圳正在从一个依赖“土地增量”的“地产开发商”角色,转变为一个需要盘活“企业存量”的“资本投资家”角色。国企改革,就是这场角色转换的核心动作。它不再是简单地让某个企业做大做强,而是要提高整个“城市资产包”的年化复合收益率。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看懂深圳国企改革的一些具体方向为什么是这样。比如,为什么强调“科技型”、“轻资产”?

这跟我们熟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国企改革,是完全不同的逻辑。当年的改革,是处理“重资产”的包袱,是大刀阔斧地“甩”,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深圳的改革,是优化“好资产”的配置,是精打细算地“投”,解决的是发展和“钱生钱”的效率问题。

深圳本身就是个科技重镇,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常年看齐以色列、韩国这种全球顶尖水平。所以,国资这笔“大钱”,自然要投向代表未来、且资本效率更高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让国企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去撬动这些科技资源,相当于国家队亲自下场当“天使投资人”和“VC”。

这种做法,一石二鸟。一方面,国资的注入可以为那些亟需资金但又有技术前景的科技公司提供“耐心资本”,避免它们在发展初期被短视的金融市场扼杀。另一方面,科技企业的活力又能反过来“激活”国企内部僵化的体制,就像老王感受到的那样,逼着他们去学习市场化的语言和玩法。

所以,你看,建科院、深赛格、深物业A这些被市场拿出来反复讨论的标的,它们各自代表了什么?它们不是“三强争霸”的选手,更像是深圳这个“超级投资人”的投资组合里,不同策略的体现。

有的是投“科技成长股”,赌的是未来的星辰大海,高风险高回报。有的是投“产业整合平台”,看中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赚的是整合和效率提升的钱。还有的是投“现金流稳定资产”,比如公用事业、物业管理,这是投资组合里的“压舱石”,提供稳定的分红和防御性。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打造一两个“国企王者”,而是为了让深圳市的整体资产负liabilities表更加健康、更有彈性。未来的城市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资产负债表”质量的竞争。谁的资产回报率更高,谁的现金流更稳定,谁就有更多的弹药去投资未来,改善民生。

聊到这,我们作为普通人,该怎么看这件事?

我觉得,最忌讳的就是听到“改革”两个字就头脑发热,拿着K线图去猜哪个股票会成为下一个“tenbagger”。这种思路,很容易沦为给政策抬轿的“燃料”。因为政策的落地、整合的效果、企业的执行,中间有太多不确定性。你以为的“馅饼砸脸”,很可能最后是个“深坑站岗”。

更理性的做法,是把这件事看作一个观察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窗口。它告诉我们,那个依靠房地产“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确实是过去了。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更加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说白了,就是要把手里的每一分钱、每一项资产,都用得更有效率。

对于我们个人的投资和理财来说,这种宏观背景的变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也要像深圳盘点自家资产一样,盘点一下自己的“个人资产负지表”。你的收入来源,是单一的工资,还是有多元的现金流?你的资产配置,是集中在单一的房产上,还是分散在不同的类别里?当外部环境的“电梯”运行方向发生变化时,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爬楼梯”?

老王还在为他那个“瓷饭碗”焦虑,我后来给他回了条微信,大意是说:别光盯着自己那个碗,多看看食堂老板是怎么琢磨开分店、搞外卖、换菜单的。个人的命运固然重要,但看懂了时代的牌局,至少能让自己在洗牌的时候,心里不那么慌。

这事儿也没啥保密的,就是个简单的算账逻辑。城市要算城市的账,个人要算个人的账。算明白了,很多选择也就清晰了。共勉共戒吧。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来源:华诺信诚财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