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行业市场介绍,茶中故旧是蒙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8:44 1

摘要:中国茶产业源远流长。茶产业是以茶科研、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全过程为主要 产业链条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我国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早在公元 5 世纪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茶产业源远流长。茶产业是以茶科研、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全过程为主要 产业链条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我国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早在公元 5 世纪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8 世纪时期,种植技术及饮茶技艺经 禅僧带回日本;10 世纪时,蒙古商队将中国砖茶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15 世纪初,自葡萄牙商船来华通商 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17、18 世纪以来,茶叶源源不断沿当时全球最长的国际商贸航线“海上丝 绸之路”被运往欧洲各地,茶叶不仅是中国连接全球经济的贸易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见证者;1886 年以 前,中国在世界茶叶出口市场占据垄断地位,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革命”,即窃取中国茶树、茶种和制 茶技术在其殖民地印度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英日竞争者在国际市场利用文化媒介贬低华茶,加上战乱频繁内 外交困,中国茶业由盛而衰,输掉世界茶叶市场的主导权;直至建国,茶叶生产开始复苏,特别自改革开放以 来,复兴茶产业、发展茶科技、振兴茶文化,茶叶发展获得新的辉煌。 中国茶产业以内销为主。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3 年度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从生产情况 上看,在克服旱涝天气等不利影响下,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 333.95 万吨,增长稳定;产值同步提升,全国干毛 茶总产值为 3296.68 亿元,增幅 3.65%。从内销情况来看,受消费需求缓慢复苏及销售通路的影响,2024 年中 国茶叶内销总量 240 万吨,与上一年基本持平。2024 年,中国茶产业内销产量占整体产量的 69%左右,表明中 国茶产业是一个以自产内销为主的行业。

中国茶饮料市场主要包含即饮茶、现制茶饮和茶叶三类,其中茶叶市场规模在 2024 年达 3258 亿元。2020 年到 2024 年期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 2889 亿元增长至 3258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3%。得益于宏观环境的逐 渐企稳和消费环境的修复,预计 2024-2029 年期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将以 4.6%的年化增速增长,至 2029 年的 预期规模为 4079 亿元。

茶叶价格未来有望维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茶叶价格端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第一是毛茶,毛茶主要指的 是经过初制但未经过发酵的茶叶,是茶叶产品的主要原材料,2020-2022 年,毛茶价格逐步上升,2022-2024 年 受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毛茶价格逐渐下降。展望未来,预计到 2029 年,毛茶价格有望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另一个是整体茶叶的零售价格,过去几年呈现与毛茶相同的先升后降的趋势,预计未来价格走势同样呈现小幅 上升的局面。

中国茶叶市场的产业链可分为:(1) 上游分部,由原材料供应商组成;(2) 中游分部,由茶叶制造服务供应 商组成;及 (3) 下游分部,由不同的销售渠道组成,包括线上渠道及线下渠道。目前,以八马茶业和天福等拟 上市和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茶行业公司主要聚焦于中游和下游部分,通过收取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后销售给经销 商/消费者赚取利润。

除茶叶本身外,茶制品衍生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中。茶制品衍生市场主要包括茶具和茶制零售市场。茶具是 指用于泡茶、奉茶及品茶的器具。茶具的工艺、设计及材料被视为影响茶饮体验的重要元素。在茶文化日益流 行及传统文化习俗(包括茶道)复兴的推动下,中国茶具市场稳步增长。中国茶具市场按销售收入计由 2020 年 的约人民币 162 亿元增加至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19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4.2%,并预计将进一步增长 至 2029 年的约人民币 220 亿元,自 2024 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3.0%。 茶制零食是指将茶叶加工成超细茶粉、茶提取物及天然活性茶成分,再与其他成分混合而成的食品。受欢 迎的茶制零食包括茶味糖果、糕点、果脯及冷冻甜点等。茶制零食推动新的消费文化,从传统的饮茶演变为吃 茶的新概念,提供更便捷的享茶方式。在消费者对全人健康和自我保健的兴趣日益增加、对天然及功能性食品 日益偏好以及茶文化日益流行的推动下,中国茶制零食市场按销售收入计由 2020 年的约人民币 40 亿元增加 至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66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13.4%,并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至 2029 年的约人民币 109 亿元,自 2024 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10.6%。

按照发酵类型,中国茶叶可以分为六大类。其分别为:1)绿茶,发酵程度最低,也是茶叶中第一大品类, 味道通常以其清新、鲜爽和甜味而闻名,代表茶包括杭州西湖龙井和苏州碧螺春。2)白茶,加工工艺最简单, 保留了茶叶最原始的风味和营养,口味清淡细腻且优雅,代表茶有福建贡眉。3)黄茶,制作工艺跟绿茶相似, 但多了一道闷黄工序,使茶叶在湿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代表茶有安徽霍山黄芽。4)乌 龙茶。中国六大茶类中的唯一半发酵茶,其加工工艺较为复杂,涉及萎凋、凉青、做青、杀青、揉捻和干燥等 环节,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代表茶有福建铁观音。5)红茶,与绿茶并为最常见的两大茶种之一,口感圆润而 浓郁,代表茶有福建金骏眉。6)黑茶,是后发酵的茶,味道在各茶种中最为浓郁,代表茶有云南普洱。

绿茶为第一大种类,占中国整体茶行业规模一半以上。2024 年,中国茶行业规模 3258 亿元,其中绿茶接 近 2000 亿元,为第一大茶品种,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茶类。红茶排名第二,市场规模为 541 亿元。乌龙茶 与黑茶市场规模相近,都在 300-400 亿元区间。白茶和黄茶相对而言最为小众,白茶为 104 亿元,而黄茶规模 仅为 29 亿元。

从量的角度看,绿茶依然保持领先地位。2023 年,全国茶叶内销总量 240.4 万吨,比增 0.7 万吨,增幅 0.3%。 六大茶类中,内销量占比最大的绿茶和红茶出现小幅下降,其余茶类略有上升。具体来看,绿茶内销量 128.9 万吨,同比减少 1.6%,占总内销量的 53.6%;红茶 37.9 万吨,同比减少 0.7%,占总内销量的 15.7%;黑茶 37.8 万吨,同比增长 3.7%,占总内销量的 15.7%;乌龙茶 25.6 万吨,同比增长 3.2%,占总内销量的 10.7%;白茶 8.3 万吨,同比增长 1.6%,占总内销量的 3.4%;黄茶 1.9 万吨,占总内销量的 0.8%。

从价格角度看,绿茶与黄茶均价最高,黑茶最为便宜。2023 年,绿茶内销均价 153.4 元/千克,同比降低 4.7%;红茶 148.1 元/千克,微增 0.1%;黑茶 94.9 元/千克,比增 7.6%;乌龙茶 121.3 元/千克,比增 5.9%;白茶 130.2 元/千克,比增 5.3%;黄茶 157.5 元/千克,比增 24.4%。

茶叶市场按价格范围可进一步分为三类:高端、中端和大众。在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崛起的环境下,高端 茶叶明显发展最为迅速,行业潜力广阔。 在 2020 年至 2024 年期间,中国高端茶叶市场展现出稳定增长态势。按销售收入计算,市场规模从约 890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约 1031 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3.7%。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全面健康和自 我保健的追求不断提升,以及对优质茶叶的需求持续走高。 高端茶叶以严苛的品质把控为显著特征:从原料筛 选、生产工艺到储存方式、包装设计均遵循高标准,这也使得其产品定价相对较高。与此同时,高端茶叶品牌 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往往能建立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并提供精细化的客户服务体验。 相比之下,大众茶叶 市场的增长动能有所放缓。深层原因在于,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与健康意识觉醒,越来越多消费者正从非 品牌大众茶叶转向信赖度更高的品牌产品。据预测,到 2029 年,大众茶叶市场规模按销售收入计算将达约 1690 亿元人民币,而高端茶叶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至约 1353 亿元人民币。 这一市场结构的转变,深刻反映出中国 茶叶消费者对品质与品牌认知的双重升级,也为高端茶叶市场的持续扩张提供了强劲驱动力。

类似白酒,茶叶销售重体验,分销与线下为主要销售模式。 首先,从线上线下来看,得益于电商、直播等销售模式的影响力增加,线上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按销售 收入计算,中国茶叶市场的市场规模由 2020 年的约人民币 2889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3258 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3.0%。其中: (i) 线上渠道的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约人民币 283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358 亿元,复合年增长 率约为 6.1%; (ii) 线下渠道的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约人民币 2606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2900 亿元,复合年 增长率约为 2.7%。 预计到 2029 年,中国茶叶市场的销售收入规模将从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3258 亿元增长至约人民币 407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4.6%。其中: (i) 线上渠道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358 亿元增至 2029 年的约人民币 510 亿元,复合年增 长率约为 7.3%; (ii) 线下渠道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4 年的约人民币 2900 亿元增至 2029 年的约人民币 3569 亿元,复合 年增长率约为 4.2%。

2024 年,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在中国茶叶市场中的占比分别约为 11.0% 和 89.0%,线下依然占据主流 地位。 其次,分销依然是茶叶销售的主流模式。分销模式可助力茶企快速拓展市场覆盖范围,而直销模式则更利 于统一品牌形象、把控服务质量与定价体系。不过,直销模式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与运营效率支撑。具备强劲 经营管理能力的茶企,可在分销模式下有效发挥品牌影响力与质量管控优势。尽管两种模式在中国市场均较为 常见,但分销模式的应用更为广泛。通常情况下,茶企会采用分销与直销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按销售收入计算,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约 2889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024 年的约 3258 亿元人 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 3.0%。其中: (i) 直销模式市场规模由 2020 年的约 955 亿元降至 2024 年的约 905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 1.3%; (ii) 分销模式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约 1934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约 2353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5.0% 。 预计到 2029 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约 3258 亿元增长至约 407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4.6%。其中: (i) 直销模式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4 年的约 905 亿元增至 2029 年的约 110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4.2%; (ii) 分销模式市场规模预计从 2024 年的约 2353 亿元增至 2029 年的约 296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4.8%。 2024 年,直销模式与分销模式在中国茶叶市场中的占比分别约为 27.8% 和 72.2%。

高端茶叶销售类似高端白酒,更为注重线下真实体验感与分销商资源的结合,因此呈现出线下占比更高且 增速更快的情况。 加盟商作为茶叶品牌与零售店之间的桥梁,通常负责管理品牌在区域内的物流、仓储及本地营销事务。这 种模式为品牌扩张提供了快速且可复制的路径,同时通过本地化、定制化的营销方案,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加 盟商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的品牌成长中扮演关键角色 —— 既能让品牌聚焦核心业务,又能借助本地合作伙伴 的资源、地域经验与执行力,实现市场的高效拓展、本土化适配与竞争力维系。 高端茶叶的销售高度依赖线下体验场景,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际互动环节,包括全方位的产品展示、品茗 服务及沉浸式茶空间体验。这一特性使得线下渠道在高端茶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2020-2024 年,线下渠道市 场规模从约 838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约 975 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 3.9%。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带动 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者对高品质、强体验感高端产品的购买意愿将持续增强。预计 2024-2029 年,线下 高端茶叶市场规模将增至约 1287 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 5.7%。

“茶中茅台”将于港交所上市,业绩增长平稳。八马茶业是定位于高端茶叶的中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八 马茶业的创始人王文礼,出身福建安溪铁观音名门王氏家族。八马茶业的梦想是做“茶中茅台”。《21 世纪经济 报道》曾于 2010 年报道称,王文礼说,LV 的包能卖那么贵,茶叶也可以,关键在于品牌背后的附加价值。“八 马”这个颇为生僻的名字,意味着高质量和贵族气质——在中国古代,用八匹马拉车(周穆王,超越天子六匹 马的礼制),象征着高贵。 据招股书,2022 年-2025 年上半年,八马茶业收入分别为 18.18 亿元、21.22 亿元、21.43 亿元和 10.63 亿元; 净利润则分别为 1.66 亿元、2.06 亿元、2.24 亿元和 1.2 亿元,发展态势良好。 值得关注的是,八马茶业的毛利率表现尤为亮眼: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53.3%、52.3%、55.0%及 55.3%。这与其高端化发展路线有关。

就竞争格局来看,中国茶叶及高端茶叶市场高度分散,八马茶业位居高端茶叶市场份额第一。因为茶叶行 业品牌性弱、品类多以及需要广泛经销商杠杆的缘故,茶叶行业与零售行业类似,集中度高度分散。根据弗若 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高端茶叶市场高度分散,前五大参与者在 2024 年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5.6%。按销售收 入计算,八马茶业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的市场份额在 2024 年约为 1.7%,位居第一位。

茶叶行业重销售体验,连锁专卖店数量可以体现公司实力强弱。连锁专卖店是独家售卖单一品牌产品的零 售店,可由茶企本身或其所涉及的加盟商经营。其就该品牌独家提供茶叶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例如茶具及茶 食。该类门店强调品牌的独特身份及品质保证,同时通常也提供专业服务及贯彻一致的品牌形象。按连锁专卖 店数量计,八马茶业同样在 2024 年中国茶企中排名第一。此外,由于规模体量的关系,公司加盟店数量同样 排名中国第一。

上市公司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具备扩张潜力。目前,资本市场上从事茶行业的公司主要包括八马茶业(拟 上市,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天福(港交所上市公司,代码 6868.HK)、中国茶叶(IPO 终止)和澜沧古茶(港 交所上市公司,6911.HK)4 家。其中,中国茶叶自 2020 年后未披露收入数据。截至 2024 年,按照收入排序, 八马茶业、天福和澜沧古茶分别实现收入 21.4 亿、15.6 亿和 3.6 亿,相较整体茶行业规模 3258 亿元的合计集中 度不足 2%。

八马茶业具备较强竞争优势。从茶叶行业本身而言,高端茶叶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行业壁垒。 在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八马茶业一直在制茶技艺、产品开发能力、品牌价值乃至渠道运营能力方面下功夫。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乌龙茶尤其是铁观音制作过程复杂,对工艺要求高。八马茶业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王文礼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公司将三百年铁观音 技艺凝练成精湛的独特现代工艺,制成高端铁观音明星单品“赛珍珠”。 迄今为止,八马茶业已掌握了多品类茶叶核心技艺,包括绿茶炒青、白茶晾晒、黄茶闷黄、红茶萎凋发酵、 岩茶焙火、普洱选料及拼配等,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全品类产品。

来源:未来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