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岛市市北区劲松一路社区退休家政阿姨刘玉兰的家中,相册里一张张全家福记录着这个和睦大家庭过往的生活点滴。相册里还夹着三份特殊的证书——刘玉兰大姐的眼角膜捐献证书、大姐夫的遗体捐献证书以及二姐的遗体捐献证书。这些照片和证书诉说着一个普通家庭坚守“生命之约”背后
▲从左到右依次为刘福香、刘玉香、刘玉兰。
刘玉兰和女儿王婷婷展示遗体和器官捐献登记书。
扫码观看 相关视频
在青岛市市北区劲松一路社区退休家政阿姨刘玉兰的家中,相册里一张张全家福记录着这个和睦大家庭过往的生活点滴。相册里还夹着三份特殊的证书——刘玉兰大姐的眼角膜捐献证书、大姐夫的遗体捐献证书以及二姐的遗体捐献证书。这些照片和证书诉说着一个普通家庭坚守“生命之约”背后的故事,也见证着“诚实守信、爱心奉献”的家风如何从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变成一家人刻进骨子里的行动自觉。2018年,刘玉兰家庭被评为市北区“孝亲敬老”家庭;2025年,刘玉兰获评市北区“文明市民”,被市北区推荐参评第二批青岛市“文明市民”。
缘起感恩
一场手术点燃生命之约
刘玉兰与遗体捐献事业的缘分,始于二姐的一场生死劫难。刘玉兰有两个姐姐,分别是大姐刘玉香和二姐刘福香。20年前,曾是纺织厂医务工作者的刘福香患上肾病,后来发展成为尿毒症,每周多次的透析治疗不仅拖垮了她的身体,也让家庭陷入困境。“透析时要在身上造通路,一边抽血过滤,一边将血液输回体内。血液中的好营养和坏物质一起被滤走,这让二姐脸色发黑,看着就让人心疼。”刘玉兰至今记得二姐透析后的憔悴模样。
幸运的是,在期盼了3年后,刘福香等到了匹配的肾源,成功进行了肾移植手术。彼时,手术费用约需10万元,国家政策补贴后,个人仅承担两万元,但在“万元户”稀缺的年代,这笔钱仍是不小的负担。“这是别人给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要懂得感恩。”病床上,二姐含泪说出的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刘玉兰心中扎下了根。
术后10年间,刘福香始终记挂着这份重生之恩。她常对家人说:“人的归宿不一定是墓地,把遗体或器官捐出去,帮医学生学本事、救更多人,才更有意义。”2015年,刘福香离世前,特意嘱托家人完成她的遗体捐献心愿。“二姐去世后,我赶紧联系青岛市红十字会对接医院,生怕错过遗体捐献中器官获取的最佳时间。”刘玉兰回忆,医院高效对接流程,最终让二姐成为医学院的“大体老师”,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生命。
这份跨越生死的承诺,成了刘家家风传承的起点。刘玉兰说:“二姐用行动告诉我们,诚信不是说说而已,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哪怕是对生命的承诺。”
家风接力
两代人续写生命答卷
刘福香的所作所为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整个家庭的选择。2018年,刘玉香离世,她的儿子按照遗愿捐献了母亲的眼角膜,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2022年,刘玉香的丈夫去世,同样选择遗体捐献。市红十字会应其家人意愿,定向将其遗体捐献给资源相对短缺的济宁医学院。
“大姐捐献时,受赠者家属送来锦旗,我第一次红了眼眶。”刘玉兰说,看到亲人的生命以“帮助他人”的方式延续,她更加坚定了践行承诺的决心。2019年3月11日,她带着身份证来到市红十字会,郑重签下遗体和器官捐献登记书,“我跟身边人说,遵守对生命的约定,就能给更多人带去希望。”
这份约定很快传到了下一代。刘玉兰的女儿王婷婷毕业于卫校医学专业,上学时曾学过遗体解剖课程。“当时全班二三十人围着一具遗体学习,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大体老师’在用生命教我们医术。”王婷婷说,母亲和姨妈们的选择,让她从小就明白“生命的价值不止于活着”。2023年,王婷婷在好朋友生日时讲述了家人的捐献故事,朋友深受感染,当天两人就一起到青岛市红十字会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我妈当时问我怎么不跟家人商量一下,我说这是我早就想清楚的事,是对自己、对生命的承诺。”
如今,刘家已有3人捐献出遗体或器官,另有3人签订了捐献意向书,分别是刘玉香的儿子、刘玉兰及其女儿王婷婷。每年清明,刘玉兰都会带着女儿到福宁园“奉献林”祭扫。抚摸着纪念碑上亲人的名字,她总是说:“他们没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大爱延伸
从家庭到社区的温暖传递
在社区居民眼中,刘玉兰不仅是“捐献家庭”的代表,更是大家身边的“热心肠”。退休后,她身兼三职:家政阿姨、楼组长、社区志愿者,用行动把家风里的“爱心”播撒到更多地方。
作为楼组长,她管着两栋楼200户居民的“家长里短”。特殊时期,她每天在小区门口站岗执勤,查健康码、核实出入证,两小时一换岗,寒冬里也从没缺席;小区里的低保户老人、孤寡老人,她都记在心上,定期上门帮忙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甚至每天送去热乎饭菜。“三楼302户的老人,女儿因工作原因无法回家,我给她送了一个月的早饭和晚饭。因为我要上班,于是早饭就给她准备得多一些,让她中午热热吃。”刘玉兰说,老人的女儿事后上门道谢,她只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从事家政服务的10多年里,她更是把雇主当成家人。照顾101岁的老人时,她会从家里带来酱制食品、包子等,有时甚至带着饺子馅上门做饭;逢年过节,她总是不忘给楼下打扫卫生的保洁工们送点东西;邻居老人想吃火烧,她会顺路买了送过去。“人家信任我,我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这是刘玉兰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对“诚信”的另一种诠释。
更难得的是,她还成了遗体捐献的“义务宣传员”,不管是跟邻居聊天,还是跟家政客户相处,她都会主动分享家人的故事,打消大家对捐献的顾虑。在她的动员下,邻居81岁的徐奶奶坐着轮椅,让儿子推自己去签了捐献协议,身边很多朋友也主动咨询办理流程。刘玉兰笑着说,她不过是“说大白话,讲真事”。社区书记刘晓燕评价她道:“刘大姐身上有种力量,能把‘小爱’变成‘大爱’。她的家庭用捐献践行承诺,她则用志愿服务温暖社区,这种家风和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如今,刘玉兰依然保持着忙碌的节奏:白天做家政,晚上处理楼里的事,有空就去社区做志愿服务。她的手机里存着朋友咨询捐献的留言、在青岛雕塑园作为捐献代表讲话的视频,还有女儿王婷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月捐的凭证。“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门口来了要饭的老太太,父亲会请她进来和我们一起吃饭。现在我做的,不过是把老一辈的善良传下去。”
从二姐的“感恩之诺”,到两代人的“生命之约”,再到社区里的“温暖之举”,刘玉兰家庭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重量,也书写了“爱心奉献”的温度。这份跨越时光的家风像一盏灯,不仅照亮了这个家庭的路,也为更多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文超 通讯员 崔冬妮
来源:青岛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