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发展得飞快,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产量都占全球大头。想想看,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美国那边就开始限制高科技出口,芯片供应成了大问题。
中国汽车产业这些年发展得飞快,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产量都占全球大头。想想看,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美国那边就开始限制高科技出口,芯片供应成了大问题。
那时候国内车企生产线一度卡壳,库存堆积,订单延误,逼得大家不得不加快本土芯片研发步伐。政策上,国家层面通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种规划,注入资金支持企业攻关。
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早早就布局了自己的芯片部门,从设计到测试,一步步搞定部分关键部件。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超过百万辆,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反馈不错,这得益于产业链逐步完善。
芯片自给率虽在提升,但整体还不到百分之十,低端芯片国产化快一些,高端的如ADAS系统用的那些,还得依赖进口。专家们分析,这不是光靠砸钱就能解决,得结合市场实际,避免盲目追求百分之百自主,那样容易脱离全球供应链,增加成本。
国际合作在这就显重要了,比如和欧洲车企联合开发标准,确保产品兼容。2024年,车规级SoC市场规模达381亿元,增长超四成,这说明本土企业如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已经在中端发力。
未来看,2025年智能驾驶渗透率预计达百分之二十,覆盖各种车型,这需要芯片企业往高端走,但不能忽略生态融合。
董扬作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在2023年9月的泰达汽车论坛上直言,中国汽车芯片不能完全另起一套系统。他指出,如果一味追求独立标准,容易导致与中国以外地区的车辆不兼容,破坏整个产业生态。
经验上,国内虽掌握了不少技术,但构建完善体系还需时间,贸然行动可能带来损失。董扬强调,芯片百分之百国产化听起来吸引人,但实际操作中会让中国汽车与世界分离,不利出口和合作。这观点一出,行业内议论纷纷,有些人觉得太保守,主张加速自主以摆脱制裁。
但从现实看,他的提醒有道理,因为全球汽车市场高度互联,标准统一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举例说,欧洲和美国车企的芯片供应链复杂,如果中国搞孤立一套,出口车型就得双重适配,费时费力。
董扬建议,在保持融合前提下,提升本土能力,这样既能应对外部压力,又不丢掉市场份额。其实呢,这不是反对自主,而是提醒大家平衡好短期风险和长期目标。
2024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高端芯片研发,企业间合作增多,像华为和车企联手开发模块,就体现了这种思路。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路径不能走极端,得探求自主与合作的平衡点,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先机,避免落入被动。
这些年,中国汽车芯片从短板到逐步补齐,成就有目共睹。2019年以来,国家基金投入上千亿,高校和企业联合实验室遍地开花,本土芯片应用超五千万颗。长城汽车等企业参与路线图制定,推动国产化率从不足百分之五升到百分之十五以上。
2025年1到7月,乘用车销量超一千五百万辆,出口增速虽放缓,但新能源汽车仍是主力。重庆等地构建全链条体系,从材料到封测,初步成型。这得益于市场需求爆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拉动芯片需求。
成就背后还有挑战,美国管制延续,高端领域攻关继续。但通过多元化采购和国际项目,中国企业已推出多款适应全球标准的车型,出口欧洲和东南亚。展望未来,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进一步扩大,2025年半导体本地化采购目标达百分之二十五。
企业如杰发科技入选供应链,智驾芯片迭代加速。政策倾斜高端,资金和培训跟上,确保产业链安全。总体上,中国汽车正从产品出海转向生态出海,与本地市场结合,一国一策。
专家观点提醒我们,融入世界生态不是退让,而是战略选择,能帮助中国车辆更好地参与竞争。通过持续创新与合作,已见曙光,摆脱外部影响指日可待。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这些年走过的路,确实让人感慨。从最初的依赖进口,到现在逐步站稳脚跟,这中间的政策支持和企业努力缺一不可。国家通过规划加资金加标准的三位一体,引导行业往前冲。
市场需求那叫一个旺盛,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六成以上,拉动芯片产业高速增长。像2024年车规级MCU芯片运行态势分析,就显示出发展趋势强劲。专家董扬的观点虽有争议,但核心是提醒大家别走极端。
自主研发是必须的,但如果脱离全球框架,容易自缚手脚。国际合作能拓宽空间,避免封闭发展带来的风险。成就上,出口量创纪录,本土企业推出高性价比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未来展望,2025年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渗透率提升,产业链优化推进。
总的来说,中国路径就是探平衡,自主强基础,融合谋长远,这样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站得更稳。说到底,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眼光。专家们分析,生态竞争新阶段已来,重庆等地的实践就是例子。
全链条体系完善,国际项目启动,中欧合作视频会议频频。企业招聘专家,培训班开设,人才流动活跃。芯片分化,低端中国主导,高端持续攻关。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供应链稳定。全球框架内,中国产品性价比高,订单增加。产业前行,重点提升自主率,摆脱影响。
市场反馈积极,迭代指导方向。中国汽车融入世界,同时增强实力。这路走得稳当,前景自然亮堂。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芯片荒,现在已成推动力。企业联合高校,实验室合成材料,测试场地数据采集。
政策审批贷款,供应商合同交换。行业协会培训,工具演示操作。电动化转型需求,企业产能调整。国际竞争,中国占优。芯片产业生态,逐步完善。未来蓝图,就在持续努力中绘就。
来源:墨珑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