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早上,华盛顿空气中混着凉意和焦躁。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准时出现在记者席前,宣布了一项关键信息:特朗普将于10月24日晚启程,开启他的亚洲之行。
10月下旬,美国政坛动作频频。白宫对外宣布,特朗普将亲自启程赴亚洲,访问三个国家,并在韩国与中领导人会晤。
与此同时,多家美媒突然放出风声:特朗普政府正准备“重启对华调查”。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出访,更像是一场有节奏的对抗试探。节奏已起,火药味渐浓。
10月23日早上,华盛顿空气中混着凉意和焦躁。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准时出现在记者席前,宣布了一项关键信息:特朗普将于10月24日晚启程,开启他的亚洲之行。
这趟行程三站明确,依次为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更重要的是,她特意提到,特朗普将在韩国与中领导人进行一场“双边会晤”。
而几乎在白宫声明发布的同时,《纽约时报》发出一条爆炸性新闻。报道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政府准备启动一项针对中的调查,核心内容是中是否履行了2020年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所承诺的条款。调查手段可能会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这不是初次使用这条法案,但每一次引用都意味着一轮潜在的对抗正在酝酿。
美国将开始调查中国遵守2020年贸易协议的情况
这一消息并非孤立。稍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和《Politico》也发布类似信息,称特朗普政府正在内部评估重新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政策选项。而触发点之一,正是上述协议的履约争议。
短短24小时内,“出访”“会晤”“调查”这几个关键字交织出现。媒体开始集中报道此行程与贸易调查之间可能产生的联动效应。有评论直言:特朗普或许不是单纯去谈合作,而是带着“条件清单”赴约。
特朗普本人也未刻意遮掩。他没有亲口证实调查是否启动,但在媒体面前表态:“我认为我们会取得很好的结果。”他说这话的时候,语速缓慢,眼神坚定。媒体镜头并未捕捉太多情绪,但围绕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动作都在加快。文件、简报、通话,背后团队运转频繁,节奏像是即将启动某种机制。
与此同时,另一个敏感议题也浮出水面:芬太尼。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这一问题,并将其列入与中方会谈的主要议题之一。据《彭博社》援引其发言称,他表示“第一个要谈的问题就是芬太尼”。
这个表态不容小觑。芬太尼在美国的泛滥问题日益严重,其背后牵涉公共卫生、社会治理、药物监管等多个层面。特朗普此前已经尝试将其外溢责任部分归咎于“跨境渠道”,并借机在政策层面施压对方。这一次,他显然有意将芬太尼问题作为政治杠杆放入外交议程。
一边主动安排会晤释放和缓信号,一边通过媒体渠道抛出调查风声,特朗普政府选择了双线操作。它既能在公众面前维持“愿意对话”的姿态,又在政策后方保留足够的强硬选项。所有动作,几乎同时展开。
更引人关注的是,“调查”并未通过官方通告发布,而是由多家媒体集体报道。这种操作方式,与过去美国政府在关键外交议题上“试水温”的惯用套路如出一辙。既测试反应,又不立即承担官方责任。
随着10月24日临近,美国媒体纷纷开始倒计时。对比以往总统外访的报道节奏,这一次的密集程度异常。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显得格外用力,背后似乎在为某个更大的动作制造舆论铺垫。
白宫一纸声明引出多重交叉议题,调查消息一经曝出便引爆新闻热度,特朗普团队没有收手,而是选择持续加码。在没有更多公开信息的情况下,整个事件的张力不断升高,节奏被刻意推上峰值。
10月初,中美之间的经贸氛围本就不稳。美方接连出台一系列出口管制政策,对多家中国企业进行技术限制,波及范围横跨半导体、通信设备、人工智能多个领域。
10月9日,中方面果断回应,宣布升级稀土出口管制。稀土是战略资源,对美国高端制造极为关键,这一动作被外媒解读为“反制性出手”。
不到48小时,特朗普出面。10月10日,他公开表示,考虑对中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税率可能高达100%。此举并未立即执行,但话一出口,市场震动,投资人普遍预期中美关系将进一步紧张。
而就在舆论愈发紧绷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10月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美之间仍有沟通,双方在为即将到来的APEC会议进行协调。他强调,特朗普与中领导人的会谈仍在“正轨上”。这番表态如同打出一记缓冲牌,稳定外界情绪。
但缓冲未持续太久。进入10月下旬,一连串动作相继发生。
10月19日,多家媒体发布分析文章,称中美贸易战已进入新的阶段。不同以往,这一阶段不再是简单的加税与反加税,而是延伸到供应链、标准制定、产业政策等深层领域。这种解读,将双方关系描述得更加结构性、长期性。
紧接着,10月22日,特朗普在出席一次记者会上,再次谈及即将进行的亚洲之行。他提到将与中国讨论大豆、能源、芬太尼、核问题等多个议题,尤其强调与中方的会面“非常重要”。这番话并未透露更多细节,但依然释放出“会谈不变”的信号。
但真正让事态升温的是10月23日这一天。白宫确认出访行程后,媒体纷纷跟进关于中美会谈内容的报道。《Politico》进一步披露,特朗普将在韩国出席APEC高峰会议,预计于10月30日与中国领导人见面。
时间已定,场地明确,双方接触进入最后准备阶段。
可就在这一天,调查消息被大范围传播。《纽约时报》、《路透社》几乎同一时间援引匿名消息源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在评估中国是否违反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条款,调查可能“最早于10月25日”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5日”这一具体时间点并非白宫官方通报,而是来源于记者引述消息人士的说法。换句话说,这是信息测试的典型做法,既能影响对手判断,又不构成政治风险。
此时距离中美领导人会面仅剩一周。
美方却选择在会谈前夕放出调查准备的风声,释放出明显的战略信号。会谈不取消,但不代表不会加压;讨论还在继续,但不代表政策不变。
从10月初到10月末,不到三周时间,中美之间你来我往、针锋相对、步步试探,几乎没有留出喘息窗口。每一个节点之间相隔不超过72小时,冲突和缓冲交替出现,节奏几乎无缝衔接。
从2020年开始,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一直是两国贸易关系的核心参照。协议主要内容之一,是中方将在两年内增加对美农产品和能源的采购。但在协议执行期间,全球疫情爆发,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协议执行出现偏差。
尽管双方在多轮会谈中都有交集,但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特朗普政府多次提及该协议“执行不力”,但一直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
直到这次亚洲之行前夕,美媒突然集体爆料称,特朗普将重新“翻旧账”,借执行偏差启动调查程序。根据惯例,一旦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立案,就有可能重新触发关税机制。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明确将芬太尼问题列入与中方会谈的核心议题之一。芬太尼是一种高效合成类鸦片类药物,在美国滥用问题严重。近年来,美国方面不断将焦点引向“芬太尼原材料出口”,希望中方配合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次不仅将芬太尼问题摆上谈判桌,还主动声明要“第一个提这个问题”。
贸易协议与芬太尼问题同时进入会谈,局势立刻复杂化。一边是关税与农产品采购等核心经济议题,一边是跨境禁毒的敏感事务。议题堆叠,操作空间变得狭窄。任何处理不当,谈判都有可能中断。
行程公布后,特朗普方面动作不断,一边继续放风期待达成“好协议”,一边在贸易代表办公室推动启动调查。
媒体圈里,态度并不一致。一些财经媒体强调“准备调查”并不等于“正式启动”,因为直到10月24日深夜,美国官方并未发布关于调查的正式通告。另有报道称,调查结果“最早可能在10月25日公布”,但也未被白宫证实。
在这一空档期,关于调查时间点、可能内容、是否涉及新一轮关税的猜测不断浮出。多重变量叠加在一段尚未正式启动的程序上,造成外界高度关注。
特朗普团队并未澄清这些猜测。相反,通过不断接受采访、释放表态,主动制造舆论氛围。对于此次亚洲行程,美国媒体普遍称其为“对中的压力测试”。
中对此保持克制态度。关于是否举行会晤,中方面未做高调回应,但未见反对表态。相关报道中,也未出现任何反制措施或者对抗信号。
一边是频繁释放谈判意愿,一边是准备开启“翻旧账”的调查程序,特朗普政府的两手策略已经摆上台面。
最终是否真的启动调查,是否发布正式公告,是否会影响中美领导人会谈内容,直到10月25日都尚无确切消息。但在会谈前夕,这种“有备而来”的姿态,已经释放出足够强的信号。
参考信源:
《特朗普将访问韩国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 新华社,2025年10月23日发布
《白宫确认特朗普将与中方领导人会晤,双方拟讨论经贸和地区安全议题》 ——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年10月23日
《外交部回应“特朗普亚洲之行将与中方领导人会晤”:保持沟通》 ——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5年10月24日
来源:底层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