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世界史学者代表作,首发就迎来第8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9:04 1

摘要:这些年,“全球史”不断掀起阅读热潮。它帮助突破认知局限,从全人类的视角理解历史的多样联系与共同命运,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演变逻辑与当下的现实格局。

这些年,“全球史”不断掀起阅读热潮。它帮助突破认知局限,从全人类的视角理解历史的多样联系与共同命运,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演变逻辑与当下的现实格局。

那些看上去十分久远的历史,都在诉说着世界如何变成今天的模样。

在这个领域,有一位享誉国际的学者——彼得·斯特恩斯,他的多部著作早已被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引进出版,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但恰恰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作——《世界简史:变迁与延续的主要模式》,却一直未与国内读者正式见面。它以独特的框架梳理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并因其对世界历史底层逻辑的精彩剖析,自问世以来持续畅销。

彼得·斯特恩斯(Peter N. Stearns),全球史与社会史领域的大家,在国际学界享有极高声誉。

如今,这部全球史名著终于由北大出版社首次引进,直接带来最新的第8版中文版。

1

用“世界史思维”

超越西方中心主义

面对当今高度复杂、紧密互联的世界,单靠关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早已无法解释全球社会的深层变化与互动。

对此,斯特恩斯把中国、印度、中东、美洲等文明真正放在与欧洲同等的位置。在斯特恩斯的论述中,这种去西方中心化的全球视野贯穿始终,他以大量实例打破单一路径的叙述。

欧亚非大陆:截至公元200年文明的发展轨迹

例如,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将希腊和罗马简单视为“西方文明源头”其实忽略了文明本身的流动性——希腊扩张打开的是中东大门,罗马也高度重视东方属地,古典遗产本就深深嵌入多元世界。

斯特恩斯:西方不能说地中海文明是它们的专有财富。

斯特恩斯还注意到,1200年前后的非洲和西欧其实极为相似:都在模仿地中海社会,政治结构松散,贸易活跃,经商水平提升……他提醒我们关注这一时期,二者真正的差异主要在于各自宗教的影响力和书写能力的普及程度。

中世纪欧洲与中东的贸易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并不格外“优异”,但是存在着多重相互矛盾的群体和理念,而这为西欧的破碎和重建提供了契机。

此外,他用“丝绸之路”“哥伦布大交换”“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白银全球贸易”等生动案例,揭示各大文明的互动与互补。例如,丝绸之路早在近代全球化之前就已连接欧亚大陆,推动东西方物质与思想交流;大交换则彻底改变了全球农作物、疾病和人口分布;奴隶贸易让非洲、欧洲、美洲三大洲卷入同一经济体系;而白银贸易则让中国农民、美洲矿工、欧洲商人都成为全球市场链条上的一环……

看完这本书你会真正意识到,世界历史不是某一文明的独角戏,而是无数文明共同参与、彼此塑造的恢宏史诗,在全球的视野中,才能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多样、复杂和深刻联系。

2

强调“变革与延续”

揭示历史的底层逻辑

《世界简史》之所以被誉为全球史领域的代表作,核心就在于他以“变革与延续”这对关键词,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底层逻辑。

与传统只强调“变革”或“进步”的史观不同,斯特恩斯始终提醒读者,历史既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是各种制度、观念、结构持续传承的长河。理解“变与不变”的交错,才能真正读懂文明的兴衰与社会的演进。

例如,在论及新石器革命时,他既强调农耕取代游猎是重大变革,也提醒我们,农业社会虽然带来定居、分工和剩余,但也在新框架下强化了父权家庭、社会等级等结构。这些延续性因素,像地质岩层一样,曾构筑着文明演进的“稳定器”,而在后工业革命时代面临挑战。

斯特恩斯指出,农业文明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父权制,它是那个时代构建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

又如,在考察帝国兴衰、宗教传播、制度转型等重大议题时,斯特恩斯总能抽丝剥茧,梳理出“变化”的动力与“延续”的暗线。例如,中国古代王朝循环背后,有儒家价值观、科举制等机制维系着文明的连续;罗马帝国解体后,西方法制、基督教信仰和市民权利等传统,同样以不同方式持续影响着后世欧洲。

更具特色的是,斯特恩斯擅长总结历史的“模式”。在他看来,历史虽然充满偶然与复杂,但依然存在许多可以被提炼和比较的反复结构。例如,古典时期的帝国兴衰期往往包括因循守旧、腐化堕落等,但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古典时期的印度和东罗马因宗教和文化纽带较强,社会更稳固、衰落影响较小;而西罗马则因价值观松散、过度依赖对外扩张等,导致更为彻底的崩溃。相比之下,中国凭借儒家思想和对政治稳定的重视,在隋唐迅速实现复兴。这说明,帝国命运不仅有共通趋势,还深受各自结构和历史的影响。

通过概括这些“主要模式”,斯特恩斯鼓励读者在纷繁史实中洞察出连续与变化的交织,进而把握历史背后的规律。

值得强调的是,斯特恩斯并不将“延续”与“变革”对立,而是视为彼此补充、互为前提。许多看似稳固的延续性本身就是孕育新变化的温床,比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有其传统,而南辕北辙的二者的结合,又带来意料之外的化合反应……

在他看来,延续性常常既是历史的动力,也是变革迟缓的“阻尼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审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何有些转折来得姗姗来迟,有些变化却一发而不可收。

3

从文明的碰撞交融中

刷新我们看问题的方式

斯特恩斯以宏阔的全球视角,将不同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碰撞娓娓道来,文明间的互动深刻地挑战和刷新了人们原有的认知方式。

例如通过横向比较早期文明与古典文明,我们发现不平等是人类社会早期的共性,而这也正是早期文明的主题:无论是印度教的种姓与轮回、儒家的精英政治观,还是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思想,各大文明都曾用独特的理念为社会分层进行辩护和批判。这让我们意识到,很多价值观和社会结构都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下不断被形塑的。

在斯特恩斯看来,早期文明的文化重任就是劝导普通人相信不平等是合法的,而它们都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这又深化了我们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比如斯特恩斯重新解读印度种姓制度时,强调它比我们所想象得更复杂。通过种姓制度,古印度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分隔与共处,既避免了长期的内战,也防止了异质文化的完全同化。其畸形与不公自不必说,但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它强化了社会容忍力,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奴隶制的普及。

比如对于西欧的崛起,有的解释强调基督教的传教精神、封建战争的生死历练,文艺复兴的世俗洗礼,也有观点将原因归结为其他社会的因循守旧,还有学者指出是全球力量格局的偶然变化和外部推力——长期的技术交流与陆路贸易受阻,为西欧提供了机遇。斯特恩斯提醒我们,所谓“文明奇迹”绝非单一文化或封闭环境的产物,而是全球互动与力量消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15世纪西欧尽管在很多方面落后,但正在不断崛起。

同样,在身份认同与全球联系的议题上,斯特恩斯也提出了深刻见解。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张力,其实自古有之:古典文明时期各大文明之间的联系并未挑战其身份认同,到了后古典时期,跨区域交往与竞争更推动了身份认同的再造和强化。现代社会面临的地方与全球的双重身份困境,正是这一漫长历史进程的延续和升级。

世界史无法直接给你答案,但是能给予你洞察现实的纵深感。这部书作为文明间的多元对话与激荡的一部分,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纷繁世界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坚实的基础。

上册:从相对孤立到全球一体

下册:从民族丛林到世界公民

你之前阅读过斯特恩斯吗?

对于他的相关论述怎么看?

你觉得人类历史有哪些变迁和延续的模式?

今天应如何应对文明互动和身份认同矛盾?

在留言区和书友们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套书

万卷长图,升沉起伏,

看文明互动是祸是福

沧海一粟,浮生千古,

思身份认同是有是无👇🏻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End-

追溯世界脉络,把握时代走向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