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6日,广东罗定市农业农村局接到群众举报,称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内堆放大量死猪。经查,涉事企业将死猪露天堆放于厂区及周边运输车辆中,现场触目惊心。尽管官方迅速介入,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控制7名嫌疑人,但舆论质疑声未消:为何总需依赖举报才能发现
事件回顾:死猪露天堆放,举报成“救命稻草”
2025年10月26日,广东罗定市农业农村局接到群众举报,称粤光肉联食品有限公司内堆放大量死猪。经查,涉事企业将死猪露天堆放于厂区及周边运输车辆中,现场触目惊心。尽管官方迅速介入,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控制7名嫌疑人,但舆论质疑声未消:为何总需依赖举报才能发现问题?若无人举报,这些死猪肉是否已流入市场制成腊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管漏洞:被动执法背后的“失职”争议
1. 日常巡查为何失效?根据《食品安全法》及《病死畜禽和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企业需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对病死畜禽进行规范处理,并接受监管部门定期检查。然而,粤光公司长期堆放死猪却未被发现,暴露出基层监管的被动性。有专家指出,“运动式抽查”难以覆盖企业隐蔽操作,部分企业利用监管盲区逃避责任。
2. 举报机制成“最后防线”此次事件中,举报者通过南方+平台曝光问题,推动官方介入。但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仅靠公众举报难以实现全面防控。湖南株洲此前构建的“全链式”快检体系(如农贸市场定向抽检、智能终端数据公示),通过科技手段主动筛查风险,值得借鉴。罗定是否缺乏此类常态化监测机制?
3. 企业违法成本是否过低?涉事企业经营范围涵盖肉制品加工,具备将死猪加工为腊味的潜在条件。尽管《食品安全法》明确禁止生产经营病死畜禽制品,但违法成本低、追溯难度大等问题仍存在。若非举报,涉事企业或通过伪造台账、转移证据逃避追责,进一步加剧系统性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追问:如何打破“举报依赖症”?
1. 强化源头管控与科技赋能
- 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对屠宰、加工环节实时监控,杜绝暗箱操作。
- 建立高风险企业“黑名单”,对曾违规企业加大抽检频次,实施动态风险分级管理。
2. 完善举报奖励与追责闭环
- 提高举报奖励额度,简化核实流程,鼓励内部员工、周边居民参与监督。
- 对失职监管部门启动问责,倒逼基层执法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排查”。
3. 社会共治:让食品安全“人人有责”食品安全法强调“社会共治”,需打通消费者、行业协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多方信息渠道。例如,广东可借鉴株洲“扫码溯源”系统,让公众通过手机查询产品检测数据,形成全民监督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死猪事件敲响警钟,监管不能总在舆论倒逼下行动
粤光肉联公司事件绝非孤例,它折射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层矛盾。当“运动式治理”成为常态,百姓的餐桌安全便难有保障。唯有通过制度完善、科技赋能与社会共治,才能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守护。
网友热议:
- “举报一次查一次,不举报就装瞎?监管该长点心了!”
- “建议给企业装监控,直播生产流程,看谁还敢造假!”
- “处理死猪有规范流程,企业敢违规,必须重罚到肉疼!”
来源:天际自由游走的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