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的芯片霸权,不是技术优势,是战略绞杀。全球10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美国掌控80%的设计工具(EDA软件)、100%的顶级制造设备(ASML的EUV光刻机)、70%的晶圆制造产能。
编辑:香瓜
很多人都觉得,美国最拿手的是芯片技术,那可是现代科技的“大脑”,没它不行。
而中国呢,手里攥着一张王牌,叫稀土,这东西是工业生产的“维生素”,缺了它,很多高科技产品都得歇菜。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一个控制“大脑”,一个掌握“维生素”,到底谁的牌面更大,谁的制约能力更强呢?
美国的芯片霸权,不是技术优势,是战略绞杀。全球10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美国掌控80%的设计工具(EDA软件)、100%的顶级制造设备(ASML的EUV光刻机)、70%的晶圆制造产能。
它要让中国永远失去“自己造大脑”的能力,从禁止向华为出售芯片,到制裁中芯国际,再到拉拢日韩组建“芯片四方联盟”,本质是用技术壁垒把中国锁死在产业链中下游。
中国的稀土王牌,不是资源优势,是降维打击。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只占38%,但精炼产能占比高达87%,分离提纯技术领先美国至少15年。
这场博弈,双方手里都握着能让对方“断气”的王牌。
华盛顿对华禁售高性能芯片和光刻机设备,初衷很明确,就是想遏制中国的科技崛起。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全球芯片市场足有三分之一的需求流向中国。这扇大门一关,美国科技巨头们首当其冲。
英伟达、高通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瞬间面临数十亿美元的营收损失和巨大的增长焦虑。他们的痛苦,恰恰是中国自主研发决心的催化剂。正是这种外部压力,倒逼出了今年华为搭载国产先进麒麟芯片的手机横空出世,给了市场巨大的震撼。
另一边,中国几乎垄断了全球稀土的加工环节,美国国防承包商对此依赖极深。有评估显示,一旦来自中国的稀土供应中断90天,高达78%的美国军工企业可能直接停产。中国的管制措施可以做到极其精准,直指14纳米以下芯片制造等美国的尖端产业。
中国的强硬反制,无疑加速了全球寻找稀土替代材料的进程,也让美国下定决心,哪怕耗时耗资,也要建立本土的加工体系。据估计,美国要建成一套完整的稀土加工系统,至少需要四到五年时间。从长远看,这反而可能削弱中国在这项战略资源上的绝对优势。
说到底,美国芯片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与美国国防工业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本质上是一回事。在全球化深度捆绑的时代,任何试图攻击对方软肋的举动,都不可避免地会牵动自己身上的神经。所谓的零和博弈,更像一个虚幻的泡影。
这场博弈,正沿着两条速度截然不同的赛道狂奔。美国主导的试图用政治力量强行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宏大叙事”。另一边由庞大市场需求驱动,野蛮生长的技术追赶与替代之路。这两条赛道之间巨大的时间差,构成了这场对抗最核心的张力。
华盛顿力推《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巨额补贴和减税,吸引制造业回流。然而,将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连根拔起,谈何容易。苹果公司尝试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印度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产品延误和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暴露了这种迁移背后巨大的隐形成本和困难。
建立一条排除中国的独立芯片供应链,是一个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见效的庞大工程。在此期间,其关键产业始终暴露在风险之下。这就像一边打仗,一边给自己动大手术,过程痛苦且充满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这个庞大的数字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驱动力。它为本土企业提供了“用市场养技术”的绝佳土壤。
尽管封锁初期,中国的芯片产量一度因此下降了17%,但本土企业,如长江存储和中芯国际,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技术。前者已经量产了232层3DNAND闪存芯片,后者的14纳米工艺良率也在稳步提升。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甚至在更前沿的二维晶体管技术上取得了成果。
这种由市场需求倒逼的自下而上的演化,比任何自上而下的政治规划都更具适应性。市场的力量如同奔腾的铁蹄,一旦启动,其惯性远非几道行政命令就能轻易阻挡。预计到2027年,中国芯片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7%,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势头。
在这场争斗中,双方都在追求一种绝对安全、完全自主的“技术主权”。
尖端科技的本质,早已不是单个国家或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跨越国界、精密协作了数十年的全球生态系统。想要在内部完整复制这整个生态,其难度不亚于凭空再造一个文明。
一台顶尖的EUV光刻机,由约10万个精密零件组成,背后是全球5000家顶级供应商的智慧结晶。这里面有德国蔡司的光学镜头,有美国Cymer的光源技术,甚至连制造光刻机工作台的永磁材料和晶圆抛光用的研磨液,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元素。
中国面临的挑战,从来不是攻克某一个单点技术,而是要对抗一个已经磨合了几十年的全球协作网络。
美国的联盟策略同样面临着这个生态系统的强大惯性。华盛顿试图拉拢欧洲和日本,构建一个技术封锁的“铁幕”。但这些盟友,同样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他们的经济利益与中国的制造业紧密相连。现实是,在经济领域,欧洲、韩国等反而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
政治上的结盟,终究无法完全覆盖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这个生态系统的惯性,让任何彻底的“脱钩”都变得不切实际。每一个试图孤立他人的参与者,最终都会发现,自己也被这个庞大的系统所孤立。
这场史诗级的科技博弈,最终可能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赢家。它的终局,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更加脆弱且相互制衡的“动态平衡”。真正的胜者,或许不取决于谁能一拳将对方彻底击倒,而在于谁能更好地适应这个被撕裂,但又无法完全分离的全球化新常态。
回头看,这场斗争在某种程度上,迫使双方都成为了一个“更强壮的自己”。
然而,这种各自的“强壮”,是以牺牲全球效率、增加系统性风险为巨大代价换来的。与其去追问谁会笑到最后,或许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场看似高明的“零和游戏”,是否正在将整个世界拖入一个共同受损、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来源:怎么回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