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好大事、做不成大事,关键是小事没有做好、做细、做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20:49 1

摘要:注意到书记镇长的不合,思考怎样不让自己处于尴尬的位置等等,为自己的逐步前进奠定好基础。

在《侯卫东官场笔记》中,有很多细节,值得细细琢磨。

比如到赵永胜办公室,散红塔山烟;

到铁校长家,买益杨大曲做伴手礼;

每天上青林打扫办公室;

第一次与秦飞跃镇长喝酒时,发现赵永胜书记与秦飞跃的不合等等。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小事、小节,侯卫东都抓住了,与他人建立了初步好印象;

注意到书记镇长的不合,思考怎样不让自己处于尴尬的位置等等,为自己的逐步前进奠定好基础。

现在的年轻干部,基层工作者,常常觉得自己有屠龙之术,但却无用武之地,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于做大事,或者做成一件事情缺乏一个基本的图景或认知。

一般来说,做成一件事情,或者一件大事,需要的基本步骤是:

1,围绕中心主题确定目标;

2,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认识;

3,形成计划方案;组织协调沟通具体执行;

4,总结经验教训;

5,发现新的问题,发展新的阶段;

6,再次回到主题,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在这六个阶段里面,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沟通是相对基础,而且是常见的、是相对复杂的,一旦解决了这两个阶段,其他方面就迎刃而解。

小事小节的工作,常常体现在上述环节中的两个阶段,调查研究和组织沟通协调

一、调查研究阶段

对于一个陌生人来说,到了一个地方,需要认识当地的各种情况,这种认识的过程,开始时几乎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采集各种细节,拼凑成接近真实的模样。这个阶段,许多无意的工作,常常会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处于的环境。

比如,认识门卫,就会知道这个地方的许多历史情节,了解各个领导的风格;

比如,参加一次村干部的红白喜事,就会认识在当地很多许久不露脸的人物。

即便我们拼凑出一个接近完整的当地画像,但我们对之的认识还处于一个肤浅的阶段,需要反复的熟悉,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侯卫东官场笔记》中,初到上青林,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上青林是边缘化的地方,后来他自己分析,对人员进行了分组:

工作组都是年纪大:高乡长

管不了事:田福深,池铭,杨新春

不听话的:李勇,田秀影

确定了自己交往的策略,主要是高乡长。

二、组织协调沟通

一个人不能成事,需要对外与人沟通协调,得到认可和信任。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不是看你的学历,不是看你长得多帅、多漂亮,常常是从具体的事情出发。

比如在上青林,那个时代,流行喝酒,酒就是最好的社交手段。侯卫东由于酒量大,喝赢了许多人,在当时流行的“酒品看人品”观点的影响下,其他人对之产生了信任。

比如辅导铁瑞青,不吃铁校长家的晚饭,在暑假晚上辅导一个小时,让铁校长家对其十分信任。要知道,在农村老师,医生的传播能力是十分广泛的,而且他们在农村常常是受人尊敬的。

在后面,侯卫东做两个大佬的秘书,就更可以看出来。

祝焱的女儿是聋哑人,在一次吃饭中,听到爆炸声,发现祝梅好像惊了一下,想尽千方百计去治疗。原来祝焱觉得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完全改变了。

在现实的生活场景,工作场景中,我看到很多更为具体的事情。

1,从下往上看。

有一个干部,在做一般工作员的时候,会将官样文章,镇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做摘抄,后来在领导讨论问题的时候,把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拎出来,领导很是好奇,甚至是惊奇,看上这个小伙子了。

2,从上往下看。

很多大的事情,常常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很多关键的细节的把控问题。我们常常会发现最后领导讲话的时候,除了意义目的等之外,在一些重要的细节上反复强调。因为执行层面,关键的细节会影响全局。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具体的去做呢?

这个里面包含着三个问题,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到底要做多久?具体该怎么做?

一、常犯的错

我们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错误,核心就是三条:傲慢,走捷径和总结概括不够。

(一)傲慢

主要表现在:看不起年长的,认为工作是简单的。

比如领导要让你做什么事情,你就开始与领导理论,认为没有必要。不是说我们不能与领导讨论,而是很多事情,我们常常只是看到简单的一面,不了解做这项工作,对于全局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处于下面具体办事的位置,很难看清楚全貌,少说,多做就行。

(二)走捷径

主要表现在,一看好像就懂了,缺乏深层次的看问题。

比如写稿子,聪明的人,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就洋洋洒洒写个几千字,但是长期这样做,你的调查能力,你与他人沟通能力,你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的能力就会很成问题,后面你再也编不下去了。

(三)总结提炼不够

我们做的事情,难以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带有框架性的东西,便于自己把握本质。总结提炼的核心:把握大量事物中带有根本性的观念和认识,这是人与人的关键性的分水岭。我们常常是做了很多杂乱无章,毫无联系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理出头绪来。

总结概括的基础是分类,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简单分类,把相似相关的联系起来看,多少都会看到一些道理出来。

二、到底要做多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实践中,常常是三个月一个变化,三年一个变化,也就是有一个突变的过程。

在过程中,我们要忍受这个寂寞的过程,要知道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三、具体该怎样去做?

(一)耐烦

不要认为文印打字之类的事情很枯燥,反而你要认真的去做。

排版,标题,错别字,主送抄送等是否正确,文件内容你看得懂不?涉及的是哪些方面?

不要觉得下乡是苦事,是你真正近距离与村干部、群众接触的机会。你所在的镇有多少个村,每个村干部的名字你都记得吗?见面可以准确的称呼吗?

不要认为值班很无聊,看看自己所在的镇政府处于的方位,周围的情况,场镇的环境卫生等等。

一句话,要耐心,要不厌其烦的去做。

(二)做细、做完整

做细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做完整就难。这里的难,不是需要多大的智力认识资源,难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常常是大概差不多就行了。

比如每天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是否收拾办公室,倒茶水烟灰缸,桌面摆放整齐,文件即时归档,借了他人的东西,是否及时归还等等。

比如,写一个通知,送达了每个人,是否自己将反馈的情况报告给会议主持者?

比如,一份重要的会议,会场上做了笔记,会后是否将涉及与自己相关的部分,摘要出来,仔细的琢磨琢磨。

做细是基础,做完整的关键。很多事情,要全面的去看,其前提是完整,全过程,才能发现事情的起承转合,看到本质。

(三)联系的去看,化零为整

这个就涉及到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了,在毛主席的《实践论》里面反复提到认识事物的16字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一件事情孤立的,我们难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起意义,就难以引起重视,但是我们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很多的端倪。

比如在书中,很多人都看到了一个核心,就是侯卫东办石场,是整套书中的关键一环,是其在官场立足的真正底气。

比如,侯卫东经常性的会在与人见面之后,与人交流之后,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人的想法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从哲学上来讲,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相互联系,事物得以发展、变化,形成事物自身的辩证运动。用更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化零为整的能力,把很多事情串起来来看,得到一个整体的概念或者认识。

(四)反复,多次的打磨、思考

我们认识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需要多次的反复。在英语中,有一个词汇叫做research,研究的意思,拆开来看,就是反复(re)的探索(search)。

在杨成武写的《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中,讲到对于情况的熟悉,有句话写得特别深刻,要对情况反复的熟悉,熟悉不是枯燥,是认识的深刻和系统。

想一想,我们自己对机关,对于当地的情况,有多大程度是顺熟悉的,能不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到达这个镇任何指定的地点,是否清楚单位每个人的复杂关系,是否掌握自己负责领域的人和事情进展情况?目前需要解决什么?有什么样的政策支持?落实的难度在哪里?这些都需要自己对情况的反复的熟悉,认识的深化。

所以,在基层,对干部的评价是,人熟地熟情况熟,这是多年的总结啊。

小事,并不小,只是我们不知道其意义,以及从何种角度去做。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一层,那么我们就要大胆的,义无反顾的,不管他人嘲笑的去做。

这个世界,真正的改变,是唯物主义,是从现在、从当下、从立刻做开始慢慢改变的。

今朝小麻雀,他日成大鹏!!

来源:老唐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