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荣幸能在首届“京彩台湾”两岸青年短片征集大赛启动之初,作为台湾青年代表参与大赛宣传片的录制……当我们打开一个个短片时,也许是抱有对未知的好奇,也许是对对岸的向往。但在看完每一个短片后,感知到的却是“不同”背后的“相同”,是血脉与文化的同根同源。影片所讲述的对
本文原载于《北京对台工作》
2025年第3期
台青林久雅:与城市共生长
很荣幸能在首届“京彩台湾”两岸青年短片征集大赛启动之初,作为台湾青年代表参与大赛宣传片的录制……当我们打开一个个短片时,也许是抱有对未知的好奇,也许是对对岸的向往。但在看完每一个短片后,感知到的却是“不同”背后的“相同”,是血脉与文化的同根同源。影片所讲述的对岸看似“不同”,我们每个人却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缩影。
——林久雅
第一次见到林久雅,是在2024两岸青年峰会的“青·历”分论坛上,台上的她以首届“京彩台湾”两岸青年短片征集宣传片女主角的身份出现,自信、干练、从容。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超脱年龄的理智、笃定和坚强。这位二十来岁的台湾女生,在父母眼中可能还是个孩子,但在职场上,早已是一位坚毅果敢的“大女主”。
林久雅作为分享嘉宾参与2024两岸青年峰会“青·历”分论坛
01
从辗转到扎根
林久雅妈妈是北京人,爸爸是台商,早年爸爸来北京出差时与妈妈相识并结婚,从此两人的足迹伴随着爸爸的地产开发事业遍布大陆许多城市。久雅出生在台湾,但从幼儿园开始就随着父母辗转于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最长也不过几年。由于父母差旅频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林久雅就开始了寄宿生活,开始学着自己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频繁转学的久雅,经常需要适应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在新学校被同学排挤欺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回忆起这些经历,久雅说,“我不会这样对待同学,他们做的是我并不认同的事情,我就不该受他们影响”。这些同龄人很少有的经历,让她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强。
久雅后来通过中考成为浙江金华一中的学生,在高三之前,她从未听说过港澳台联招。当她偶然在网上了解到这一升学考试时,毅然做出一个让父母惊讶的决定——三天后去北京试读港澳台联招学校。父母尽管震惊,但并没有反对,毕竟这是女儿第一次为自己做出选择。而独立又坚强的久雅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也是一如既往地坚定。
关于选择来北京,久雅回忆道,当时对北京其实并不熟悉,很小的时候去过几次,依稀记得家是个四合院,妈妈的家人住在那里,也只有这一点印象了。但毕竟是妈妈生活过的地方,加上妈妈的两位姐妹在她来到北京时热情邀请她住在自己家里,为她置办了上学的用品,相比之下北京并非完全陌生。如果大学也想选择北京,在北京备考可以提前了解、适应,学习也会更有动力。在选择专业时,作为文科生的她选择了传播学。就这样,2014年久雅走进了中国传媒大学,开始了在北京的大学生活。
2018年林久雅大学毕业和母校合影留念
02
传媒跨界地产
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学习之余,久雅做过一些兼职。因为不想让自己在大量理论学习中淡化沟通能力,她选择了许多营销方面的工作,这让她练就了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统筹协调能力。在学校红十字会开展“红丝带”系列活动时,久雅提出以编排话剧的形式向大家展现红丝带主题。“可能都没人想过红十字会排了一场话剧,主要考虑是正好可以和学校表演系的同学们一起发挥。因为史无前例,拉赞助、做道具都是自己来,到话剧谢幕的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真的做成了”。
这种创新尝试给了久雅很大的成就感,不论将来是否从事传媒行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创造条件并实现,才是她想要的。大三的一个偶然机会,久雅进入外资房地产咨询公司仲量联行实习。通过参与商务地产咨询、招商等环节,她发现在本科期间培养的逻辑性及沟通能力可以施展,“在公司写的报告其实就是学校论文的另一种形式,尽管当时自己在地产方面没有很专业,但也有考虑自己是不是挺适合这个行业的”。
林久雅初入地产行业实习
在相继取得“商业地产五大行”中仲量联行、高力国际的工作经验后,久雅通过行业讯息,毕业后进入了西城区国企金融街控股,一个传媒人就此跨界进入了地产行业。
成就感与归属感
久雅说,“来到金融街,最感激的就是得到了很多前辈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我不了解的部分大家都耐心指点我,让我可以安心在这里工作”。久雅习惯自己完成工作,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但她慢慢发现,在一些比较大的项目上,自己有太多力不从心。2023年,公司把一个城市更新的项目交给久雅负责,她发现在旧改工程方面自己确实不曾涉猎,即使每天拼命学习充电,仍有很多空白领域。这时领导点拨她,“不会的事求人不丢人”,向他人求助也是调动资源能力的一种体现。久雅感慨道,“比如工程空水专业的同事,他们在空调暖通这个领域深耕了很多年,这方面我就没有他们熟悉,这是正常的,不是每个项目经理都要会修空调暖气,更重要的是学会求助专业的同事”。
通过鞭策自己积攒项目管理能力、协同公司各部门,久雅全程护航项目从设计、改造到投入运营,为公司重要客户提供了优质人才公寓住所,也收获了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个过程中常常问自己,我要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家呢,通过我的努力是否可能给他们在北京更舒适的生活”。
现在久雅已经是公司多个轻资产管理项目的负责人。问起她的管理经验,她自谦道,“我目前的年限说不上经验,更多是心得体会。团队最重要的就是互相支持吧,承担了团队的责任,大家才有可能信任、理解你”。在做决策之前,久雅要求自己全面了解、反复论证,这意味着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她认为这就是“承担责任的必要环节”。久雅直言,在经历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后,“以前领导们说我的一个词叫‘夹生’,现在想更加脚踏实地一些,做事情前后都要多思考,慢慢打磨自己”。
04
真正的接纳
久雅16岁时,父母回到台湾长期居住,希望女儿能陪在身边。但对于久雅而言,她更珍惜北京带给她的这份归属感。这一次,父母也在她的坚持之下接纳了她的选择。
2020年初疫情刚开始时,久雅原本在台湾过年,考虑到项目上疫情防控的工作也不能耽误,她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告别父母返京,之后的三年都没有回过家。除夕夜,正在给自己做年夜饭的久雅接到了妈妈的视频电话,才说了两句话妈妈就哭了。经历过心疼和自责,久雅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父母支持她做过的每一个决定。当久雅用自己的积蓄带母亲去济州岛旅行时,虽然妈妈嘴上念着“这儿连房子都和台湾长得差不多,不新鲜”,嘴角却一直上扬着。
人在北京,也更加方便久雅帮妈妈照顾外公外婆。每逢回家,外婆都带着她在村里绕路,特意“路过”奶奶们聚集聊天的地方,话里话外炫耀着外孙女,说外孙女总是给他们寄吃的,生病住院时有外孙女住在医院照顾。这些温暖,逐渐为久雅留在这里增添了更多的牵挂。
林久雅与姥姥、姥爷
加入金融街控股以来,她常被人问到,以台胞身份进国企会很难吗?久雅说,不管是在当时入职的流程上,还是后来日常工作中,大家都没有让她感受到这方面负担,“可能真正的接纳,就是一视同仁去看待你,并不会让你感觉到不同”。公司大力支持她参加各类两岸交流活动,过年回家之前,同事也会买很多北京特产给久雅,让她带回台湾给父母尝一尝。
亲人的支持、公司的包容和朋友的关心,让久雅觉得自己被北京这座城市所接纳。和同事交流时,久雅说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作为一个台湾姑娘,在被问到最喜欢的美食时,她的回答竟然是腊八蒜烧肥肠,“你们可能也不喜欢,但我蛮喜欢喝豆汁”。
与城市共生长
久雅妈妈刚回台湾生活的时候有很多不适应,为此爸爸经常带着她在台湾各地游玩散心。有一天久雅忽然发现,妈妈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分享在台湾游玩的点滴,大多数内容是山山水水,却引来不少观看。不知不觉,妈妈为大陆观众搭建了一座“通往”台湾生活的桥梁。而久雅自己,也正顺着妈妈走过的路,继续搭好这座桥。
从大学时代开始,久雅就参加了很多港澳台生的交流活动,工作后也经常参与市区台办组织的各类活动,先后作为台湾青年代表参与了“台湾青年研习营”“港澳台青年代表国情研修班”等。2024年12月,久雅受“京彩台湾”邀请,参加了在哈尔滨的48小时极拍活动,“这是充满惊喜的48小时,早市的喧嚣与伏尔加庄园的宁静,让我们感受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大家弹着吉他边走边唱,与当地青年合唱互动,通过镜头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两岸青年心灵相通的见证”。
林久雅与台湾青年一起在哈尔滨参与极拍活动
有台青问久雅,是否推荐留在北京发展?她这样回答,“北京的机会很多,但也很辛苦,只要你能坚持下来,肯定能收获很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系统内的医疗单位,得知大家对台湾中医评价甚高,于是介绍自己的台湾中医朋友来这里了解。之后久雅也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求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契机,“不管是一次简单交流,还是长期就业,北京都充满机遇,我希望更多的台湾青年能在这里成长和有所收获”。
城市在更新,北京在发展,林久雅作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也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两岸家庭搭建起的小桥也正在逐渐扩大。她的故事不仅是台湾女生在北京打拼的励志故事,更是两岸融合的美好缩影。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在大陆、在北京,实现个人价值,与城市共生长。
来源:京彩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