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增多?医生提醒:立秋宁可多休息,也别做这5件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1:11 1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前几天晚上还在院子里拔草,结果那天半夜胸口又闷又痛,我以为只是累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被送去了医院。”这是四川绵阳一位61岁心血管患者在住院前说的一句话。

他过去心脏问题并不严重,也一直靠药物控制得不错,但偏偏在立秋后的那段时间忽视了休息。

这个时间段对很多心脏病患者来说,往往潜藏着危险。温差、情绪、睡眠、活动习惯,在秋季转换时,都会成为压倒心脏的负荷。

很多人都以为立秋就意味着天气凉爽,其实不然。真正凉下来往往还要十几天甚至一个月时间。但在气象节律上,立秋已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拐点。

这对人体的影响不是立即出现的,而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气温白天仍高,夜晚却渐凉,血管收缩频繁,循环系统开始不稳定。

心脏在调节中逐步累积压力,这种内耗式疲劳很少被觉察,等到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积压过久。

第一件事是熬夜加班或娱乐。

很多人觉得晚上凉快了,反而喜欢拉长夜间活动时间,不论是工作也好,看电视、玩手机也罢,都在悄悄拖延入睡。

问题不只是晚睡,而是让心率和血压在本应下降的时间段保持兴奋状态。夜晚是副交感神经主导的阶段,若强行让身体保持清醒,就会促使交感神经持续工作。

心跳、血压、代谢都不降,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心脏不能修复,反倒更疲劳。很多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清晨,并不是早上的事出了问题,而是晚上的修复根本没有完成。

心脏在夜间是需要“休息”的器官,它不像肺那样可以持续无间断工作。它依赖生物节律进行节能切换。

若夜间节律被打乱,心肌耗氧量上升,供氧却不变,就可能出现局部缺血。这些细节不会立刻表现为症状,却会在数日后以胸闷、气短、乏力的形式出现,而很多人误以为只是秋乏。

身体的警告信号被误解,错误的生活方式继续维持,风险也就在潜伏中加深。

第二件事是空腹运动或清晨剧烈活动。

很多人进入立秋后开始注重锻炼,尤其是早起活动成为习惯。清晨空气相对新鲜,温度适宜,但这个时间段却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期。

早上五六点时,血液黏稠度最高,血压开始升高,血管反应也最敏感。空腹状态下,血糖尚未稳定,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加重心肌耗能负担。

剧烈活动会进一步刺激心率上升,使血压飙升,原本收缩的血管难以扩张,容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尤其是本身已经有心脏负担的人群,晨练时稍微跑得快一点,就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秋季空气干燥,血液循环速度也容易受影响,剧烈运动让身体骤然兴奋,心脏来不及调整节奏。

最安全的做法是推迟锻炼时间到上午九点以后,早餐后半小时为宜,强度要控制在心率不超过120次每分钟的范围内。很多人把早起运动当作养生,其实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季节规律,反而让心脏成为受害者。

第三件事是情绪波动剧烈或突发应激。

秋天有一种特别的气质,那就是情绪容易起伏,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比夏天明显。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

阳气减退使得人体气血趋于收敛,大脑皮层对环境信号敏感度提升,容易引发焦虑、悲观、暴躁等情绪。而这些情绪正是心脏最不愿意面对的刺激。

很多人经历短时间激烈争吵后出现胸闷气急,其实就是心脏遭遇应激反应而短暂性缺血。长期积压这种情绪不处理,更会使心律调控系统紊乱,心跳忽快忽慢,心肌电活动混乱诱发房颤或室早。

这些心律问题若出现在夜间或独处时,更容易被忽略。关键不在于是否生气,而是能不能尽快将情绪缓解。立秋后的情绪不稳定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生理结构变化的反映。

第四件事是饮食节奏紊乱,尤其是晚饭时间过晚或吃得过饱。

进入秋季后,人们普遍食欲好转,加上气温适宜,晚饭往往变得丰盛。很多人把一天的营养和热量都集中在晚餐摄入,主食、肉类、热菜一应俱全,吃完再加个水果或甜点。

问题是,晚上活动减少,代谢减慢,这些摄入的营养无法及时被消化吸收,会转为内脏脂肪沉积,增加心脏负担。尤其是饱食后立即久坐或躺下,会加剧血流重新分配,导致心脏供血减少

过饱不仅让胃肠胀满,还会通过膈肌向上顶压心脏,使心脏活动空间变小,跳动节律受到干扰。饭后出现胸闷、嗳气、胃胀、心悸并不一定是消化问题,往往是心脏在传递不适信号。

第五件事是突然受凉或忽冷忽热的环境暴露。

立秋虽然名字叫“秋”,但天气仍处在冷热交替的不稳定状态,早晚温差开始扩大早起洗澡、睡前露背、清晨骑车、晚上开空调,任何一个看似普通的操作都有可能引发心脏血管剧烈收缩。

心脏对寒冷的敏感反应,远比多数人想象的强。寒冷使得血管紧缩,血压上升,血流阻力增加,心脏泵血难度加大,这正是心梗和高血压急症频发的背景。

有些人喜欢用冷水洗脸、洗澡,或者清晨冲凉提神,其实在心脏负担本就不轻的立秋阶段,这种行为带来的刺激作用远远超过其唤醒价值。

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温差超过5摄氏度就会使血压产生波动。不少人夜间盖着薄被,清晨醒来觉得肩膀僵硬、心跳异常,这就是寒邪入体后的直接反应。

立秋并不意味着凉爽已经降临,而是意味着该为寒冷做准备,特别是保护心脏的热环境。

保证规律入睡时间,避免熬夜、按时进餐、减少突发刺激,是秋季保护心脏的根本策略。

建议每日记录起居与身体反应,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不要等身体发出警告才去改变。健康不是拼出来的,而是守出来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身体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蒙哥浅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