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凉作为立秋的重要习俗,历史悠久。通常在立秋日,人们会选择在清晨或傍晚,穿着轻薄的衣物,到室外的凉爽地方避暑纳凉。
初候 凉风至
二候 白露降
三候 寒蝉鸣
·纳新凉·
纳凉作为立秋的重要习俗,历史悠久。通常在立秋日,人们会选择在清晨或傍晚,穿着轻薄的衣物,到室外的凉爽地方避暑纳凉。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日后
唐 王建
住处近山常足雨,
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
渐觉生衣不著身。
新秋
唐 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啃秋瓜·
啃秋,亦称“咬秋”,是中国传统岁时风俗之一,流行于各地。古代人每逢立秋这天,会通过吃西瓜、香瓜或桃,表达“啃”去暑气,“咬”住秋凉,祈盼丰收的良好愿望。
立秋
元 方回
暑赦如闻降德音,
一凉欢喜万人心。
虽然未便梧桐落,
终是相将蟋蟀吟。
初夜银河正牛女,
诘朝红日尾觜参。
朝廷欲觅玄真子,
蟹舍渔蓑烟雨深。
立秋
清 弘历
通闰立秋早,况在深山中。
虫鸣莎底急,风来树上雄。
益觉秋信佳,旷览极长空。
白帝有神权,素宇无纤蒙。
匪惟契静怀,更用占祥农。
·赛秋社·
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时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社”,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郊行逢社日
唐 殷尧藩
酒熟送迎便,村村庆有年。
妻孥亲稼穑,老稚效渔畋。
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
稔看风景美,宁不羡归田?
秋社
宋 陆游
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
稻蟹雨中尽,海氛秋后空。
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
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
秋社
清 陈恭尹
农祥传月令,赛社及秋徂。
树下趋童稚,坛中杂史巫。
雁来排碧落,燕去掠平芜。
宰肉陈孺子,而今作老夫。
·迎乞巧·
“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乞巧节”,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穿过针,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最盛。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唐 权德舆
今日云軿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霄。
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中的“喜”元素与诗词、书画相结合,兼具传统典雅韵味,呈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意识、喜乐心情和审美情趣,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
节气荐书
《古建里的岭南》
秋日晴和,宜赏古建。广东省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有数百处之多,它们是岭南古建筑遗存中最光辉闪耀的代表。本书精选100组广东建筑,以简明的道白,让读者与岭南的朴宅雅舍、书斋儒馆、宫观祠庙、雄关古道等来一场美好的邂逅,在绿瓦雕梁间,触摸富于创造的筑韵天工。
《室外境教》
暑热略减,适宜带孩子走到户外,来一场“室外境教”。本书从孟母三迁的境教故事开始,结合中华优秀家文化、现代心理学与脑科学,指导家长在小区的公园,或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随时随地运用周围的环境诱因来对孩子进行户外的家庭教育。室外境教有利于培育孩子的身心健康,在路上增长见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建构起广博且富有生命力的完整人格。
享微店优惠购书
来源:南方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