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被无数英烈鲜血滋养的山城,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诞生的摇篮。杨靖宇将军在此吹响的抗日号角,至今仍在层峦叠嶂间回响。
来源:8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褚晓亮 郎秋红 邵美琦
“磐石”,汉语意为“厚而大的石头”,寓意坚固、不可动摇。
吉林东南部的群山里,有一座名为“磐石”的城市,宛如一枚淬火的钢印,镌刻着东北抗联的血色年轮。
这座被无数英烈鲜血滋养的山城,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诞生的摇篮。杨靖宇将军在此吹响的抗日号角,至今仍在层峦叠嶂间回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记者走进磐石,探寻东北抗联的足迹。
红色热土铭记峥嵘岁月
1932年11月,一位身穿黑棉袍、黑裤子、黑棉鞋,带着“大久保洋行采办”名片的“大个子”来到磐石。他就是日后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杨靖宇。此时,他受中共满洲省委安排,化装成商人到南满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并寻找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
磐石有座磨盘山,1902年设县时,取“安如磐石”之意,定名“磐石”。磐石位于东北地区重要交通线上,是连接周边地区的重要节点。早在1927年,这里就发生过5000余人反对军阀政府“清丈土地”围攻县衙的斗争并取得胜利。1929年,就有共产党员在这里活动,1930年正式成立了中共磐石县执行委员会。九一八事变后,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随后又改名、改编为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
当杨靖宇一路辗转,最终在桦甸县常山屯蜂蜜顶子找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时,这支队伍正处于斗争的低潮,处境十分困难,队伍中弥漫着悲观情绪。有人主张撤到东满,有人主张就地解散。
有一次,杨靖宇参加第二大队党小组会议,听取同志们的讨论,两种意见争执不下。这时,夜深人静,灯碗里的油快耗尽了,灯光也逐渐暗淡。杨靖宇指着快要燃尽的油灯说:“你们看这盏灯,没有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没有油,灯就点不着。咱们游击队也是这样,没有根据地就没有家。我们是磐石的子弟兵,在那里土生土长,那里山深林密……我们为什么要做没油的灯芯呢?”经他这样一说,队员们豁然开朗。同年11月,这支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在杨靖宇带领下返回磐石。
“来磐石前,杨靖宇在东北主要从事地下秘密工作。因此,磐石可以视为杨靖宇直接投身武装抗日、参加东北抗联活动的起点。”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抗联处副处长孙太志说。
在磐石,杨靖宇整党整军,并将自己的名字从“张贯一”改为“杨靖宇”,意为铲除变乱、平定四方。他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袭击日军铁甲车、击毙伪自卫团长高锡甲、取得四次反“围剿”等大规模战斗胜利。他和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为核心,先后领导指挥了磐石、伊通、东丰等24个县区的武装抗日斗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的新篇章。
杨靖宇在给中共满洲省委的报告中,生动描述了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大好局面:“因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逐渐发展,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第四次围剿,加强了自己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声势上威胁着南满各大城市……”
吉林市委政研室主任陈海军曾以《东北抗联大事记》为研究对象,截取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447件大事发现,在局部抗战阶段,447件抗联大事发生最多的县为磐石,达29件。
1933年,共青团满洲省委巡视员傅世昌前往磐石巡视,深受磐石抗日事业逐步壮大鼓舞,将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激烈战斗,向他的同学、进步作家舒群详细讲述。舒群又将这些事迹转述给左联作家萧军,后者据此创作了著名抗日文学作品《八月的乡村》,鲁迅为之作序,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1933年9月,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0月,杨靖宇率独立师主力南下,进至辉发江以南地区,开辟了更广阔的抗日战场。
在此后的岁月里,这支队伍发展壮大为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路军,驰骋在南满、东满大地。在“外无关内救兵、内无固定给养、敌人围追清剿”的绝境中,凭着铁的意志,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顽强作战。1940年2月23日,孤身一人的杨靖宇将军在濛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陷入重围,他拒绝诱降,血战到底,壮烈殉国,时年35岁。
红色考古追寻抗联精神
峰峦叠嶂,雨雪交加。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李宁宁和同事们一次次徒步上山。
红石砬子山地处长白山余脉、吉林哈达岭支脉的库勒岭山脉,主峰878米,距磐石市区20公里。1932年末,杨靖宇率队返回磐石后,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为大本营开展游击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寇。
“这里是红军医院。”顺着李宁宁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排列相对整齐的巨石堆,“每一块很平的大石头都是当年做手术的地方,这里还挖掘出了‘手术刀’和‘小药瓶’。”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考古调查从1958年就已经开始,但是由于抗联斗争的特殊性,留下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2021年,李宁宁他们首次将现代考古学的系统田野工作应用于革命历史遗迹。
4年多的时间,李宁宁和同事们跋山涉水,从八家沟、二趟沟到小姚家沟,“翻”遍每寸土地,发现了工事、掩体、地窨子等3300处相关遗迹,出土了枪械、子弹等抗联遗物938件,从考古学角度阐释了东北抗联密营的形制特点,再现了东北抗联早期在此发展根据地的历史。依托红色考古调查成果,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VR技术,对各类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力图再现真实的密营空间,让游客们身临其境地与虚拟影像实时互动,感受红色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
业内专家认为,对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红色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目前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备的抗联遗址群,也有力改变了以往东北抗联研究“有史无迹”的研究困境,为东北抗联研究提供了更丰富、更直观的历史信息。
“发掘出的医院、被服厂、印刷所等一个个红色遗址遗迹,印证了当时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不仅具备战斗指挥、组织保障、后勤补给等功能,还有情报联络和文化宣传等功能。”磐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春红说,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为中心,杨靖宇将“红色版图”扩展到超过200平方公里,建立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废除苛捐杂税,吸纳八成以上的当地百姓建立反日群团组织和反日武装,组织农业和军工生产,开展文化和教育工作等。
党史专家认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它为后来南满地区乃至整个东北抗日联军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起到了引领作用。
杨靖宇的统一战线思想也是在这里形成的。
1933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接到《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杨靖宇将这封13600多字的信浓缩成一个15字的口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留着子弹打日本。”他广泛发动群众,团结山林武装,结成抗日力量。
在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国华牌胶鞋”。考古队员介绍:“这种胶鞋特别适合在山林里穿。杨靖宇将军的游击队得到了广泛支持,当时有商界人士买了很多胶鞋捐给抗联战士。”
吉海铁路工人也加入了抗日斗争。据介绍,当地有一支“磐石版铁道游击队”,帮红军搜集情报、筹措物资,打击侵略者。人们熟知的电影《自有后来人》和革命现代戏《红灯记》,部分取材于吉海铁路工人的抗日故事。
“磐石是当之无愧的红色热土。”张春红说,当年全县24个乡(镇)中,23个为革命老区乡(镇)。
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密密麻麻的英烈名单。在民政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名单中,从磐石走出的就有18位。
红色之城书写时代传承
88岁的孙世东,从小听着抗联的故事长大。十几岁时,他随家人迁居到磐石,结识了原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领导下的反日妇女会会长魏孟氏的丈夫魏永海。在魏永海那里,他听到了魏孟氏和反日妇女会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筹资购枪、传递情报,还为战士们缝补军衣、支援后勤的故事。后来,魏孟氏等人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被敌人杀害。
“这些事迹太震撼了,影响了我一生。”孙世东说。1969年,他曾作为安保人员陪同健在的原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干部上山辨认抗联遗址,将当时的场景铭记于心。2021年,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始,年过八旬的孙世东应邀上山,凭借着记忆中的细节,准确地指认出当年枪械所遗址的位置。后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枪械零件,完美地实现了口述历史与实物的吻合。
这些年来,孙世东自愿担任抗联精神的讲述者与传播者。他接待过来自全国多地甚至国外的旅行团。看到老人爬山辛苦,当地政府送来一双新鞋,但他坚决不收。他说:“不要钱、不要物,收了,意义就变了。”这份坚守,成了他心中永恒的信念。
坚定、执着、永不放弃,在磐石,许许多多像孙世东这样的志愿者,“用抗联精神研究抗联”,传承红色基因。当地有一个退休老同志自发组建的研究团队——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他们或翻山越岭走访旧址,或深挖档案钩沉史实……85岁的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会长高永良说,研究这段历史早已从兴趣变成了责任。“磐石人为14年的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人把这些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是位“70后”,30多年前就加入了这支队伍。“第一天报到,老所长就把我带到库房,指着一把铁枪对我说,这是红石砬子出土的,是磐石最重要的红色资源。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她走遍磐石大大小小的乡镇和街道,涉险滩,攀高崖,发现磐石不可移动文物遗址577处。2009年,李秋虹抓住政策契机,在文物管理所的基础上申请成立了磐石市博物馆、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十几年来,她多方争取资金,为磐石市博物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红色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手中。“当年,他们为了我们牺牲;现在,我只想为他们做几件事。”磐石市委党校教师、“90后”武凌宇生于山西代县,先辈是抗日英烈,从小耳濡目染,萌生了寻访烈士事迹、为他们写传的想法。他用十几年走遍八省,义务发掘还原烈士事迹,为上百位烈士寻亲,将烈士遗照送回故土,并开设微信公众号,宣传烈士事迹。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90多年前,东北抗联以磐石般的信念,在白山黑水间立起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丰碑。90多年的岁月,这份信念已化作山河的骨血,城市的底色。
“东北抗联创建地 新兴产业集聚区”“红色热土 抗联摇篮”……走进今天的磐石,人们从随处可见的纪念碑、标语牌,可以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2023年,吉林省首届红色旅游节在磐石开幕,吉林省红色讲解员大赛决赛在磐石成功举办,红研红培项目逐步引爆旅游市场。在“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引领下,磐石先后荣获休闲农业重点县、县域商业“领跑县”等国家级荣誉11项、省级21项,连续13年保持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称号。眼下,磐石正在全力打造红色文化之城。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穿过风霜雨雪,血与火的淬炼,“磐石”,坚如磐石。
来源:新华社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