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家国魂——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对先烈的追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08:28 1

摘要:2025年,我们迎来台湾光复80周年。1945年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举行的受降仪式,标志着日本殖民统治的终结,台湾在阔别祖国50年后重归版图。这一历史性胜利的铸就,离不开无数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离不开无数民族英烈的赴汤蹈火。这些英烈中,使我想到一位与台湾有

2025年,我们迎来台湾光复80周年。1945年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举行的受降仪式,标志着日本殖民统治的终结,台湾在阔别祖国50年后重归版图。这一历史性胜利的铸就,离不开无数中华儿女的浴血奋战,离不开无数民族英烈的赴汤蹈火。这些英烈中,使我想到一位与台湾有着传奇联系的烈士——朱枫。

一、朱枫与台湾的不解之缘

朱枫与台湾的联系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台湾义勇队。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1937年至1938年,金门、厦门相继沦陷,福建省政府将留居在福州、漳州、泉州、晋江、连城、东山等沿海地区的台胞,先后分四批送往崇安(今武夷山市)安置。随后成立“台民垦殖所”,并附设“台童教养所”。这些台胞居住在崇安文庙、东峰街、赤石以及星村等地,由省政府派员负责管理,所有膳食均由省政府拨款至县后转发。

后来,因福建战事愈发紧张,省政府自顾不暇,随即下令允许台民“在县境内自由谋生”。

1938年11月,李友邦与张一之(原名张毕来)抵达崇安,深入调查了解台湾民众的情况。之后,李友邦与张一之返回福州,向当时的福建省政府详细陈述了台湾民众的情况以及组建台湾义勇队的想法,获得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带着这一喜讯,李友邦迅速折返崇安,着手组织抗日义勇队并开展相关工作。

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李友邦和张一之的率领下,于浙江金华宣告成立。

1939年初,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前往浙江金华检查工作,听取了张一之关于台湾义勇队成立经过以及现存问题的汇报。周恩来给出了两条极为重要的策略性指示:一是充分发挥运用国民党内部关系使该组织获得批准;二是不暴露共产党支持建立该组织的关系。不久后,台湾义勇队内成立了以张一之为书记的中共支部。从此,台湾义勇队在党的指导下,活跃于闽、浙、赣、皖、苏等地,一时间声名远扬。

在台湾义勇队建立的早期,朱枫也共同参与义勇队筹备创立的工作。朱枫1938年在武汉加入新知书店,1939年回到浙江金华。这时,朱枫会同党派到金华的张毕来、华白沙帮助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筹建台湾义勇队。

台湾义勇队的队员都是在大陆的台湾人。他们的儿女组织成一支特殊的队伍—台湾少年团。台湾少年团在战火中成长壮大,以其独特的方式投身抗战宣传,这些活动不仅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士气,也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使台湾少年团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儿童抗战团体,最终发展成为一支拥有百余名成员的英勇之师。

朱枫很关心这些台湾的小孩子们。台湾少年团刚成立,经费困难,生活很艰苦,朱枫不断送衣送物。金华的夏天天气炎热,蚊子很多,台湾少年团的同志们没有蚊帐,短缺衬衫,晚上孩子们都睡不着,皮肤上还起了小泡,一抓就出水,朱枫就捐助了一批十多顶蚊帐和两匹草绿色平布,每个孩子和大人都有一顶蚊帐,这样,少年团的同志才安度了第一个夏天。

1939年夏天,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还没有得到重庆国民党军委政治部正式批准,队里的经济十分困难,朱枫马上慷慨解囊,一次就捐助了800大洋,解了燃眉之急。有了这笔钱,也使台湾医院迅速开张。

朱枫在金华的时候,女儿朱晓枫9岁,决定让女儿参加台湾少年团,说:“我相信小孩子在这里可以锻炼成一个革命者,让她和台湾孩子们一起学习和工作。”朱晓枫被编入台湾少年团,后来组织台湾共产主义少年团的时候,也吸收了她,她是在革命队伍中与其他革命同志一起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学习和工作共同进步的。

台湾义勇队成立后的半年间,于闽北武夷山区安营扎寨,广泛招募散居在福建各地的台胞加入这一抗日组织。许多散居在闽南地区的台胞听闻消息后,长途跋涉专程来到武夷山下报名参军。在台胞们的踊跃响应与积极参与下,这支抗日队伍的规模迅速扩大,人数也显著增多,逐渐成为抗日阵营中一支有生力量。

随着抗战局势推进,台湾义勇队又将力量投向更前线的战场:他们先是在浙江金华等地设立诊疗所、开办台湾医院,以专业医疗力量全力抢救前线伤病员;同时,在前沿阵地,台湾义勇队战士充分发挥语言优势,配合其他抗日队伍用日语喊话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敌军斗志。此后,他们又先后前往宁波、绍兴、台州、温州等地,进行战地救护与慰问活动,以此鼓舞士气,提升抗日队伍的战斗力。

台湾义勇队每抵达一处,便开展“义卖”募捐活动,将自行生产的药品捐赠给各地抗日战地医院。他们还免费为抗战官兵家属以及贫苦民众医治疾病,在沿途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42年,台湾义勇队依据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向福建龙岩转移,并在龙岩设立指挥部,组织台胞开展闽西南的抗日武装斗争。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令厦门、漳州、泉州一带的日军胆战心惊,极大地鼓舞了各地人民的抗日斗志。“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要把它在台湾的镣锁打碎……”这首由张一之作词、贺绿汀谱曲的《台湾义勇队队歌》回荡在浙闽山河间。

台湾少年团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他们先后创办了《台湾先锋》《台湾壁报》等报刊,并编排了独幕短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了大家》《最后胜利》《打杀汉奸》《骑兵舞》《军民祝捷》《流亡三部曲》等节目,进行巡回演出。此外,他们还通过撰写慰问信、发表演讲、表演话剧、展示歌舞、绘制漫画等方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踊跃参与教育和感化俘虏的工作。在“和平村”里,他们用日语与日本俘虏交流,用闽南话与台湾俘虏沟通,开展反战宣传。当时,有一名叫梅本原的日本俘虏,在得知他们是一群台湾少年后,既感到惊讶又觉得羞愧,他表示要共同打倒日本军阀。

朱枫不仅将女儿送进这支抗日武装的少年团,在以后各地工作期间,仍和李友邦将军及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双方时常相互协助和给予工作上的便利。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朱晓枫随台湾少年团,返回台湾,在母亲朋友李友邦的家里住了半年,期间,母亲和李友邦帮助朱晓枫安排工作。1946年朱晓枫从台湾回到上海,和母亲短暂相聚后,去了苏北解放区。

二、朱枫为台湾的解放和统一而牺牲

朱枫,原名朱贻荫,后改名朱谌之,字弥明。1905年11月,她生于浙江镇海一个大渔商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锦衣玉食的她,因时代的惊雷而觉醒,逐渐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五卅”惨案后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变卖家产,毅然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在武汉进入党的出版机构新知书店,自此参加革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9年参与筹建并资助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1939年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开展随军书店工作;1940年调到桂林新知书店;1943年在重庆经营党的副业和秘密联络处珠江食品店;1944年调到上海参与筹建同丰商行,同年被捕,经受住了严刑拷打,被组织营救出狱;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受命建立镇海地下交通线;1948年,奉命调往香港“合众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任职,继续从事财经和秘密交通工作。革命工作期间,辗转金华、皖南、桂林、重庆、上海、香港等多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多次变卖家产,支持革命。因工作需要,她常利用社会关系,周旋于国民党财、军、警上层人物之间,保护党的事业和同志安全。1945年台湾光复后,岛内局势复杂,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斗争暗流涌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朱枫受华东局派遣毅然赴台执行秘密任务,与吴石会晤七次,获取到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国民党东南区驻军番号和人员概数等绝密资料,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她克服重重困难传递出关键情报,为祖国统一事业奔忙。眼看任务完成,因蔡孝乾叛变,朱枫被捕。她一生两次被捕,经历过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表现出革命者的坚贞不屈。这一次,她更是吞金自戕,以死明志,用生命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最终于1950年6月10日,与吴石、陈宝仓、聂曦血洒台北,铸就忠魂。

朱枫的革命生涯与国家统一事业紧密相连。朱枫烈士在光复后的关键时期,为维护国家统一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位长期“隐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英雄,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的忠诚,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缅怀的精神象征。

三、朱枫烈士的安葬是两岸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朱枫是镇海的女儿,流淌着民族御侮顽强的英雄血液。朱枫烈士的骨灰在牺牲60后返回故里,这个晚清中国唯一一次取得海岸保卫战全胜的地方。她翘首东南,目光深邃。

追寻烈士遗骸到安葬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凝结着上级组织的长期关怀,和两岸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见证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与心意相通的共同夙愿。

1983年组织上出具了一封证明信,朱枫家属专程到北京,领取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调查部的《关于朱枫同志的组织结论》——“朱枫同志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共产党人为革命、为人民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1990年,在邓奶奶的关切下,国务院负责对台工作的罗部长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纪念朱枫牺牲40周年的座谈会,并多方搜集烈士遗物,整理烈士事迹,于1991年出版了《朱枫烈士纪念文集》。1994年镇海中学扩建时,朱家将房子捐出,镇海中学对朱枫烈士的故居进行了妥善保护,不断修缮。

1999年台湾作家徐宗懋在一家报社的相片柜底部找到的一袋照片。“沾满灰尘,打开袋子,赫然看见一批血淋淋的枪杀照片,发布单位是‘军事新闻社’,发布时间是1950年。”徐宗懋说,“我只知道是戒严时期杀害中共特工的照片,对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但每个照片都有明确的人名。”这批照片在2000年由徐宗懋经过时任“文化局”局长龙应台应允,以“文化局”的名义在台北“二二八纪念馆”地下展厅公布。“展出一个月时间,创下了‘二二八纪念馆’开放至今人流量最高纪录。”

2000年12月,经徐宗懋联系,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第16辑上,发表了朱枫就义前的照片。2001年,朱枫的家属看到照片,通过《老照片》杂志和《凤凰周刊》,和徐宗懋取得了联系,对徐宗懋表达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死前迎回母亲的遗骸”。徐宗懋说:“2003年我在上海受到朱晓枫的委托,在台湾开始帮助寻找朱枫遗骨的下落。”

2003到2005年,秦风动用了一个新闻记者可用的方式,包括在电视台、报社登寻人启事。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和市府前民政局长林正修的协助下,找到朱枫当时到台湾探望的前夫陈绶卿的小女儿陈莲芳。1950年9月底,陈莲芳曾给“军法局”局长写信,请求领回母亲的遗骸和遗物。

近期,热播的央剧《沉默的荣耀》,让我们真实重温了在台英烈的感人故事,掀起社会缅怀先烈的热潮。

2005年10月朱枫家属回到朱枫的出生地宁波镇海,镇海区政府公开举行了一个朱枫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国务院副秘书长,战争年代情报工作负责人罗青长,委托儿子罗援来参加,称“朱枫烈士接受党的指示到台湾,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做了艰苦的工作……是统一台湾的先驱”。

2007年,《镇海的女儿——朱枫传》出版,上海的潘蓁先生致电作者冯亦同,近年一直寻找解放前夕去台湾做地下工作父亲的骨灰,表示愿意为寻找朱枫烈士的遗憾出力。

2009年,潘蓁参加台北秋祭,在一份《政治受难者墓区整建工程纳骨塔骨罐迁移名册》中,找到“朱谌之”,电致徐宗懋。徐宗懋托请台湾中研院朱浤源教授,朱教授在2010年3月4日,找到朱枫烈士骨灰。

经组织协调、海协会海基会的共同支持和多方努力,2010年12月9日,台湾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亲自护送朱枫烈士的骨灰,从台北乘航班到北京,厝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个瞬间,包涵着深情与挚爱、牺牲与奉献、信仰与追求,一定会牵动海峡两岸许许多多人的心,烙进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

2011年7月14日,朱枫烈士的骨灰回到家乡镇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追寻烈士遗骸到安葬的过程,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深深体现了海峡两岸华夏儿女割不断的民族情。

四、历史回响与时代启示:从光复到统一的精神传承

朱枫烈士的事迹,是一段同台湾光复、祖国统一紧密联系的感人故事,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时刻,促使我们对历史的深刻铭记。

(一)台湾光复:民族抗争铸就的历史必然

台湾光复绝非历史偶然,而是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将台湾推入日本殖民统治的深渊,却无法泯灭台湾同胞的民族意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中,从武装起义到文化抗争,台湾同胞的反抗从未停歇,为光复时刻的到来积蓄了磅礴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燃起,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与祖国大陆的抗战洪流汇聚成一体。《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明确规定,台湾及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为台湾光复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台湾,这一刻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正如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馆长郑小琳所言,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见证",这一事实不容任何势力篡改。

(二)台湾义勇队:烽火中的两岸同心印记

在全民族抗战的壮阔画卷中,台湾义勇队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旗帜,书写了台湾同胞爱国御侮的壮丽篇章。1939年2月,由李友邦将军在浙江金华组建的台湾义勇队,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台胞抗日队伍,成为连接两岸抗战士气的重要纽带。

这支队伍的诞生源于"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的坚定信念。队长李友邦作为台湾迁台第五代后裔,自幼痛恨日本殖民统治,16岁便投身反日活动,后辗转至大陆进入黄埔军校深造,将"救祖国、救台湾"的理念深植于心。在他的号召下,散居闽浙一带的台胞纷纷响应,队伍从初期30余人发展到1945年的逾380人,队员臂章上的"复疆"二字,彰显了光复台湾的坚定意志。

台湾义勇队的抗战足迹遍及浙、闽、赣、皖等地,在多个战场贡献突出。医疗救援是其核心任务之一,队员们创办的"台湾医院"及分支机构,对军人、家属和贫苦民众实行免费诊疗,被百姓亲切称为"台湾医生"。1940年日军发动细菌战后,他们迅速开展隔离消杀、防疫宣传,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同时,队员们利用精通日语的优势,翻译日军文件、审讯俘虏、搜集情报,创办《台湾先锋》刊物传播抗日思想,少年团的团员们虽年仅7至13岁,也奔走各地开展宣传活动,展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1945年台湾光复消息传来,李友邦感慨"可以作为爱国的台湾同胞堂堂正正回家乡",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如今,《台湾义勇队档案》已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625件原始档案成为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铁证。在新北市芦洲区的李友邦纪念馆,每年10月25日都会举办纪念活动,李友邦之子李力群仍在两岸奔走,传承父辈"其身虽死,精神永存"的爱国情怀。台湾义勇队的历史充分证明,台湾同胞是抗战胜利的重要贡献者,两岸同胞在民族危亡之际总能众志成城。

(三)朱枫:光复后守护统一的精神丰碑

临刑前,她留下遗书表达对民族未来的期许。这位烈士的事迹在半个世纪后才被广泛知晓,朱枫的牺牲不是终点,她的精神成为跨越海峡的精神纽带,人们对烈士的缅怀,让两岸同胞铭记:维护台湾光复的成果、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需要代代传承的使命。

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今天,朱枫烈士的事迹具有特殊的警示意义。当前,台湾当局以"终战史观"掩盖侵略史实,重炒"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割裂历史、分裂国家。而朱枫用生命守护的,正是台湾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朱枫的精神提醒我们,捍卫光复成果、反对分裂行径,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五、牢筑两岸关系,捍卫祖国统一

台湾光复80年来,两岸关系历经风雨,革命先辈和英烈们所代表的爱国精神始终薪火相传。他们的事迹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为今天推动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是统一的根本基础。

台湾义勇队队员跨越海峡投身抗战,朱枫烈士赴台守护统一,都源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尽管推行"皇民化运动",但台湾同胞始终坚守华夏之魂,光复后纷纷恢复汉俗。这证明,民族认同根植于文化基因,任何"去中国化"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今天,我们纪念光复80周年,就是要激活这份共同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

从台湾义勇队臂章上的"复疆"二字,到朱枫烈士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都彰显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当前,民进党当局的"台独"行径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遭到两岸民众强烈反对。正如李友邦将军所言,"为国为民,则其身虽死,而精神仍永存世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反对"台独"的力量源泉。

(三)国家强大是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实保障。

台湾义勇队的抗争历程与朱枫烈士的牺牲,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80年前,中华民族以艰苦抗战赢得台湾光复;80年后,中国的崛起为实现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守护光复成果,实现祖国统一。

站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先烈的精神熠熠生辉。他们用生命证明,台湾从来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从来不是"外人",而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今天,我们纪念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铭记功绩,更是为了传承爱国精神,凝聚统一力量。

正如台湾光复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果实,祖国完全统一也必将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结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那些为台湾光复与国家统一献身的先烈们,将永远激励我们坚定前行。台湾光复80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来源:红色I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