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因为悼念科学大牛杨振宁的一首诗,被质疑“文学素养还不如中学生”。这场风波像明火点油,烧得网络上乌烟瘴气。看似是韵脚之争,其实抖出来的,是现代人对情感与规则的迷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因为悼念科学大牛杨振宁的一首诗,被质疑“文学素养还不如中学生”。这场风波像明火点油,烧得网络上乌烟瘴气。看似是韵脚之争,其实抖出来的,是现代人对情感与规则的迷思。
莫言的悼诗,仅仅四句:“港岛悲闻坠大星,满天秋雨叶飘零,先生原本仙乡客,归去犹留百世馨。”这样送别杨振宁,一代巨擘离去,字里行间冰凉的秋雨和落叶,把大半个华人世界都给揪动了。诗作刚出,一位叫张一一的年轻作家立刻挑刺:“韵脚错了!连中学生都不如!”就像你家楼下的保安突然拿起《佩文诗韵》,自信满满地考问路人甲的押韵水平。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支持情感至上,“坠大星”那一幕鼻子发酸;有人死守格式,“既然是诗,就要守诗的规矩”。仿佛菜市场买猪肉,老大爷说只要新鲜,摊主高喊切工才是王道。对错瞬间对立,却没人想过,到底什么更值得被看见?
中国传统诗词讲究压韵,但谁能真的回到三百年前的发音?“斜”到底读xié还是xiá?“衰”是shuāi还是cuī?专家现场PK,网友隔屏掐架,可谁真能把杜牧喊到直播间来复查?说到底,这种形式上的标准,有时候就是一块披萨的分割线——切得平不平整,吃到嘴里真有区别吗?
悼念杨振宁,那是收礼不是考试。情感热乎的时候,站出来冷冰冰质问“格式不对”,像在葬礼上数落孝子的哭腔跑调,不尴尬吗?执行规则本无错,但时机选错,比押韵错更显无情。莫言回应得干脆,他说:“虽平仄不协,但非如此不足以概括先生之伟大业绩也。”意思很直白:技术归技术,把一生的重量和几句诗的轻重放一起,看谁先掉下去?
反倒是大家把焦点放在了“标准答案”上。如今,人们活得像考卷,每天盯着点赞量、播放量、转评比,动不动就想“韵脚押没押对”,却忘了文学本来的模样:让寒凉的夜里,多几分温度,让孤独的人多一个共鸣。仗着互联网算法,觉得一切都能数据说话。没人愿意慢下来品细节,只喜欢让世界简单到一刀两断。
我觉得,悼念这样的节点,心意才是第一生产力;所谓章法和理据,在哀痛的时刻,早已被那句“坠大星”秒杀。莫言有没有文学素养?诺贝尔奖早盖棺定论,还用微博小将补刀吗?这首诗,也许在严格的诗集里需要打磨,但当它成为送别的最后一句,谁还在意格式?如果把所有送别都训成“语文课作业”,难道世界会更有温度吗?
争论的喧嚣很容易陷入套路——非黑即白,标准或者情感。可文学从来不是硬指标,更像一把能让你“鼻子发酸”的钥匙。悼念杨振宁时,如果一定要在格式正确和心灵触动之间二选一,我愿意站在那些被“坠大星”感动到发酸的人那一边。毕竟,能够被一首诗温暖的,是活生生的心,而不是冷冰冰的韵书。如果哪天连送别都变成死板的考官姿态,我们真的会变成只会看说明书,却不知如何去拥抱的人。
来源:竹坞听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