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孩子被妈妈打死,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跑偏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4:04 2

摘要:前几天,浙江温州的9岁孩子被妈妈失手打死了,这事儿肯定是偶发事件,但反映出的问题是无论家长还是学校老师以及孩子本身,面临的教育压力太大,已经成了种社会焦虑了。

前几天,浙江温州的9岁孩子被妈妈失手打死了,这事儿肯定是偶发事件,但反映出的问题是无论家长还是学校老师以及孩子本身,面临的教育压力太大,已经成了种社会焦虑了。

教育压力太大,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产出比太低,再往根上说就是家庭通过教育投资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业难度太大。

所谓人才,其实是一种比较优势,无论学生学的多好,好到什么程度,事实上和分数没关系,只和同专业、同类型的其他人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习的好和差,是和与自己同专业、同类型的人比较出来的。

对社会而言,怎么定义人才,是相应的用人需求匹配相应的人,没有匹配上的,就不能叫人才,因为不被实际承认。

家长要想自己孩子有满意的工作,被社会实际承认,往往逼着孩子拼命卷,一旦在卷的过程中孩子卷不动,家长是最焦虑的,而卷不动又是普遍现象,因为家长都是向上比较,反正别人家的孩子都是那种学霸。

家长的教育压力非常大,但家长又教育不了孩子,这种压力就得转给学校,具体就是转给学校老师。

这下教育的压力就转化到老师这边了,以高中老师为例,班里有多少学生能考上985、211是老师执教能力的具体体现,这就是标准。能多大程度达到这个标准,与老师的的收入甚至社会地位有直接关系,那么作为老师,就得狠抓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之间相互卷,至于卷不动的学生,那就只能放弃,这对老师来说是个效率问题,毕竟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但人的个体差异是一个现实存在,有的孩子就是不善于学习理解某些知识。比如数学,对有些孩子来说,这种抽象的知识,你就是把他脑袋砸开用高压水枪往里灌,那也是灌多少流出来多少。还有的孩子数学很好,但是身体协调性差,广播体操都做不明白,就是拉出去军训也达不到正常孩子水平,所以教育如果都是单一标准,教育本身的效率会很低,成才率也不可能高。

上面说了这么多,发现问题没,说到了家长,说到了老师,但恰恰忽略了孩子,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存在的认识误区。

教育既然是针对孩子,那就得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为中心的核心在于,孩子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天赋,教育的着重点就应该倾向于教育孩子发挥他自己的天赋。

古人说,教育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为什么“传道“在前,“道”是什么,在孩子教育层面,这都不用去做任何复杂高深的抽象理解,把“道”理解成路就行了,孩子喜欢走什么路,适合走什么路,就把他带到哪条路。接下来的授业,解惑,无论是“授”还是“解”都是辅助作用,这应该不难理解,因为对任何人来说,解决问题都会让自己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人持续不断的动力。

这里还得再强调一遍,教育的实质是自学,所以你无论怎么把教育产业化,教育也是唯一没有售后的产业,你看有哪个学生家长会因为孩子没考上理想大学去学校闹事高喊退钱的。如果有,还不把吃瓜群众头都笑掉了,所以教育的核心是自学从来都是一种社会共识,学校和老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至于辅助的好不好,那是另一个问题。

社会会把人往社会需要的方向塑造,人以社会需要的方向去塑造自己,教育应该承担的是这种责任。比如战争时期,这个社会就倾向于把人往战争需要的方向塑造,至于你是将军,战士,还是炮灰,那得看你怎么进行自我塑造,你的天分甚至运气都是决定你能达到什么高度的主要因素。和平建设时期,教育就得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都往一个现实利益的道上挤,那就是制造更多废品,甚至挤出人命。

最后说9岁孩子的事儿,之所以这种悲剧会出现,问题就出在孩子没有成为老师和家长期待的那样。但问题是,孩子为什么要成为老师和家长期待的那样,一定要成为老师、家长期待的那样!

来源:点下一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