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喊穷”,一个“跑路”:我们的医疗自由,还剩多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7:49 1

摘要:两份看似无关的新闻,拼凑出当下医疗领域的真实图景:一边是公立医院纷纷摊开账本,露出收入下滑的窘迫;另一边是外资原研药企主动注销药品证书,悄然退出中国市场。曾被视为 “印钞机” 的医院与 “稳赚不赔” 的药企,如今双双陷入困局,而夹在中间的普通人,正感受着医疗安

两份看似无关的新闻,拼凑出当下医疗领域的真实图景:一边是公立医院纷纷摊开账本,露出收入下滑的窘迫;另一边是外资原研药企主动注销药品证书,悄然退出中国市场。曾被视为 “印钞机” 的医院与 “稳赚不赔” 的药企,如今双双陷入困局,而夹在中间的普通人,正感受着医疗安全感被逐渐拉扯的焦虑。

“龙头三甲从不差钱” 的固有印象,正在被密集披露的决算数据打破。据财新报道,北京、上海、天津等 7 省市卫健委公开的 144 家省市级医院账本中,41% 的医院出现收入同比下降,河北 25 家省属医院里 17 家下滑,天津 21 家市属医院更有 19 家陷入收入缩水的困境。即便北京、上海的头部医院仍保持增长韧性,但地方医院的集体 “喊穷” 已无法忽视。

“地主家没余粮” 的背后,是多重压力的叠加。除了患者流动与财政拨款波动等表层因素,医保政策的深度调整成为关键变量。天津市人民医院在决算中直言,工作量未减,但 “检查化验降费项目较多,加之集采范围逐步扩大,收入减少”;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直接点出 “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政策影响” 导致医疗收入明显下滑。

集采 “灵魂砍价” 与 DRG/DIP 按病种付费改革的双重作用,彻底改写了医院的运营逻辑。集采让高价药、贵耗材的利润空间被极致压缩,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常用药甚至出现 3 分钱一片的低价;DRG/DIP 的预算包干制则将成本控制压力直接传导至医院,超支部分需自行承担,倒逼医院从 “野蛮生长” 转向 “精细化管理”,连绩效激励都要围绕成本控制重新设计。曾经靠药械收入支撑的运营模式,正在被政策之手强力重塑。

医院在成本线挣扎的同时,药企阵营也在发生剧烈变动。2025 年 10 月,国家药监局公告注销 80 个药品注册证书,其中超 55% 来自外资企业,且多为主动申请注销。这份 “退场名单” 上,不乏患者熟悉的 “明星药物”:抗过敏的氯雷他定片(商品名 “可米”)、化疗用药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治疗痔疮的 “太宁栓”,甚至 GLP-1 领域的利司那肽注射液都在其中。

“不赚钱” 是退场的核心原因。集采 “以价换量” 的规则下,公立医院七成采购份额向低价企业倾斜,原研药企的竞争劣势愈发明显。前九批国家集采中,进口原研药中标率仅 3.7%,第十批更是出现所有原研药均未中标的纪录。为维护全球价格体系,部分药企选择 “自杀式报价”,自然失去市场份额;而愿意降价的企业,又面临利润微薄的困境。

对患者而言,药企退场的影响因人而异。慢性病患者或许能通过国产仿制药实现 “平替”,部分肺癌患者改用国产靶向药后,药费降至进口药的三分之一,病情仍能稳定控制。但重症患者的选择空间正在被压缩:应对 HER2 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马吉妥昔单抗注射液退出后,每年约 7-8 万潜在患者将失去重要治疗选项;慢阻肺患者依赖的急救药万托林离场,更让急救保障出现缺口。即便部分原研药可通过 DTP 药房购买,但高昂价格已超出多数家庭的承受能力。

医院 “晒账本” 与药企 “退市场”,本质是同一场成本控制改革的两面。集采与医保支付改革成功将医疗费用压至低位,实现了 “价廉” 的目标,但 “物美” 的部分正被当作 “不必要成本” 悄然优化。这种失衡,精准戳中了普通人的医疗焦虑 —— 我们追求的从不是单纯的低价,而是危急时刻 “有得选” 的底气。

《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2 年确诊癌症后,国内医生预判生存期有限,他卖房赴美就医,依靠 1970 年就在美国上市的米托坦延续生命,而这款药直到 2023 年才在中国全面上市,晚了整整 53 年。这个案例背后,是 “有药可选” 对生命的重量。如今,当原研药陆续退场,即便手握高额商业医疗险,能报销的也只剩 “平替” 仿制药,曾经期待的医疗自由正在缩水。

更值得警惕的是创新动力的潜在损耗。集中采购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可能压缩企业研发投入空间。跨国药企虽在加速本土化转型,将资源集中于高端创新药领域,但从研发到上市的漫长周期中,患者的等待成本谁来承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虽已推进多年,但在复杂病症治疗中,原研药与仿制药的疗效差异仍让患者心存顾虑,正如一位高血压患者所言:“不是不信任国产药,只是身体已经适应了进口药,突然更换总不踏实。”

面对医疗体系的深层变革,抱怨与焦虑无济于事,构建个人风险防线才是务实之举。

在医疗资源愈发 “精算化” 的当下,自身免疫力才是最可靠的医疗资源。与其纠结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差异,不如提前投资健康 ——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坚持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实则是最划算的 “医疗投资”。花在健身房的每一笔开销,都是在为未来规避 ICU 的巨额费用,毕竟 “不生病” 才是对抗医疗不确定性的终极武器。

传统百万医疗险已难以覆盖 “无药可选” 的风险,需重新审视保单的保障范围。包含 “海外就医” 责任的高端医疗险虽年费达四位数,但购买的本质是锁定一个 “备选入口”—— 当国内无合适药物或治疗方案时,能快速对接全球医疗资源,获得更多生存机会。这种保障不是奢侈消费,而是在医疗资源重构期,为生命增加一道安全网。

未来的医疗场景中,“甩手掌柜” 式就医已不再可行。系统的核心目标是控费,而个人的核心目标是康复,两者的偏差需要通过主动沟通弥补。看诊时不妨多问几句:“这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国际上有更优的治疗方案吗?”“是否有未进医保但疗效更好的药物?” 同时通过权威医学平台补充知识,像师永刚那样主动探寻治疗路径,才能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争取更有利的治疗机会。

医疗体系的变革仍在继续,成本控制与质量保障的平衡需要时间磨合。对普通人而言,与其被动等待完美体系的建成,不如主动构建个人健康防线 —— 左手守住自身健康,右手握好保障工具,中间保持信息敏锐,才能在医疗变革的浪潮中,稳稳握住生命的主动权。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