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Meta裁员基于代码提交量决定!网友:“不专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7:48 1

摘要:当地时间周三,META一位发言人向CNBC证实,公司将在其人工智能部门裁员约600人,希望通过此举减少层级,提高运营灵活性!

当地时间周三,META一位发言人向CNBC证实,公司将在其人工智能部门裁员约600人,希望通过此举减少层级,提高运营灵活性!


失业君小编 | 文
Mizuno K | 图

凌晨3点,硅谷的路灯还亮着,Meta总部的玻璃幕墙里,只剩最后几盏灯——那是AI基础设施团队的老员工,刚把分布式训练框架的延迟从150毫秒优化到40毫秒,揉着发红的眼睛准备保存代码。

手机突然震动。他点开邮件的瞬间,指尖的咖啡杯“啪”地砸在键盘上:“很遗憾,你的代码贡献未达到团队平均水平,我们将终止你的employment。”

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荒诞情节,而是Meta本周刚发生的真实事件。Hyperbolic CTO Yuchen Jin在社交媒体上透露,Meta此次裁员是基于代码差异行数而决定,模型开发者和新员工因此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当地时间周三,Meta一位发言人向CNBC证实,公司将在其人工智能部门裁员约600人,希望通过此举减少层级,提高运营灵活性。

此次裁员由Meta首席人工智能官Alexandr Wang在一封内部备忘录中宣布。主要影响Meta的AI基础设施团队、基础人工智能研究部门(FAIR)以及其他与产品相关的岗位。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Meta内部,AI部门长期以来被认为过于臃肿,FAIR等研究团队与更具产品导向的业务单元之间常因计算资源分配而产生竞争。

当新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接手原Meta AI部门时,也继承了这一规模过大的组织架构。此次裁员正是Meta进一步优化该部门结构的重要举措。

“代码差异行数”作为裁员标准,这一消息在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这种简单粗暴的衡量方式,暴露了科技巨头管理中的急功近利。

做系统优化的老员工,把1000行冗余代码改成100行,效率提升10倍,但代码量却是新人的1/3。

负责架构设计的专家,花一个月画流程图、调接口,写的代码不如实习生一周的“CRUD模板”多。

甚至连负责AI模型推理加速的工程师,因为把模型压缩了70%,少写了几千行调用代码,也被算作“贡献不足”。

这种衡量标准本质上把程序员的价值从“解决问题的人”,降格为“生产代码的机器”。程序员的核心能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创造力,把“复杂”变成“简单”的洞察力,把“bug”变成“机会”的经验值——这些都无法用“代码量”来衡量。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裁员并未波及新成立的TBD实验室的员工。该实验室汇聚了今夏加入Meta的一批顶尖AI人才。

这些由亚历山大・王直接领导的团队成员未被裁员,凸显出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更倾向于倚重其高薪引进的新锐人才,而非原有团队中的“资深”员工。

就在裁掉600名“代码量不够”的老员工当天,Meta宣布花2亿美元挖来苹果AI负责人John,担任Meta全球AI研究院院长。

据知情人士透露,John在苹果的3年里,没有提交过一行生产代码——他的工作是制定AI战略、整合团队、对接高层。

这种双重标准表明,“代码量重要”是给底层工程师的紧箍咒,“代码量不重要”是给高层的免死金牌。

Meta的裁员并非孤例。2025年的硅谷,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科技行业,一手催生创新,一手引发裁员潮。

根据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的统计,去年全球科技业裁员人数已超过15万,而光是今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已削减近10万个职位。

Salesforce更成为“AI裁员缩影”,从2023年至今累计裁员逾9000人,2025年旧金山总部再裁262人。

执行长Marc Benioff直言AI让客服团队需求减少4000人,“这是过去九个月最令我兴奋的事”。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今年7月致信员工,坦承为了将公司从“软件工厂转型为智能引擎”,裁员阵痛令他“寝食难安”。

这家科技巨头在5月一次性裁减超过6500个岗位,占全球员工约3%。

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Meta按代码行数裁员的做法,可能成为科技行业的危险先例。如果全行业都开始效仿,可能会造成深远负面影响。做系统优化的老工程师,会被当成“低效率者”;做架构设计的专家,会被当成“不干活的”;甚至连算法科学家,都会因为“代码量不够”被边缘化。

工程师可能会开始撰写冗余代码以保护自己的工作,把能复用的函数拆成10个,把能简化的逻辑绕三圈,把“Hello World”写成100行注释。

最终,整个科技行业可能充满“代码打印机”,写着冗余、低效、充满错误的代码,而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者”。

一位在Meta工作了5年的工程师,去年牵头优化了推荐算法的召回逻辑,把用户点击率从12%拉到28%,直接让Instagram的广告收入多了15亿美元。

但他上个月的代码量只有800行,而刚毕业的一个实习生,因为负责写用户行为日志的上报代码,一个月提交了3200行。

结果,老工程师被裁,实习生留了下来。

在科技行业,当“解决问题”让位于“统计数字”,当“价值创造”屈服于“代码行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优秀的工程师,更是技术创新本身的灵魂。

网友热议

@胖琦qiqiQ(IP豫):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这是绩效管理彻底失败的案例。任何合格的HR都应该知道,量化指标必须与岗位特性匹配。让架构师和初级开发者比代码行数,就像让设计师和文案比字数一样不专业。

@康斯坦德2001(IP渝):
这揭示了Meta正在从“工程师文化”向“会计文化”蜕变。当扎克伯格说“效率年”时,他指的是容易量化的效率。真正的技术创新?那在电子表格里显示为“成本中心”。

@大冰哥Max(IP鲁):

短期来看,这确实能提振股价——昨天META又涨了3%。但长期呢?当最聪明的头脑开始思考如何刷代码行数而非解决真正的问题,这家公司的创新能力就已经开始死亡了。

@张凯森haiseng(IP沪):

刚看完评论脊背发凉...我们组 senior 昨天还提醒我别过度优化代码,现在明白了。所以以后我应该把一行代码拆成十行写?所以这就是硅谷生存指南?

@一念姑苏(IP粤):
最可怕的是后续影响:以后提需求,工程师第一反应不会是“这个需求合不合理”,而是“这个需求能写多少行代码”。产品决策将完全被扭曲,用户体验?那是什么?

@listenrain84(IPHK):

说实话,我们公司已经开始讨论引入类似指标了。虽然知道荒谬,但当董事会要求“客观标准”时,管理层总会抓住最简单的数字。这场数字暴政,可能才刚刚开始。

最后一条,
沉默的大多数!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