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几秒钟生成的假收据,正在成为欧美企业的“现金流黑洞”。随着OpenAI、谷歌等公司的图像生成模型升级,用AI伪造报销单据的骗局正在企业间蔓延,让不少财务部门防不胜防。
一张几秒钟生成的假收据,正在成为欧美企业的“现金流黑洞”。随着OpenAI、谷歌等公司的图像生成模型升级,用AI伪造报销单据的骗局正在企业间蔓延,让不少财务部门防不胜防。
AI造假小票(来源网络)
这波假收据浪潮的兴起,与AI技术的平民化直接相关。软件供应商AppZen的数据显示,9月份提交的欺诈性文件中,AI伪造收据占比已达14%,而去年这个数字还是零。金融科技集团Ramp更爆出,其新软件90天内就识别出逾百万美元的AI伪造发票。一切变化始于OpenAI去年推出GPT-4o之后,费用管理平台Medius的调查显示,30%的英美财务专业人士都察觉到伪造收据现象显著增加。
欧美地区的报销规则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与中国需税务局核发发票作为付款凭证不同,国外报销通常只需购物小票、商家收据甚至签名的手写单据,无需税务部门备案。这个漏洞在AI技术面前被无限放大。过去伪造单据需要精通Photoshop或花钱购买,现在只需向AI输入简单指令,几秒就能生成带褶皱、项目清单、签名的逼真收据,细节与真实小票别无二致。
来源网络
全球领先的费用管理平台SAP Concur每月要处理逾8000万次合规核查,其高级副总裁Chris Juneau不得不告诫客户“不要轻信肉眼”。SAP 7月的调研更触目惊心:近70%的首席财务官认为员工在利用AI伪造报销单据,10%的企业已确认发生此类事件。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的Mason Wilder点明关键:“实施欺诈的门槛已降到最低,现在完全不需要任何专业技术。”
面对危机,企业不得不启动“AI对抗AI”的防御战。AI生成的收据逼真度已远超人工审核能力,只能靠技术手段反击。目前主流的识别方法是扫描图像元数据,捕捉AI生成痕迹。但造假者只需把电子图像打印后再拍照,就能轻松规避元数据检测。
更智能的识别系统已开始升级。它们会联动分析上下文信息,比如核对餐厅名称与员工差旅地点是否匹配,检查同一时间段是否出现重复报销。Ramp公司产品管理高级总监Calvin Lee对此深有体会:“AI能做到人类达不到的精细审查,人长时间工作难免疏漏,毕竟是肉眼凡胎。”即便如此,费用管理平台Rydoo首席执行官Sebastien Marchon仍忧心忡忡:“这不是未来的威胁,是当下的现实,AI伪造比例肯定会持续攀升。”
OpenAI方面回应称,若发现违反政策且图像含ChatGPT生成元数据,会采取相应行动。但这个回应显得有些无力,毕竟元数据很容易通过二次拍摄去除,技术本身的中立性让监管难以落地。这场攻防战里,防御方始终在追赶造假技术的脚步。
这波AI假收据风波,本质是技术发展与规则完善的时差问题。AI让“造伪”成本趋近于零,但企业的风控体系、行业的监管规则还停留在传统时代。它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技术红利从来都是双刃剑,既可能提升效率,也可能催生漏洞。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使用者的初心决定了它的走向。”AI是创意工具还是欺诈利器,关键在人。欧美企业的遭遇也给我们提了醒,提前完善风控体系、用技术筑牢防线,才能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规避风险。
这场AI攻防战还在继续,未来或许会有更精准的识别技术出现,或许报销体系会因此重构。但不变的是,任何试图靠投机取巧获利的行为,终将被技术或规则识破。你觉得企业还能通过哪些方法防范AI造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思路。
来源:清华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