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中旬的俄乌战场,无人机的嗡嗡声比炮弹轰鸣更让人揪心。俄罗斯国防部10月15日通报,过去24小时拦截了乌军132架自杀式无人机,可还是有17架突破防线,炸了别尔哥罗德的弹药库和铁路枢纽。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紧接着回应,当天向俄后方目标出动150架无人机,
Ai主播讲新闻
10月中旬的俄乌战场,无人机的嗡嗡声比炮弹轰鸣更让人揪心。俄罗斯国防部10月15日通报,过去24小时拦截了乌军132架自杀式无人机,可还是有17架突破防线,炸了别尔哥罗德的弹药库和铁路枢纽。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紧接着回应,当天向俄后方目标出动150架无人机,“重点打击了补给线关键节点”。
开源情报平台Oryx的统计更直观,从10月初到15日,乌军累计投入2100架无人机,俄军宣称拦截率超70%,但Oryx通过卫星图像和现场视频核实,至少有580架无人机成功命中目标,这还没算那些没被记录的“漏网之鱼”。这场无人机攻防战,早不是“谁的技术更先进”的比拼,而是变成了赤裸裸的“消耗战”。
先是2020年纳卡冲突,阿塞拜疆用无人机把亚美尼亚的坦克炸成“移动火把”,那时无人机还只是“战场奇兵”。到了俄乌战场,这东西直接成了“主力军”。乌军现在用的无人机,一半以上是改装的民用机型,比如把消费级无人机加装炸药,成本才几百美元;就算是军用的“海鹰-10”,单架成本也不过3万美元。
俄军用来拦截的装备呢?“铠甲-S1”防空系统发射一枚导弹就要15万美元,“S-400”更贵,一枚导弹近100万美元。打下来一架3万美元的无人机,花15万美元的导弹,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可要是不拦,无人机就会炸弹药库、毁铁路,前线的坦克大炮就成了“没油的车”。
乌克兰总参谋部的官员私下对路透社说,他们现在每天能生产800架左右的简易无人机,大部分零件从民用市场采购,甚至不用专门的生产线,在普通厂房里就能组装。反观俄罗斯,虽然军工企业在加班加点造无人机,但受西方制裁影响,关键芯片和电子元件供应紧张,每月产量也就3000架左右,还得优先供给前线侦察用。
更有意思的是地理因素。俄后方的别尔哥罗德、库尔斯克这些地方,离乌方控制区最近的只有50公里,乌军的小型无人机加满油就能飞过去。这些地方又是俄军的补给枢纽,弹药从这里运到前线顿巴斯,最快也要2天,一旦铁路被炸毁,补给就得晚3到5天。俄军虽然在边境部署了不少防空系统,但防线太长,总有照顾不到的“空隙”。
技术层面的变化也值得说道。乌军的无人机现在加了“跳频通信模块”,俄军的电子干扰效果越来越差。之前俄军一套电子战设备能干扰10公里内的无人机,现在乌军无人机能绕着干扰区飞,甚至贴着地面“蛇形走位”,等到了目标上空再突然拉升攻击。俄罗斯军事专家在《红星报》上承认,现有电子战系统对这种“低慢小”目标的拦截效率,比去年下降了40%。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10月12日发布的报告里提到,俄乌双方在无人机上的消耗比已经到了3:1,乌军每损失3架无人机,就能让俄军损失1套防空系统或1个重要目标。而且乌军还在搞“蜂群战术”,一次出动几十架甚至上百架无人机,哪怕大部分被拦下来,只要有几架突防成功,就能造成损失。
俄军也在调整战术,比如用“柳叶刀”自杀式无人机反击乌军的无人机基地,10月14日就炸了乌军在哈尔科夫的一个组装点,销毁了200多架待发的无人机。但乌军的组装点太分散,东边炸了西边又冒出来,俄军根本炸不完。更棘手的是,乌军开始用无人机引导炮火打击,无人机先找到俄军阵地,把坐标传回去,炮弹马上就到,这种“察打一体”的配合,让俄军的防御越来越吃力。
欧洲理事会的一份战场评估报告显示,现在俄乌双方每天在无人机上的投入,乌军约120万美元,俄军约450万美元,看起来俄军花得多,但乌军的“性价比”更高。而且乌军还从西方获得了不少“弹簧刀”无人机,虽然数量不多,但精度更高,能专门打击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
这场无人机博弈的核心,其实是“产业链话语权”的较量。乌军靠民用市场的零件和简易生产线,实现了“低成本量产”;俄军虽然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却受限于关键元件的供应,产能上不去。更关键的是,无人机的操作门槛极低,乌军士兵培训3天就能上手,而俄军的防空系统操作员需要培训3个月,这就导致俄军的防御力量跟不上乌军无人机的“消耗速度”。
说白了,现在的俄乌战场,无人机已经不是“高科技武器”,而是变成了“消耗品”。谁能造得更快、更便宜,谁就能掌握主动权。俄军要是一直靠高价导弹拦截,迟早会被拖垮;乌军虽然现在占了“成本优势”,但要是西方停止供应关键零件,产能也会出问题。
这场较量也给现代战争提了个醒:未来的战场,可能不是“谁的武器更先进”,而是“谁的产业链更抗造”。低成本、量产化的“消耗型武器”,说不定会比高精尖的装备更管用。俄乌双方在无人机上的博弈,其实是在重新定义“现代战争的规则”,而这个规则的核心,就是“能耗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来源:红茶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