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我们看清朝历史会发现,清朝有12个铁帽子王,其中有10个亲王,2个郡王。
我们看清朝的电视剧就会发现,清朝郡王的封号都是一个字。
例如电视剧《甄嬛传》里,甄嬛的挚爱就是果郡王,封号是“果”。
但是我们看清朝历史会发现,清朝有12个铁帽子王,其中有10个亲王,2个郡王。
亲王的封号倒也和我们电视剧里看的一样,是一个字。
例如睿亲王多尔衮,他的封号是“睿”,礼亲王代善,他的封号是“礼”。
可是清朝仅有的两个铁帽子郡王,封号却全都是两个字,分别是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
那么两个字的郡王封号是专程为铁帽子王设的吗?
其实不是的,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我们熟悉的王爷封号,例如秦王、燕王等,封号名都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
汉朝的时候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汉朝皇帝把皇子们分封到各封国,就直接以封地为名。
例如封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一代的就叫做齐王。
但是春秋战国的大国就这么几个,而皇帝的皇子们很多,哪够封呢。
所以有些诸侯王也会以当地的郡县为封号,例如传说中发明豆腐的淮南王,就是因为封地在淮南。
这个时候封号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仅仅是看封地在哪,但他们都是同级别的诸侯王。
到了西晋,王爷们开始分为亲王和郡王。
从这时候开始,一般情况下,亲王的封号是一个字,郡王的封号是两个字。
例如秦王李世民,我们一看到这个封号就知道,他的封号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封号一个字,说明是他是亲王。
而唐代宗在当皇帝之前有过一个著名的封号是广平王,看到两个字的封号就知道这是个郡王,他当时的身份是唐玄宗的皇孙。
不过由于唐朝真正去封地就藩的王爷不多,所以这些以地名为号的王爷更多只是挂个虚名,渐渐地就开始出现像“寿王”这种和封地无关的封号。
宋朝的王爷也大多如此。宋徽宗继位之前的封号“端王”,就和封地无关。
到了明朝,王爷们又开始到封地去就藩了,所以王爷们又开始以地名为封号。
例如朱棣是燕王,一看就知道他的封地在燕地,也就是北京。
亲王封号为一个字、郡王封号为两个字的传统也没变。
例如朱标的儿子朱允熥,在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是亲王,封号是一个字的吴王,等朱棣当了皇帝一度被降为郡王,封号就变成了两个字的广泽王。
明朝后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藩王们明明也要去封地就藩,但是封号逐渐开始和地名无关。
例如万历皇帝那有名的、引起国本之争的儿子福王,封地在洛阳,封号和封地一点关系都没有。
明朝末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那时候后金除了汗王之外,最高的爵位是贝勒。
后来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位,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
他也学起了明朝,创建了宗室制度,规定宗室的最高爵位是亲王,接下来是郡王。这两个都可以称为王爷。再接下来才是结合后金特色的贝勒、贝子等。
关于亲王和郡王的封号,皇太极也是花了心思学明朝的。
清朝的王爷都没有封地,所以他不好学明朝早期的以封地为封号,于是就学明朝晚期,以吉祥的字眼为封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最先获封的六个亲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讬,封号全都是一个字。
皇太极首批封的第一个郡王,是多尔衮的同母兄阿济格,封号是“武英郡王”。
可见清朝学明朝,甭管有没有学到精髓,但好歹是学到形式了,亲王的封号都是一个字,郡王的封号都是两个字。
可是清朝的这一套体系并没有维持多久。
因为当时清朝正在打天下,宗室们爵位升升降降的非常频繁。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很快就把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济格晋升为亲王。
这时候的多尔衮对亲哥哥还算上心,把他的封号从“武英”改成了“英”,封号是英亲王。
可后来从郡王晋升为亲王的宗室越来越多,多尔衮就没有这心思去改了。
顺治六年,多尔衮一口气晋升了3个郡王为亲王,可是懒得为他们想新封号,所以这3个亲王都沿用了郡王时的两字封号,分别是承泽亲王硕塞、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
在这个阶段清朝的封号是比较乱的。不光是这些两个字的亲王,同时也会出现一个字的郡王。
例如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一开始就被封为豫亲王,后来降为郡王的时候也没有特地把封号改成两个字,而是直接叫做豫郡王。
而代善的儿子瓦克达,并不是从亲王降下来的郡王,可是封号也只有一个字,叫做谦郡王。
到了顺治、康熙年间,亲王和郡王的封号渐渐稳定下来,全都是一个字的封号,而不再出现那种两个字封号的郡王。
例如康熙的长子胤禔,初封就是直郡王。
清朝的王爷封号规范下来,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封号都是一个字之后,后边封的王爷都按照这个规定来。
但是前边封的那些封号有两个字的亲王和郡王,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以承泽亲王硕塞为例,他一辈子都是承泽亲王,没有改成一个字的封号。
但是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亲政,为了降低这些战功赫赫的开国诸王的影响力,在他们的后代继承爵位的时候把他们的封号给改了。
例如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他的封号是豫亲王,他去世后儿子一开始也是豫亲王,后来被顺治皇帝改成信亲王,而后又降为豫郡王。
而承泽亲王硕塞也是一样。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继承亲王爵位,封号被改成了一个字的庄亲王。
郡王们的封号也是如此。
例如努尔哈赤第7子阿巴泰,生前被封为饶余郡王。但是他的儿子岳乐继承爵位之后,封号也被改成了安郡王,后来又晋升为安亲王。
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始封王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也是礼亲王的儿子岳讬。
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罗洛浑降等袭爵,继承了贝勒的爵位。在清朝贝勒爵位是没有封号的。
顺治元年,罗洛浑因功被晋升为郡王,但是没有再沿用父亲克勤郡王的封号,而是被封为衍禧郡王。
他去世之后,儿子继承郡王之位,又被改成平郡王。
就这样,随着清朝爵位名的规范化,以及开国王爷们后代的封号都被改掉,渐渐地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封号就都是一个字的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康熙之后所有亲王、郡王的封号都是两个字了。
因为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顺承郡王。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爷爷是礼亲王代善,父亲是对清太宗皇太极有拥立之功的颖亲王萨哈廉。
他没有继承父祖的爵位,而是17岁就征战沙场,战功赫赫,靠自己挣来了顺承郡王的爵位。
他去世的时候,正值顺治大改开国王爷们子孙的封号,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改到他这一脉,他的儿子依然是顺承郡王。
到了雍正年间,勒克德浑的一个后代锡保一度被晋升为顺承亲王。这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二子封号的亲王。
可是锡保没过多久就在战场上犯了错,被除爵。
但是这个爵位毕竟是开国王爷传下来的,雍正也不忍心剥夺,于是雍正让锡保的儿子继承了顺承郡王的爵位。
于是当时朝廷里再次没有了二字亲王,而只有顺承郡王一个二字郡王。
在乾隆之前,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一直比较混乱。
有不少亲王和郡王都是世袭罔替,例如顺承郡王就代代传承。而有的王爷因为不讨皇帝喜欢,后代甚至有可能连降几级继承爵位。
乾隆重新规范了清朝宗室爵位的继承制度,也就是降等袭爵,亲王的儿子只能继承郡王之位,郡王的儿子就要降为贝勒了。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降等袭爵,那么亲王、郡王的后代没几代就降成低级别的宗室了。
普通的亲王和郡王还好说,降就降了。
清初可是有一批战功赫赫的开国王爷的,他们的子孙后代也降为普通宗室,不免显得王室无情。
于是“铁帽子王”应运而生。
清朝官方其实没有“铁帽子王”这个称呼。
在清朝宗室降等袭爵的背景下,乾隆特地选了一批战功赫赫的开国王爷,指定他们的子孙后代爵位世袭罔替。
也就是说亲王的儿子还是亲王,郡王的儿子还是郡王。
相比于那些代代降等的王爷来说,这批王爷的帽子简直是铁的,于是就有了“铁帽子王”这个坊间称呼。
首批铁帽子王,有8个开国王爷,他们被合称为清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和后来的4个恩封的含金量不是同一级别的。
同时乾隆发现,这些开国王爷们的爵位传给子孙,封号大多都改了。
比如皇太子长子豪格的封号是肃亲王,但是后代的爵位名改成了显亲王。
乾隆觉得,这些爵位名称改来改去的,不利于八旗子弟记住开国王爷们的功劳。
于是他下旨,这8个铁帽子王的后代,全部把封号改回祖先的封号。
唯一例外的是承泽亲王硕塞,或许是因为其他亲王的封号都是一个字,唯有他的封号是两个字,所以他这一脉依然叫改之后的庄亲王。
而克勤郡王岳讬就名列铁帽子王当中。
前文说过,他的后代封号已经被改成了平郡王,这一次在乾隆的旨意之下,又改回了克勤郡王。
而顺承郡王这一脉,是清朝初年少有没改过封号的王爷,就这么一直被沿用下去了。
总的来说,清朝从康熙年间开始,郡王的封号基本上都是一个字的了,例如直郡王、果郡王的。
但由于清朝刚建立的时候学明朝,亲王的封号是一个字,郡王的封号是两个字,所以清朝初期封了不少二字封号的郡王。
这些二字郡王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都改掉了封号名,唯有顺承郡王一直没改。
而克勤郡王虽然一度被改成平郡王,但乾隆确定铁帽子王名单后又被改了回去。
所以清朝中后期唯有这两个二字封号的郡王。
他们的封号如此醒目,以至于一看到封号就知道他们是铁帽子王了。
这倒也方便辨别。
你觉得是不是呢?
来源:红黑乱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