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疑似布局美妆赛道?友商 10 亿售品牌引关注,她缺少受众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2:57 1

摘要:梅根·马克尔晒口红的第37天,有人已经算出她若卖美妆能赚430万美元,但没人信她真懂这行。

梅根·马克尔晒口红的第37天,有人已经算出她若卖美妆能赚430万美元,但没人信她真懂这行。

她不是在拍照,是在试水。

每一次在社交平台发化妆师给她上妆的视频,每一次晒出浅粉色唇膏的特写,都不是为了记录生活,而是为了测试市场反应。

她知道海莉·比伯的Rhode被10亿美元收购,知道赛琳娜·戈麦斯的Rare Beauty估值27亿,也知道好友杰米·克恩·利马把IT Cosmetics卖给了欧莱雅。

她不是在模仿,是在复制路径。

她要的不是粉丝点赞,是资本入场的信号。

430万粉丝,2%的人买50美元的产品,就是430万。

这个数字算得精准,但算的是概率,不是信任。

海莉·比伯发第一条视频时,镜头里是她熬夜后长痘的脸,她说“这东西让我敢素颜出门”。

赛琳娜·戈麦斯最早发帖是“我用过12种遮瑕,这个是我唯一不掉的”。

她们不是在卖产品,是在卖经历。

梅根发的是精致妆容,没有毛孔,没有瑕疵,没有“我试了三天才找到这个色号”的抱怨。

她展示的是结果,不是过程。

结果不能建立信任,过程才能。

她注册As Ever品牌时,申请了果酱、葡萄酒、瑜伽垫、厨房电器、调味品、化妆品,共七类商标。

这不是多元化,是乱打枪。

一个品牌如果连自己主打什么都说不清,投资人凭什么投?

消费者凭什么记?

她最近在纽约见了《Vogue》新主编,不是为了聊时尚,是为了借权威背书。

她删掉化妆师记录产品视频,不是疏忽,是怕露出破绽。

她不敢公布全部用过的产品,是因为她没用过那么多,或者用过但没真信。

她想靠光环入场,但美妆行业不吃光环,吃的是真实使用感。

她有王室身份,有好莱坞资源,有全球媒体关注,但她没有Z世代。

Z世代不看她出席慈善晚宴,不看她穿高定走红毯,他们看的是谁在凌晨三点发帖说“这遮瑕让我敢开视频会议”。

他们不关心谁拿过人道主义奖,他们关心谁的粉底不会卡粉。

梅根的粉丝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她们买的是身份认同,不是化妆品。

而美妆赛道的主力,是18到28岁、每天刷TikTok、愿意为“真实”多花10块钱的人。

她想撬动的市场,和她现有的用户,不在一条线上。

她想做轻奢,价格亲民,品质高端,听起来合理,但没一个品牌是靠口号做成的。

Rare Beauty的每一款产品都有一个故事,是赛琳娜自己抑郁时找不到合适的遮瑕,才决定做。

Rhode的唇膏是海莉用烂了十支才选中的配方。

梅根没有故事,只有场景。

她晒的是巴黎世家秀场后的妆容,不是她自己试错的痕迹。

她没有失败的记录,就没有可信的转折。

她不是在创业,是在试错。

她尝试过生活方式品牌,没火;现在想切入美妆,还没开卖,就已经在布局定制零售、海外市场。

她想一步到位,但市场不等慢人。

她以为曝光就是资本,但资本只认可信任。

她以为名人效应能覆盖专业缺失,但消费者不是靠电视广告做购买决定,是靠评论区里一条“我用了,真的不卡纹”来下单。

她缺的不是钱,不是资源,不是人脉。

她缺的是一个愿意为她产品掏钱的陌生人,愿意相信她说“这个真的好用”不是因为她是王妃,而是因为她说的是实话。

她没有展示过一次自己因为用了某个产品而改变心情,没有说过一次“我以前不敢出门,现在敢了”。

她只展示完美,不展示挣扎。

完美是广告,挣扎才是口碑。

她可以继续晒妆容,继续出席峰会,继续在社交媒体上发幕后花絮。

但这些动作,只会让她看起来像一个在尝试跨界的大明星,而不是一个想认真做产品的创业者。

投资者不会为一场时装周的行程买单,消费者不会为一张精致的唇膏照片持续复购。

如果她真想做美妆,她该做的是:删掉所有精致妆容视频,拍一个连续30天用自己产品素颜出门的记录;把As Ever里所有不相关的品类全部取消,只留一款唇膏;找一个普通用户,不是明星,不是化妆师,让她试用三个月,全程直播反馈;然后,再谈卖不卖。

她有资本,有平台,有曝光。

但她没有信任。

而美妆行业,从来不是靠曝光赚钱的,是靠信任复购的。

你愿意为一个从没让你觉得“她懂我”的人,花50美元买一支口红吗?

来源:顽强雪碧E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