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我们总会遭遇各种挫折与不公,仿佛置身于荆棘丛中,饱受刺痛。此时,是被情绪左右,冲动行事,还是选择隐忍,为更重要的事积蓄力量?《资治通鉴》这部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史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吃亏没事,受气没事,认输没事,因为人生总有更重要的
在漫漫人生长河中,我们总会遭遇各种挫折与不公,仿佛置身于荆棘丛中,饱受刺痛。此时,是被情绪左右,冲动行事,还是选择隐忍,为更重要的事积蓄力量?《资治通鉴》这部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史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吃亏没事,受气没事,认输没事,因为人生总有更重要的事等待我们去完成。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察人之过,不扬于人;觉人之诈,不愤于人;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司马懿的这句名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困境中前行的道路。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他人的侮辱和挑衅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能被情绪左右。因为冲动和报复往往只会让我们陷入更被动的境地,而冷静思考、默默积蓄力量,才是明智之举。
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极为不满,他自恃战功赫赫,觉得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就位居自己之上,心中愤愤不平,于是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没有选择针锋相对,而是处处忍让,每次见到廉颇都远远避开,甚至在上朝时也常常请假,不愿跟廉颇见面。蔺相如的门客们见状,都觉得他胆小怕事,纷纷表示要离开。蔺相如这才向他们解释道:“你们觉得,秦王和廉颇谁更可怕?” 大家都说:“当然是秦王更可怕。” 蔺相如接着说:“那不就得了嘛!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我之所以忍让廉颇将军,是因为我们都是赵国的重臣,我要以赵国的大局为重,只有我们两个人和睦,国家才能安定。赵国的大局稳定,秦国才不敢来欺负我们。如果我跟廉颇起了冲突,对赵国来说不是好事,也容易让外人有机可乘。”
蔺相如的这番话,展现出了他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怀和非凡的隐忍智慧。他明白,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安危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他与廉颇发生冲突,只会让赵国陷入内耗,给秦国可乘之机。所以,他选择了隐忍,将个人的委屈深埋心底,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化解矛盾。最终,廉颇得知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羞愧不已,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冰释前嫌,携手共同保卫赵国,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在现代职场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许会因为同事的误解、领导的批评而感到委屈和愤怒,这时,我们不妨想想蔺相如。不要被一时的情绪冲昏头脑,而是要学会冷静分析,从大局出发。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累经验,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在未成名之前,总是默默修炼内功,等待时机成熟,一鸣惊人。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实力,那些曾经的委屈和误解,都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韩信,这位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早年所遭受的胯下之辱,更是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韩信年少时,生活贫困,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因此遭到了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个屠夫,屠夫见韩信身材高大,却总是一副落魄的样子,还喜欢带着刀剑,便想羞辱他一番。屠夫拦住韩信,挑衅道:“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内心很胆怯。你要是有胆量,就用剑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听了,脸色一阵苍白,他紧紧握住了剑柄,手背上青筋暴起,心中怒火中烧。他真想一剑刺死这个可恶的屠夫,以雪心头之恨。可是,他很快冷静了下来,他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如果与屠夫硬拼,不但讨不到好,还可能会丢了性命。于是,他强忍着心中的屈辱,俯下身子,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集市上的人都哄堂大笑,纷纷嘲笑韩信是个胆小鬼。
然而,韩信并没有因为这次的羞辱而一蹶不振,他深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的道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默默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和嘲讽,刻苦钻研兵法,不断磨砺自己。后来,他投奔刘邦,在萧何的极力举荐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从此,韩信如鱼得水,充分发挥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助其成就了霸业。
韩信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不要抱怨自己吃亏,不要被暂时的困境所打倒。就像竹子,在前四年的时间里,它仅仅生长了 3 厘米,看起来缓慢无比,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还在生长。但实际上,它的根系在地下不断延伸,已经扎根数百平米,为日后的快速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第五年开始,竹子便以每天 30 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短短六周时间就能长到 15 米。人生也是如此,在困境中,我们要像竹子一样,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屈辱,默默积累资本,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选择隐忍,还是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发愤图强,他们的故事都深刻地诠释了隐忍的力量。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妨多一些隐忍,少一些冲动。因为只有懂得隐忍,我们才能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实现更重要的人生目标积蓄力量,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征途,我们都渴望在这条道路上取得胜利,收获成功的喜悦。然而,现实却常常给我们泼冷水,让我们遭遇挫折与失败。在这个时候,是固执地坚守,不肯认输,还是勇敢地放下执念,为更重要的事转身?《资治通鉴》中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智慧。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与项羽这两位豪杰脱颖而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霸之战。在这场长达数年的较量中,刘邦多次败于项羽之手,可谓是吃尽了苦头。彭城之战,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锐打得落花流水,刘邦本人也在混乱中狼狈逃窜,甚至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几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这一战,刘邦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力,还颜面尽失。然而,刘邦并没有被这些失败打倒,他深知自己在军事上暂时不如项羽,如果一味地逞匹夫之勇,与项羽正面硬刚,只会输得更惨。于是,他选择了暂时低头,保存实力。
刘邦一边积极收拢残兵败将,稳固自己的后方;一边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项羽,同时,他还广纳贤才,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刘邦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逐渐扭转了局势。终于,在垓下之战中,刘邦的军队将项羽的楚军重重包围,四面楚歌之下,楚军军心大乱,项羽最终自刎乌江,刘邦赢得了这场争霸战的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或不利的局面时,暂时的认输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策略。就像弹簧一样,在受到外力压迫时,它会暂时收缩,积蓄力量,一旦外力消失,它就会迅速反弹,恢复原状。人生也是如此,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暂时无法克服,不妨暂时低头,放下 “必须赢” 的执念,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因为有时候,退一步并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暂时的低头,是为了日后能够更骄傲地抬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或者与同事、领导产生意见分歧。如果我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妥协,可能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这时候,我们不妨暂时放下自己的执念,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或者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也许,在我们暂时低头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再比如,在学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经过多次尝试仍然无法解决。这时候,我们不要钻牛角尖,不妨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去学习其他的知识。等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个问题,说不定会迎刃而解。
《资治通鉴》中,李斯在权力巅峰时不懂收敛锋芒,最终被赵高算计,腰斩于市。李斯一生追逐权力,好不容易登上丞相之位,在秦始皇时期,他凭借自己的才能,为秦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秦始皇驾崩后,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登基。从此,他陷入了权力的漩涡,无法自拔。随着赵高的权力逐渐膨胀,李斯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赵高设计陷害李斯,将他判处腰斩之刑,夷灭三族。李斯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取得成功之后,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固步自封,否则,就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相反,曹操在成功后懂得分利,“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同时,给手下文臣武将分封加爵,成就霸业。曹操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崛起,他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统一了北方。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广纳贤才,对有能力的人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重用。同时,曹操也懂得与手下分享胜利的果实,他给文臣武将分封加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曹操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不能安于现状,要懂得主动转身。对于个人而言,当我们在某个岗位上做到极致时,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横向发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领域,还是纵向突破,深入研究某个专业领域,成为行业内的专家。比如,一位程序员在积累了丰富的编程经验后,可以尝试学习项目管理知识,转型成为一名项目经理,或者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在主营业务鼎盛时,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积极投入研发新产品线,布局新赛道。例如,中成集团在做好建筑主营业务的基础上,战略性布局有机硅产业等新赛道,形成有机硅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实现了多元化发展;麦加芯彩在集装箱涂料和风电涂料领域成绩斐然,但为了分散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将目光投向船舶、海工、光伏玻璃涂料以及数据中心涂料等领域 。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学会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主动求变,积极转型。当我们放下过去的辉煌,勇敢地迈出新的一步时,也许会发现,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开拓。就像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适应变化,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我们会遭遇无数的诱惑与困境,就像置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此时,我们是随波逐流,被诱惑迷了心智,还是坚守内心的底线与信念,向着更重要的目标奋勇前行?《资治通鉴》中的先辈们,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东汉时期,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正是杨震当年举荐的人才。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深夜前来拜访,并拿出十斤黄金相赠,说道:“恩师难得光临,这是一点小小心意,还望您收下。” 杨震面露不悦,严肃地说道:“我了解你的为人,才举荐你,可你为何不了解我呢?” 王密以为杨震有所顾虑,便低声说:“三更半夜,无人知晓,您放心收下便是。” 杨震听闻,怒目而视,大声斥责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难当,只得带着黄金狼狈离去。
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他不仅拒绝了王密的贿赂,平日里也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他的子孙常常粗茶淡饭,步行外出,生活十分简朴。有人劝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却坚决不肯,说道:“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官吏子孙,将这份清白的名声留给他们,不也是十分丰厚的遗产吗?” 在杨震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们也都秉持着清廉正直的品质,为世人所称赞 。
杨震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坚守底线,不为眼前利益所动摇。在现实生活中,诱惑无处不在,它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陷阱,稍有不慎,我们就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比如,在商业领域,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虽然可能在一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最终却失去了市场的信任,落得个倒闭破产的下场。再如,在娱乐圈,一些明星为了追求名利,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偷税漏税、虚假代言,最终被公众唾弃,事业一落千丈。像潘长江,当初劝 “嘎子” 谢孟伟直播卖酒 “水太深”,自己却转身跳进直播间卖起了白酒,还信誓旦旦保证是正品,结果被茅台官方打脸,所售 “内供酒”“特供酒” 全是假冒伪劣,口碑碎了一地 。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像杨震一样,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当面对诱惑时,多想想自己的初心和目标,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只有坚守底线,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不被世俗的洪流所淹没。
“安史之乱” 爆发后,大唐盛世急转直下,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叛军如潮水般涌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生灵涂炭,国家岌岌可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郭子仪临危受命,扛起了平定叛乱的重任。
当时,郭子仪手中的兵力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老弱残兵,武器装备也十分简陋。面对强大的叛军,许多人都对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抱希望,甚至有人劝郭子仪放弃抵抗,另寻出路。然而,郭子仪却没有丝毫动摇,他坚信自己肩负着保卫国家、拯救百姓的重任,只要自己还在,就一定能够平定叛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郭子仪带领着他的军队,与叛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不畏强敌,不惧艰险,一次次地冲锋陷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在收复长安和洛阳的战役中,郭子仪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巧妙地运用战术,与叛军周旋,最终成功地收复了两京,为平定 “安史之乱” 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了郭子仪,诗圣杜甫在 “安史之乱” 中,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痛。尽管自己也身处困境,生活贫困潦倒,但他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用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忧国忧民的诗篇。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更是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呐喊,展现了他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郭子仪和杜甫,他们身处乱世,却能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忘初心。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追求更重要的事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信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信念又像一把利剑,斩断我们前进路上的荆棘。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资治通鉴》用无数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持久战,暂时的吃亏、受气、认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于眼前的得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目标。真正的智者,懂得隐忍等待、适时转身、坚守底线,因为他们知道,有更重要的事等着自己去实现。愿我们都能从《资治通鉴》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被小事牵绊,勇敢地迈向自己的目标。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