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架美国舰载机在南海掉进海里了,机组人员都被救起,但这事已经把原本要“显摆”的场面彻底搅黄了。时间点恰到好处——就在特朗普到马来西亚不到半天之后,尼米兹号航母上先后发生了两起坠机,间隔只有半小时,这也把他这趟亚洲行的气氛弄得有点尴尬。
两架美国舰载机在南海掉进海里了,机组人员都被救起,但这事已经把原本要“显摆”的场面彻底搅黄了。时间点恰到好处——就在特朗普到马来西亚不到半天之后,尼米兹号航母上先后发生了两起坠机,间隔只有半小时,这也把他这趟亚洲行的气氛弄得有点尴尬。
事发在26日下午。美军通报说,先是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在例行起飞或着舰时落水,半小时之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也在尼米兹号的飞行甲板附近出了问题,随后掉进海里。救援动作很快,搜救直升机和甲板救援队合力把机组人员都捞了上来,幸好没人遇难。官方把这两起都归为执行任务时发生的意外,但两架飞机在半小时内接连“翻车”,自然在外界引发了更多思考,不只是技术层面的。
把这事放大看更能看出端倪。尼米兹号可不是新舰,服役将近五十年,这次本来是完成部署就要回国退役的。按原计划它不该被当成什么“舞台布景”继续留在南海,可这回为了配合特朗普的亚洲行安排,又被留了下来,变成“现场伴奏”。特朗普那会儿行程紧凑:先去马来西亚参加东盟峰会,再去日本盯那笔据说有五千五百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还要和日本新首相碰面,最后去韩国参加APEC,顺带安排与中方会面。这种外交圈子里,场面和气势很重要,航母出现在附近就是要给人看份量。
把航母当道具来用,代价很现实。尼米兹号这次已经部署了七个月,长时间高强度运作,对舰员和飞机都是考验。南海这块儿本来就是海上摩擦频繁的地方,起飞和着舰的节奏一紧,频次上去了,任何小问题都会被放大。再说舰龄老、维护任务重,舰载机的保养不好做,事故风险自然也跟着上来。有一点值得盯着看:两起事故都出现在起飞/着舰阶段——这是航母飞行里最危险的环节,稍不留神就可能出岔子。
这也不是近来美军在舰载机维护上第一次出状况。回头看几个月前的秋季,在红海就有两架“超级大黄蜂”坠毁。短时间里接连几起类似事故,外界免不了开始质疑美军航母的持续作战与保障能力。社交媒体上各种调侃、讽刺声都有,有人说这是“帝国的现形”,也有人直接把这当成自摆乌龙的实录。大家关心的不是哗众取宠的场面,而是这背后反映出的体系问题:人、机、维护链条到底是不是跟得上。
回到当天的细节。航母在海上按常规执行训练和运转,甲板上的节奏照常。那架海鹰在起降中出现问题掉进海里,舰上立刻组织救援;不到半小时后,另一架战机也在相同阶段出事,同样落海。救援队伍没耽搁,把人一个个接上船,带去舰上检查。太平洋舰队随后发了通报,确认了机型、时间和救援结局,但对事故起因只说要进一步调查。
从操作角度看,甲板上任何一个环节失误,后果都会连锁反应。海上环境比陆地严苛:盐雾、潮湿、结构疲劳和高强度运转,会让机械件和线路更容易出问题。航母又是个小社会,人员轮换、维修间隔、备件供给都要协调好,一旦某一环断了,就像多米诺骨牌,问题就会接踵而来。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单纯的人为失误,也可能被前面的压力、疲劳和制度漏洞放大成事故。
从政治角度看,这类意外会把原本想要的“吓唬”效果打折。派航母到现场本质上是要传达存在感和威慑力,结果却被两起坠机变成了负面新闻。对特朗普团队来说,行程安排不会因为一场事故完全改头换面,但外界关注点会被抢去,原本要讨论的投资承诺、会谈议题可能被压到后面。对舰上人员来说,连着的事故也会影响士气:大家知道飞机接二连三出事,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执行接下来的任务时的紧张感和保守性都会上升。
按常规,军方会跟进调查,查飞行数据记录、维护记录、甲板日志,调阅值班人员的证词,逐项排查事故链条。尼米兹号的部署时长、维修历史和舰载机的保养档案都会被拿出来对照审查。外界、盟友和对手都会盯着调查结论,想弄清这是偶发的操作失误,还是更深层的后勤、人力或管理问题。
目前搜救工作已经结束,所有机组人员都被救回并接受了医疗检查,这一点是幸事。接下来的几天会有更多细节被公布,调查进程也会一步步推进。与此同时,特朗普团队可能会在行程上做一些小调整,力求把外交焦点尽量拉回到本来要讨论的议题上,不让这件事完全抢走风头。
来源:淡泊的高山W6O18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