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龙头股全景解析:技术壁垒与成长逻辑深度拆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5:08 1

摘要:2023年,五家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成功向近地轨道发射了十三发火箭,多个卫星公司达成了商业化闭环。2024年,“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于太原隆重举行,朱雀三号可重复火箭顺利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同年,商业航天首次被载入《政府工作报告》。

商业航天,作为以市场为主导、具备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广泛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等诸多领域。

中国于2014年开启了民间资本参与航天领域的大门,次年颁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 2025年)》,积极推动社会资本投身该领域。

2023年,五家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成功向近地轨道发射了十三发火箭,多个卫星公司达成了商业化闭环。2024年,“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于太原隆重举行,朱雀三号可重复火箭顺利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同年,商业航天首次被载入《政府工作报告》。

美国商业航天自200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启动“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2023年完成了96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占据全球发射总量的43%。

中国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于2022年动工建设,规划年发射能力达32次,并于2024年实现首次发射。

截至2025年,星河动力公司的谷神星一号火箭已圆满完成18次发射,累计将77颗卫星送入太空。

北京亦庄汇聚了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2024年空天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作为亚洲第二大、全球第六大卫星通信运营商,中国卫通以17颗在轨卫星构建起覆盖全球95%陆地网络的通信网络,Ka/Ku频段总容量达180Gbps,政企客户占比超60%,2025年一季度营收5.39亿元,净利润6987万元,业绩稳定性显著。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可控的卫星资源动态波束技术,通过与星网集团共建中轨道星座,深度参与GW星座项目,形成“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全链条协同。业务关联上,公司直接受益于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潮,2027年前千帆星座计划部署1296颗卫星,预计带动数百套地面站需求,而中国卫通作为核心供应商,将通过“天枢”测控软件实现百星级在轨管理,效率提升3倍。

作为国资唯一的卫星组装上市公司,中国卫星在星网集团GW星座及G60星链组网中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成功发射29颗卫星,验证百颗级低轨星座部署能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制造技术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小卫星制造成本较国际水平低40%,且通过宇航制造业务占比95.89%的布局,深度受益“东数西算”天基算力基建政策。业务关联上,公司为蓝箭航天、长光卫星等提供结构件,并参与“千帆星座”一箭18星任务,未来三年订单有望随星座组网加速而翻倍增长。

天银机电以超60%的市占率稳居星敏感器市场首位,为SpaceX、G60星链等提供核心载荷,其全球最小的60克皮型星敏感器已量产,毛利率超55%。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精度导航技术轻量化设计能力——产品精度达0.001度,耐辐射性能通过NASA标准认证,且通过与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合作,覆盖火箭发射、卫星在轨全生命周期。业务关联上,随着微小卫星集群需求爆发,公司单颗卫星价值量20-50万元,2025年三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120.31%,业绩弹性充足。

作为星网GW星座的核心供应商,铖昌科技在星载相控阵T/R芯片领域市占率超50%,5nm制程芯片已量产,集成度提升3倍,专利数量近百项。核心竞争力在于高频段通信技术低成本解决方案——产品支持Ka/Q/V频段,适配可回收火箭通信需求,且通过与银河航天、长光卫星合作,覆盖低轨卫星互联网全场景。业务关联上,公司2025年产能扩张至2000吨,单发火箭价值量提升至500万元,业绩随星座组网加速释放,三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337.49%。

航天环宇在星载天线和微波无源产品轻量化领域技术领先,其4.5米测控天伺馈、1.2米馈电天伺馈等设备已交付千帆星座,且中标海南商业发射场二期测控系统升级项目,合同金额超3亿元。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大口径技术智能化测控能力——正在研发的12米口径测控系统可支持中低轨卫星高速数传,自主研发的“天枢”软件实现百星级在轨管理。业务关联上,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15.1%,4个在研项目直接面向商业航天,预计2027年前千帆星座将带动数百套地面站需求,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上海瀚讯作为G60星链载荷的唯一供应商,产品中宽带通信设备占比97.74%,且攻克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实现百G级/秒高速通信。核心竞争力在于高速通信技术国家级项目背书——2024年已交付36套载荷,中标多项国家级低轨星座项目,未来三年订单有望翻倍。业务关联上,公司通过与哈工大合作布局商业航天,且参与“千帆星座”第二轮组网发射,一箭18星模式常态化将直接拉动业绩增长,2025年三季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193.02%。

鸿远电子是国内军用多层瓷介电容器(MLCC)领域的绝对龙头,其军用 MLCC 市占率超 30%,凭借深厚的军工资质壁垒,长期为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核心院所供货,订单稳定性极强。在技术层面,公司掌握瓷粉配方、射频微波电容器等核心技术,生产的航天级 MLCC 具备耐辐照、高可靠性等国际领先特性,成功打破海外垄断,而从瓷粉研发到 MLCC 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技术闭环,短期内在国内无直接竞品。

在商业航天领域,公司已实现深度渗透,不仅参与神舟项目等国家级任务,还为朱雀三号等商业火箭小批量供货,每枚火箭对其 MLCC 的需求量可达数千个。受益于 2030 年国内 5 万颗低轨卫星及 100 次火箭发射的规划,公司航天级 MLCC 需求预计增长 10 倍以上,且凭借技术优势有望占据 50% 以上的市场份额,商业航天收入将从 2025 年的 3 亿元增至 2030 年的 20 亿元,增长 6.7 倍,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铂力特作为国内领先的增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商业航天上游核心部件制造领域占据独特优势,尤其在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的 3D 打印领域技术领先。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壳体、推力室等核心部件结构复杂、制造精度要求极高,传统工艺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的困境,而公司的 3D 打印技术能有效突破这一瓶颈,大幅降低制造难度与成本,因此成为九州云箭等头部火箭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为龙云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提供关键部件。随着可回收火箭成为商业航天发展的主流方向,发动机对复杂部件的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在航天级增材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深度契合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需求,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业绩成长性凸显。

上述龙头股的核心竞争力均围绕技术壁垒市场份额政策红利构建:中国卫通、中国卫星依托国家队资源占据产业链上游;天银机电、铖昌科技通过高精度元器件卡位关键环节;航天环宇、上海瀚讯则以地面系统与载荷技术形成差异化优势。随着2025-2027年千帆、GW、G60等星座密集组网,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8万亿元,这些龙头股将通过“技术迭代+规模效应+生态整合”持续扩大领先优势,成为行业黄金期的核心受益者。

点赞关注不迷路,评论区观点你来附!

★★★重要提醒★★★

本文为作者研读日记,数据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不保证准确和完整,不作为任何参考依据,不构成即可操作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择势择时择股择价,缺一不可。

来源:灵思致远学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