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阳节起源于古代先民对自天象的崇拜,起始于我国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关于重阳节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中,里面提及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导语:“最怕重阳节是晴天”,明日重阳节,晴天有啥可怕的?看农谚咋说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又到重阳节了,它可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先民对自天象的崇拜,起始于我国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关于重阳节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中,里面提及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作为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
简单来说,重阳节当天的主要习俗包括登高祈福、赏菊饮宴、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等。其中,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赏菊象征长寿,佩戴茱萸可驱邪避灾,食用重阳糕则寄托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祝福。
古代时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计时设备和大数据可以参考,判断季节在哪一天是非常难的事。后来,人们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可以在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从此,古代社会就有了农耕时代的时间坐标。
再后来,古人发现天气变化直接关系农事安排,比如天气影响作物的播种和收割进度,只有掌握了天气和气温变化规律,才能更好的安排生产活动。
经过长期的细微观察和记录,古人认为特定关键节点(如节气、节日等)的天气状况,会像“晴雨表”一样,预示着后续一段时间的气候趋势。
例如,在《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说:“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认为仲秋时节如果施行春季的政令,秋雨就不会降临,草木会重新茂盛生长;如果施行夏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干旱,蛰虫不躲藏,五谷会再次生长;如果施行冬季的政令,就会多次发生风灾,雷声提前停止,草木过早死亡。
重阳节这天也是古人判断接下来天气走势、冬天寒冷程度以及来年作物收成的时间节点。例如,在清代《清嘉录》中就有“重阳无雨一冬晴,晴暖温和直到冬”的记载。意思是说,如果重阳节当天是个晴天的话,那么预示整个冬季少雨雪,可能预示着是个暖冬。
类似的农谚还有“重阳无雨一冬晴”,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重阳节当天是晴天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冬天多半会以晴朗的天气为主,冬天雨雪少,相对暖和。
明日重阳节,在旧时民间还有“最怕重阳节是晴天”的讲法,什么意思?晴天有啥可怕的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
这句农谚出自我国北方地区,意思是说,如果重阳节这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冬季多雨雪,说明是个冷冬。
冬天雨雪天气多,虽然给交通运输和我们日常出行带来一些困扰,但是对农业生产可是有好处的。
比如,冬天雪多氮就多,来年春天融化后,就像施了一遍氮肥,能够促进冬小麦等作物的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的播种。并且,雪水还能缓解春天的旱情。
不过,农谚是有极强的地域性的,同样是重阳节当天下雨,北方就是好的预兆,但对于南方一些地区来说,可能就不是好的预兆了。例如,在明代的《田家五行》就有“重阳雨,米成脯”的农谚,意思是说,雨水多可能导致晚稻等作物出现霉变的情况。
这句农谚出也是出自我国北方地区,意思是说,如果重阳节这天下雨的话,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可能预示着“三九”天时会下雪,说明当年的冬天多半是个冷冬;反之,如果当天是个晴天的话,则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可能是个暖冬。
类似的农谚还有“重阳阴,三冬冰;重阳晴,三冬暖”,也是说,重阳节当天是个阴天(下雨或下雪)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整个冬天会非常寒冷;反之,重阳节当天天气晴朗,则往往预示冬天可能会比较暖和。
种过冬小麦的农人都知道,冬季气温降低时,冬小麦就会暂停地上部分生长进入“休眠”,把养分集中储存在根部“保存实力”,等春天温度回升恢复生长(返青)时,根部储存的养分就能供促进小麦萌发、分蘖等快速生长,这是其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机制。
如果出现暖冬的情况,不仅会使得各种病菌、病毒活跃,来年病虫害滋生蔓延,危害作物。而且,植株内的养分会得不到很好的储存,会使冬小麦保持旺盛的生长,生育进程提前。
这样一来,小麦的抗寒抗冻能力下降,冬末春初的时突遇“倒春寒”天气,就极易使返青后的小麦易受冻害,导致减产。因此,有了“最怕重阳节是晴天”的讲法。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老祖宗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