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街头66岁的大巴司机平稳穿梭,美国78岁的摄影师仍奔波创作,“退而不休”已成为美日老龄化社会的普遍图景。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65岁以上就业人口达930万,占整体就业者的14%;美国65-74岁群体劳动参与率升至27%,75岁以上求职比例接近9%。这一现
文/保明
日本街头66岁的大巴司机平稳穿梭,美国78岁的摄影师仍奔波创作,“退而不休”已成为美日老龄化社会的普遍图景。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65岁以上就业人口达930万,占整体就业者的14%;美国65-74岁群体劳动参与率升至27%,75岁以上求职比例接近9%。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对我国3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21.1%)的老龄化治理而言,极具借鉴意义。
一、美日老人“退而不休”的核心驱动(美日差异鲜明对比)
(一)经济层面:压力与需求的双向牵引
1. 养老保障与就业动机差异。日本普通老人养老金仅能覆盖60%基本生活开支,62%低收入老人因“养老钱不够”被动工作;美国养老金平均每月不足1400美元,72%老人无法仅靠养老金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但38%高知群体是主动为实现自我价值工作,这一比例远高于日本的23%。
2. 生活成本与储蓄支撑差异。美国通胀推高住房、食品支出,70%老人储蓄仅够维持6个月,且家庭储蓄率仅4.8%,中低收入群体压力更大;日本租房成本十年上涨23%,但家庭储蓄率达11.2%,且公共医疗保障更完善,老人工作多是为补贴日常开销或娱乐支出。
3. 劳动力需求与就业渠道差异。美国高技能领域(律师、医疗)人才断层,更偏爱资深从业者;日本制造业“用工荒”与介护行业缺口并存,2024年返聘老年技工超50万人,介护行业老年从业者占比41%。就业渠道上,美国零工经济发达,1/3老年就业者从事网约车、线上咨询等灵活岗位;日本则以“高龄人才”公司、企业返聘为主,2024年通过这类渠道就业的老人超120万。
4. 典型案例折射差异。日本68岁的园丁因妻子长期患病需服药,通过“高龄人才”公司找到工作,月收入22万日元(约合1.1万元人民币),直言“这份工作撑起了妻子的药费和家里的基本开销,不敢停”;美国76岁的环境工程师弗莱德·法伦,退休后主动返聘,笑着说“一辈子都在和技术打交道,看着自己的设计落地,比在家待着有成就感多了”。
(二)政策层面:激励与保障的双重赋能
1. 延迟退休推进差异。美国用42年时间稳步完成退休年龄从65岁到67岁的过渡,给社会足够适应期,接受度高;日本因老龄化速度更快,政策推进更急促,分阶段将公务员退休年龄延后至65岁,民间企业普遍延长至65-70岁,更强调企业的雇佣责任。
2. 激励机制设计差异。美国“晚退多得”力度大,70岁后领取养老金可获32%额外补贴,企业雇佣老年人最高可享工资总额50%的税收减免,市场化激励导向明显;日本养老金额外奖励最高仅10%,通过“高龄雇佣给付金”补贴企业,同时强制要求企业制定高龄雇佣计划,行政引导与经济激励并重。
3. 就业服务与法律保障差异。日本“Hello Work”机构专门开设高龄就业窗口,建立老年人才库精准匹配岗位,2024年通过该渠道就业的老人超85万人,匹配效率比普通渠道高30%;美国《就业年龄歧视法》处罚力度严苛,最高罚款50万美元,更侧重用法律红线保障老年人就业权利。
(三)观念层面:价值与文化的深度影响
1. 退休认知差异。美国受个人主义文化影响,高知群体将工作视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更看重个体感受;日本受集体主义氛围熏陶,老人更看重“社会认同”,认为工作能避免被边缘化,不给家庭和社会添麻烦。
2. 价值实现差异。美国老人如78岁的摄影师丹尼尔·迈因策尔,虽有60万美元积蓄,仍坚持每周工作,只为通过摄影展记录行业历史,追求精神满足;日本老人更注重技能传承,72岁的制造业技工铃木一郎返聘后,悉心带教3名年轻徒弟,坦言“把一身手艺传下去,才算没白干一辈子”。
3. 社交需求差异。美国莎伦·科利尔夫妇退休后,因子女独立、社交圈缩小陷入迷茫,重新兼职社区服务后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直言“工作让我的生活重新有了滋味”;日本独居老人占比达28%,69岁的超市收银员田中健一表示“每天和顾客、同事打招呼、聊几句,就觉得自己还没被遗忘,不孤单了”。
二、对我国的启示:立足国情的精准借鉴
(一)完善养老保障,筑牢生活底线
1. 分阶段提升保障水平。未来5年将养老金替代率从当前的45%逐步提升至55%,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2030年前实现覆盖率从10%升至25%,构建“基础养老金+补充养老金+个人养老金”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减少老人被动就业。
2. 强化储蓄引导与动态补贴。将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额度从每年1.2万元提高至2万元,鼓励金融机构推出老年稳健型储蓄产品;建立养老金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社区申报、线上核验,为低收入老人发放每月不低于300元的专项补贴。
3. 优化医疗保障配套。扩大老年慢性病用药报销范围,降低门诊起付线,减轻老人医疗支出压力,减少因看病花钱而被迫工作的情况。
(二)优化就业环境,拓宽实现路径
1. 科学推进延迟退休。2026年起每3年延迟1岁退休,2045年实现男女统一65岁退休;针对体力劳动者实行“弹性退休”,60岁后可申请减少工时,高技能人才经企业与个人协商,可延长至70岁退休,给予充分选择权。
2. 加大企业与服务支持。企业雇佣60岁以上劳动者,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社保补贴(连续补贴3年),返聘退休技术人员的企业,可享工资总额10%的税收减免(最高不超过10万元/年);2025年底前,在全国所有地级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老年就业专属窗口,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由社区联合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数字技能培训,2026年前实现1000万人次覆盖。
3. 破除年龄歧视壁垒。加快修订《就业促进法》,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晋升、薪酬等环节设置年龄门槛,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年龄歧视投诉举报平台,对违规企业处以5000-5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纳入企业信用黑名单。
(三)转变社会观念,包容多元选择
1. 宣传正向理念。通过央视、地方媒体开设“银发力量”专栏,宣传老年就业先进典型;社区、老年大学开展“终身发展”主题讲座,既认可老年人的劳动价值,也尊重“安享晚年”的选择,避免“一刀切”引导。
2. 支持价值实现。2025年前实现全国老年大学覆盖率达90%,开设家政服务、手工制作、摄影书法等技能与兴趣课程;每年举办不少于200场老年人才专场招聘会,推广弹性工时、远程办公等适配模式,降低老人工作强度。
3. 化解代际矛盾。通过社区活动、校园宣讲等形式,消除“老人抢年轻人工作”的偏见,将老年就业先进典型纳入“最美家庭”“社区榜样”评选,营造代际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争议与思考
“退而不休”到底是该推崇的“银发红利”,还是该警惕的“就业挤压”?支持方认为,老年人经验丰富,能填补劳动力缺口,尤其在专业领域和传统工艺传承上不可替代,且工作能让老人保持身心健康;反对方则担忧,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老年人就业会抢占年轻人的岗位,加剧就业难问题。
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与美日“先富后老”存在本质区别,照搬其模式显然不可行。如何在保障老年人生活底线的同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老人实现价值,又不影响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这需要政策精准发力,更需要社会达成共识。你支持老人“退而不休”吗?你认为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欢迎分享你的观点。(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