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民捞到超大石斑鱼,目击者:个头和猪差不多,得几个人抬着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2:27 1

摘要:在海口西秀镇荣山寮村的岸边,一条重一百六十多斤的龙趸石斑鱼被几个人合力抬上岸,个头和猪差不多,当天下午就被老板收走

在海口西秀镇荣山寮村的岸边,一条重一百六十多斤的龙趸石斑鱼被几个人合力抬上岸,个头和猪差不多,当天下午就被老板收走

下午三点的风带着盐味往岸上扑,一艘七八米长的小渔船靠了岸,船身还没停稳,岸边的人就围了上来

开餐饮店的刘女士举着手机直播,她说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鱼,几名渔民试了几次都抬不动,最后又叫来人帮忙,才把鱼拖拽到码头边

两名成年人合力把鱼抬到秤上,数字停在了一百六十多斤,围观的人“哇”地一片

有人掏出长棍,从头到尾穿过去,几个人抬着走,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这条鱼很快被老板订走,当晚就不在岸边了

我站在视频前看了好几遍,除了震惊,还有点羡慕——那股子海上的好运,像是一下子砸在了这艘小船上

当地居民说,这样的龙趸在近岸并不常见,他从小在这片海边长大,能见到过百斤的大鱼也不过一两次

龙趸石斑鱼是“石斑之王”,暖水海底的大块头,嘴大、体侧有青黑色斑点,成鱼常见六七十厘米,最大的能到两米,体重轻轻松松过百斤

它爱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海南岛南部、西沙、南沙都能遇到,国外从红海到太平洋都有它的身影

能被近岸的小渔船捞到,更多是运气和潮水一起推着走

这事儿不止海口在热议,厦门曾有男子在雨天海沧湖钓上来一条七十二斤的龙趸,鱼一上岸就被人三千元买走

眼看着湖面不深,旁人都在猜这鱼怎么长这么大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谢仰杰教授认为,海沧湖水深浅、水质不稳定,难养出这么壮的“野生石斑”,很可能是从周边育苗基地溜出去后在海里长壮了

这话听着有理,鱼的来路有时比鱼本身更让人好奇

说到真正的“巨物”,海里也常有让人瞠目结舌的纪录

2022年在柬埔寨,上丁市南部的湄公河里,渔民和研究人员捕到一条雌性巨型黄貂鱼,四米长、三百公斤,十来个人才拖上岸

研究人员给它做了标记又放回河里,继续追踪它的动静

相比之下,我们在岸边看见的那条龙趸,只是海里的一个片段,足够震撼,也提醒人类的眼睛并不总能看见水下的全貌

回到生计这件事,龙趸不是一养就能卖的鱼

它的生长周期得三年以上,成鱼养到十五斤以上才能出手,种鱼要养到三十到六十斤

这意味着资金和时间都压在水里,要有耐心,也要扛风险

潮州饶平县海山镇隆东石斑鱼养殖场,最近在工作队帮扶下走通了路子,国庆期间外销龙趸三百多尾,收入超过二十七万元

他们还从“论斤卖”切换到“论尾销”,有人直接订鱼,一尾一尾地拿

这种转变,像把鱼从秤盘上挪到订单里,价格和心气都稳当了些

最新的消息是,10月27日的目击者仍强调,这样的大石斑太稀罕,渔民一年也就能碰上一两条

这话流露出的,是海上人的朴实和现实——靠海吃海,靠的是潮汐和运气

同一天,还有采访报道称海口一条重二百二十五点六斤的大鱼被两人抬着运走,刚上岸就有人收购

你看,海面平平无奇,故事却在不经意的时刻冒出来

有人问,这样的大鱼是不是该放生

我也这么想过,但现实里,多数近岸小渔船并没有研究机构那样的条件和目标,鱼上岸就是生计,钱就是过日子

当它落在秤上那一刻,价值和选择已经被写进了渔民的生活

当然,规范和生态要跟上,能管的要管住,放得下的要放回去,这是更长的题

大海给了人惊喜,也需要人守住分寸

这条龙趸,像一个意外闯进日常的主角,提醒我们海里还藏着不常被看见的体量

我喜欢围观者的那一声“哇”,它不只指着鱼,也指着人被震动的心

在这片海边,渔船不大、码头普通,却时不时就抬出一个足以让人记住的瞬间

如果说故事的中心是重量,那结尾大概是轻盈——风从海面吹过,潮汐继续上上下下,明天是不是又有“石斑之王”靠岸谁也说不准

但能肯定的是,海上的人会继续出海,岸上的人还会继续围观,惊叹声和盐味,都是这座城市的日常

来源:山隅慢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