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问题!咱们来聊聊胃癌筛查,完全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你是个小白,那正好,咱们就从零开始说。
没问题!咱们来聊聊胃癌筛查,完全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你是个小白,那正好,咱们就从零开始说。
胃癌筛查,说白了就是在你还没感觉到任何不舒服的时候,主动去做一些检查,看看胃里有没有“坏苗头”(比如早期癌或者癌前病变),把它提前揪出来。这非常重要,因为早期胃癌治疗效果极好,而等到有症状了往往就比较晚了。
目前最靠谱、最常用的筛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我给你详细掰扯掰扯:
1. 胃镜 —— “金标准”,直接看胃里长啥样
你可以把胃镜想象成一个带摄像头的“柔软细管”。
怎么做: 医生会把这根管子从你的嘴巴伸进去,经过食道,一直进到你的胃里。管子头端的“摄像头”会把胃里的景象实时传送到屏幕上,医生就能像看直播一样,把你胃里的角角落落看得一清二楚。
能发现什么:
炎症、溃疡: 胃黏膜是不是红了、肿了、有伤口。
息肉: 胃里长出的小肉疙瘩,有些有癌变风险。
早期癌: 非常微小的癌变,可能只是一小块黏膜颜色或形态有点不一样。
最大优点:
看得最清楚: 没有任何检查比胃镜更直观。
能取“标本”(活检): 如果发现哪块地方可疑,医生可以通过胃镜伸出一个微型“小钳子”,夹取一小块组织下来,送到病理科用显微镜看。这是最终确诊是不是癌症的唯一方法。
缺点/让人害怕的地方:
有点不舒服: 普通胃镜经过喉咙时会有恶心感。但现在普遍有无痛胃镜,给你打一点镇静麻醉药,你睡一觉检查就做完了,完全没有痛苦。
相对麻烦: 需要提前预约,检查前要空腹。
一句话总结:胃镜是筛查的“终极武器”,最准,还能顺便取活检,是诊断胃癌的“法官”。
2. 幽门螺杆菌检测 —— 查查胃里的“头号坏蛋”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细菌,它能在我们强酸的胃里生存,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头号嫌疑犯”。
怎么做:
吹口气(碳13/14呼气试验): 这是最常用、最舒服的方法。你吃一颗小药丸,等一会儿,然后对着一个袋子吹口气就行了。无痛、无创、准确率高。
查大便/抽血也能查,但不如吹气方便常用。
能发现什么: 只看你是不是感染了这种细菌。
和胃癌的关系: 感染了Hp不一定会得胃癌,但得胃癌的风险会比没感染的人高。所以,查出并根除Hp,是预防胃癌非常重要的一步。
优点: 简单、无痛、便宜,非常适合做初步筛查。
一句话总结:查幽门螺杆菌就像是查家里有没有“纵火犯”,发现了就把它赶出去(吃药根除),能大大降低“火灾”(胃癌)的风险。
3. 血清胃功能检测 —— 抽血看胃的“健康状况”
这个检查是通过抽你一管血,来测量血液里几种由胃分泌的物质的含量。
主要指标:
胃蛋白酶原I和II(PGI/PGII): 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如果比值低了,可能提示胃黏膜有萎缩(一种癌前状态)。
胃泌素-17(G-17): 反映胃酸分泌和胃黏膜的健康状况。
能发现什么: 它不能直接告诉你有没有癌,而是评估你的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健康等级”。是健康的胃?还是已经有萎缩性胃炎了?(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病变,需要重点关注)。
优点: 就是抽个血,非常方便。
缺点: 它只是一个“风险评估”,不能确诊。如果结果异常,说明你是高危人群,必须再去做胃镜确认。
一句话总结:血清检测像是一次“胃健康摸底考试”,考分低了不代表你不及格(得癌),但提醒你该去找“班主任”(胃镜)好好谈谈心了。
把它们串起来:一个完整的筛查流程是怎样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这样考虑:
1. 第一步:先做“初筛”
去做个幽门螺杆菌吹气和血清胃功能检测。这两个都简单无痛。
如果两者都正常,你又不是高危人群,那么风险较低,可以定期(比如每2-3年)复查。
如果任何一项异常(比如Hp阳性,或者胃功能提示萎缩),那么你就进入了“需要重点关照”的名单。
2. 第二步:进行“精查”
只要你被列为“重点对象”,或者你本身就是高危人群,那么就别犹豫,直接去做胃镜。
胃镜下一看,没事就放心了;有事就取活检,明确诊断。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应该更积极地去筛查?
年龄: 40岁以上风险开始增加。
家族史: 直系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有胃癌史。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高盐、腌熏煎烤、油炸食物吃得多;抽烟、重度饮酒。
已有胃病: 本身就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
来自胃癌高发地区。
明确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给你的最终建议:
如果你是小白,想了解胃癌筛查,可以从最无痛的 “幽门螺杆菌吹气” 开始。如果年龄超过40岁,或者有上面提到的高危因素,直接把胃镜(尤其无痛胃镜)纳入你的体检计划,这是最踏实、最靠谱的做法。
记住核心思想:筛查不是为了等生病,而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花小钱省大心,用一点点的不便,换来长久的健康安心。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来源:肿瘤科主任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