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晚昆明的风有点凉,但福照楼的汽锅鸡冒的热气,把两个人的回忆都蒸得暖烘烘的。
那晚昆明的风有点凉,但福照楼的汽锅鸡冒的热气,把两个人的回忆都蒸得暖烘烘的。
周华健唱完《小河淌水》没走,直接钻进这家老馆子。
不是为了应酬,也不是为了拍视频,就是想吃口地道的凉米线,顺带问问于荣光:你那部在版纳拍的戏,配乐能不能再慢半拍?
于荣光点头,没说太多,但眼神里有光——这人懂音乐,比那些只会喊“要情绪”的导演强多了。
三十四年没见,见面第一句不是“你胖了”,也不是“你还唱啊”,是周华健夹起一块鸡枞菌,问:“这玩意儿真能吃?
你们云南人怎么敢这么放肆地吃?
”于荣光笑了,说:“你当年在录音棚里,不也敢把副歌飙到破音?
”
他们不是那种天天发朋友圈的兄弟。
一个忙着巡演,一个蹲在西双版纳的雨林里琢磨剧本。
可你真要出事,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对方。
于荣光拍戏缺个主题曲,不用找大牌作曲,直接打电话。
周华健二话不说,半夜写了个小样,发过去,附言:“别改,原样用,别糟蹋了版纳的雾。
”
现在网上总说“娱乐圈没真感情”,可这俩人,一个64,一个67,头发黑得像刚染的,脸上的皱纹笑起来像山沟里的阳光,不装,不演,不摆拍。
他们没发合照,没开直播,连饭后发条微博都懒得动。
但你知道,这种人,才是真把“朋友”两个字,活成了日常。
有人问,为啥他们能一直这么好?
可能因为,他们从没把对方当“资源”,也没把情谊当“人设”。
一个唱歌的,懂一个打拳的沉默;
一个拍戏的,信一个写歌的直觉。
这年头,能有人陪你吃一碗凉米线,听你唠叨三分钟野生菌的毒,还不催你发朋友圈的,真不多了。
下次你再听到《朋友》这首歌,别光跟着唱。
想想那个没发朋友圈,却在雨林里为你写旋律的人。
来源:大眼聊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