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项研究分析了65~80岁587例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332例诊断到消融时间(DAT)≤12个月(早期消融组),255例DAT >12个月(延迟消融组)。
上海市胸科医院学者发表在JACC子刊上的一项研究提示,对于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早接受导管消融治疗临床预后好。
这项研究分析了65~80岁587例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332例诊断到消融时间(DAT)≤12个月(早期消融组),255例DAT >12个月(延迟消融组)。
随访24个月期间,失访27例。研究者发现,早期消融组67.9%(216/318例)无复发,延迟消融组59.1%(143/242例)无复发,早期消融较延迟消融降低了32%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风险(HR=0.68,95%CI:0.52~0.91,P=0.005)。
而且,延迟消融组的患者不良复合结局(死亡、心血管住院、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合终点)风险(HR=1.70,95%CI:1.23~2.34,P= 0.001)、心血管住院风险(HR=1.57,95%CI:1.10~2.26,P= 0.011)较早期消融组分别增加了70%、57%,而缺血性脑卒中(HR=1.87; 95%CI:0.83~4.19,P=0.126)和死亡(HR=2.20,95%CI:0.54~8.93,P=0.267)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在延迟消融组中观察到更高的事件发生率趋势,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这一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
研究者指出,延长的DAT和更差转归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进行性心房重构来解释,包括纤维化和左心房扩大,这些因素促进房颤的持续存在并降低消融成功率。
而多因素分析也显示,12个月的DAT和更大的左心房内径都是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者指出,左心房内径与房性心律失常间的密切联系,也突出了早期影像学评估心房重构的重要性。
还有研究提示,有效的医疗管理,比如优化药物治疗、管理危险因素可能会减轻延迟消融长达12个月的临床影响。
总之,研究者表示,对于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延迟消融超过12个月可能导致疗效下降、增加医疗成本、影响生活质量等问题,研究强调了及时转诊到电生理专家的必要性。
之前韩国学者一项纳入7511例房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表明,早期消融比晚期消融预后更好。
韩国学者指出,如果对房颤患者延迟消融治疗,疗效或会变差,因为长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非肺静脉触发灶和心房心肌病进展,促进了持续性房颤的发展。而早期消融可能潜在遏制了房颤的进展,并使得比单独药物治疗房颤复发风险更低。
来源:
[1]Wang S, Guo J, Song Z,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agnosis-to-Ablation Time and Postablation Outcomes in Older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JACC Adv. 2025 Oct 15:102248.
[2]Kwon S, Lee SR, Choi EK, et al. Benefits of Early Catheter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5 May;11(5):956-965.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