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秋之时,是秋冬换季的重要时段,天气走向寒冷,气候多变,疾病往往密集发作。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对日月的崇拜以及驱除疾病瘟疫所需。
晚秋之时,是秋冬换季的重要时段,天气走向寒冷,气候多变,疾病往往密集发作。
在古代,巫掌握祭祀和草药运用知识。巫就是最早的医。在周朝的巫掌管的职责里,有“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
也就是说,巫负责全国每年季节不同的疾病防疫,进行草药洗沐,遇见大旱,还会用特定的歌舞,祈求神灵降雨。
那么疾病重要高发的时段,一个就是有冷转暖的农历三月,另外一个就是由暖转冷的农历九月。巫在先秦以及汉朝,是一个由上而下,深入民间的组织和机构,在春季三月左右,会有水边大型的祭祀仪式,用以号召普通民众,用野生的芍药兰草,进行身体沐浴,预防瘟疫疾病,那么在晚秋,也会有相应的仪式,宣传以野生菊花以及草药,抵御常见的疾病。
有效吗?当然有效。因为菊花类植物含有菊酯,可以驱逐蚊虫,且菊花对于风热感冒有疗效。且清火养生。野生菊花几乎覆盖了古代广袤的国土,采集方便,且盛开在农历的九月。
这是先民在长期劳动中积累的征服自然,克服疾病的智慧。
汉朝《西京杂记》云:“汉武帝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那么这是史料上第一次出现九月九日,在西汉。
有两种解读,一种,就是汉朝宫廷承袭了秦朝很多制度,宫中有资深巫人,沿袭了从前的时令防疫,在九月九日,让宫廷里的人佩戴茱萸,饮用菊花酒,来防止时疫,就是因为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流行疾病。
第二种,就是汉武帝本身好道,追究长生,将道家的菊花养生文化落实到宫廷里。
而道家和巫,本身就是同源而异流。
另外一个和九月九日菊花的故事,是说东汉时期的方士费长房,看见瘟疫流行,跟村落的人说,你们九月九日到附近高山上去,采集茱萸和菊花,放在身边,可以免除瘟疫。人们照做,发现瘟疫独独没有侵袭这座山里的居民。于是世上流行了九月九日,登高,插菊花和茱萸的风俗。
写到这里,我感慨一句,医者仁心。正是古代的医师,尽力的拯救人们,才有了菊花和九月九日深度捆绑的故事。
因为九月九日,叠加了两个九,而九在中国数术学里,为阳数,表示着长久,长寿,祛病,所以备受人们记忆和喜爱,又有了重九和重阳的名字。
在魏晋,重阳节互相赠送菊花,一起饮用菊花酒,成为上下风俗。所谓有病治病,无病防身。尤其是天气晴朗,田野收获之后,乡民们相继踏山,在野外菊花丛中,饮酒作乐,互祝健康长寿。
魏文帝也想到了自己的老师,他自己没有空,特地叫人送去了一束菊花并一封祝福信。
而写的最美的第一首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诗,则是晋朝的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恒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东晋 · 陶潜 《九日闲居并序 》节录
我在家乡闲居,喜欢重九这个节日名字。此时菊花满园,而我端着菊花酒,边吃着菊花,边写诗。
人生苦短,但是人的感想是那么的多,普通人爱的就是长寿长生。
当月份在九月,而日子在九日,所有的人都爱这天,这个名字。
此时风露凄凄,暖风已经没有了,空气澄澈,天地清明。
燕子已经飞走了,而鸿雁飞来。
季节和岁月在流传,但是酒能够让人忘记忧愁,而菊花,能够保住青春,延缓寿命啊。
这写出了当时的人们为什么钟爱重阳节,有心理的,渴望长寿,有现实的,菊花能够养生防疫。
那么陶渊明种植这么多菊花,只是为了自己享用吗?根据当时城市乡村需要菊花的数量之庞大,野生的菊花完全经不起一时密集的薅取,而家养的菊花,应该是有庞大的需求和市场,陶渊明的菊花,在当时应该是附近乡镇的菊花基地。否则他也没有更多的余钱每天喝酒。
“灵茅挺三脊,神芝曜九明。
菊花偏可憙,碧叶媚金英。
重九惟嘉节,抱一应元贞。
泛酌宜长主,聊荐野人诚。”南梁 · 王筠《摘园菊赠谢仆射举诗 》
在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就成了南北共同的佳节。
此时菊花盛放,有条件的自己种菊花,没有条件的,买菊花。
当然买的没有现摘的新鲜。这不,社交还要靠菊花。
庭院中最美的菊花,摘上一束。
绿叶子配着金黄饱满的花朵,送给长官。
祝福长官,长寿长生。最好是马上摘下菊花瓣,放在酒里,那个清新芬芳。
主人一笑客人回。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初唐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唐朝正式将民间的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官假一天。 实际上唐朝的官假还有旬休,九月还有授衣节,也就是重阳节是这些节日里的高潮时段。皇帝率先带领臣子登高跳远,佩茱萸,赠菊花。
这是皇帝和臣子在一起登高时,臣子写的诗。
重阳节是秋天的佳节,惊动了皇帝,带领我们登高。
秋风绽放了菊花,露水挂在茱萸枝头。
皇帝穿着盛大的衣服,登高远眺。
这是君主登临天下,居高思危的态度啊。
江山在帝王的脚下,眼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君臣同欢,祈福国家康永,这种壮气豪迈,是盛唐之所以为盛唐。
唐玄宗时期,还特地下诏,要求各地在重阳节,重视乡里老人,让他们安居长寿,享受盛世安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这样举国热闹的日子,一首清丽动人的小诗,经由少年王维之口唱出,给了这热闹的重阳节,一种旖旎缠绵的美。
十七岁的王维,告别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来到长安,因为有音乐才华,被安排出席各种上流歌会,清新俊美,成为一时名伶明星。
在他乡他人的盛会里,在锦衣华服的热闹里,这位出道的新星,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悲伤和眷恋。
九月九日,在菊花满地的长安,他在歌舞的间隙,站在了高楼之上。他手里拿着别人给他的菊花茱萸。
但是,他觉得了和繁华并不亲近的孤独。
我独自在异乡,成为了异样的人。
但是越是这美好的佳节,我越思念故乡。
我知道我的兄弟你,此时在和亲人们一起登高,一起在山顶互送菊花和茱萸。
我也知道你,一定在人群里找不到我,而惘然若失,如同我现在。
任何一个大都市的繁华,都是无数的游子构建而成。他们或会成为这座都市的一分子,但是在未有完全融合之前,他们是带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的。
这位英俊少年的质朴心声,打动了这座城市里,无数的人。
重阳节不是城市的盛宴,是人心的团聚。虽然归无所归,但是有了这样一种缠绵的清美的声音,让重阳节更有都市繁华中的柔韧旖旎,缠绵和柔情。
“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
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北宋 · 韩琦《 重九会光化二阕 其二 》
到了宋朝,重阳节延长至两天,学生则享受四天的假期。
经历过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人们更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看重文化的和平纽带作用。
宋朝的重阳节,更看重家庭团圆这个情感主题。人们走亲访友,一起到园林欣赏菊花。
谁说的秋色不如春光明媚,你看到了重阳节,各处的园林,景色一新。
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到处都是歌舞热闹。
你看看人们手上拿的,头上戴的,黄的是菊花,红的是茱萸。
花花朵朵,红红黄黄,锦绣衣裳,笑语连街,这哪里是秋天?
这分明是秋天里的春天啊,比春天更清新,更宜人。
当代的都市,重阳节成了给老人祝福,年轻人旅游的重要节日。虽然不是菊花插满头,但是茶杯里有朵朵盛开的菊花,笑容也如菊花,在阳光里,分外雅美。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重阳节#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