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之末伏五首诗读:幽人短梦不终宵,露华秋色满芭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19:57 2

摘要:立秋的第一个庚日,进入三伏之最后一个阶段,古称末伏,今人称三伏。

立秋的第一个庚日,进入三伏之最后一个阶段,古称末伏,今人称三伏。

战国时期的《阴阳书》,就已经记录“立秋后庚日为末伏”。可以知道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确定了三伏的时间段。书传是先秦秦德公迁都之避暑热伤民所定。

三伏的整体时间,很特别,有四十天和三十天的区别,比如今年的三伏就是三十天。

那么可以推知,在秦德公时期,三伏的制定,比如以庚日入伏,不只是考虑节气气候的变化,还有阴阳五行甲子纪日的影响,这是存留的上古对于时辰的迷信。

庚,在上古,表示变化,秋来,金气。

三伏虽是民间杂节,但是却是作为一个约定成俗的暑热期,下到黎民,上至贵族都依循的避暑时间表。在宋朝,三伏也官方起来,每伏的首日放假,给予体制内的人更多的休养时间。

那么第三伏之末伏,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强调了暑热在早秋仍旧存在。

秋来了,还有一段时间的高温天气,需要人们注意防范,注重避暑和健康。

从气象气候学来讲,立秋之后,昼夜温差拉大,暑热是缓慢的消减的。

末伏的气候特点。就是白天似夏,晚上如秋。

“下伏秋期近,还知扇渐疏。

惊飙坠邻果,暴雨落江鱼。

贵寺虽同秩,闲曹只管书。

朝朝廊下食,相庇在肴菹。”唐 · 姚合《酬光禄田卿末伏见寄 》

这里的秋期,指的不是立秋,是指的七夕。

到了末伏,也就接近了七夕,终于到了扇子使用不再那么频繁的时期了。

此时疾风骤雨增多,大风吹落了邻家的树果,暴雨让江中鱼翻腾。

这首诗写出了夏秋之交,天气暑热,但是雷雨增多的气候特征。

虽然是一个小节,但是同事之间还是有这样的情意,约着一起吃饭,来度过第三伏的第一天。

“火流渐近桑榆上,秋气新从阊阖来。

每岁长安犹暑热,内官相属赐冰回。”北宋 · 刘攽《末伏》

在黄昏,大火星出现,其位置,已经降到了树木的树梢,这是星辰在地平线上最低的位置。

此时表示,秋天随着大火星的移动,已经来了。

果然,秋天带着特有的秋意,从上天过来。

但是,每年的京城,还是这么的炎热,皇帝身边的内官,会向百官赐予冰凌冰块,以表达皇帝对于臣子的关怀体恤。

藏冰是历代皇帝的特殊待遇,这是用人力在冬天凿取冰块,放入地下室保存,在夏天取出,用以降温。历史书记载,周朝就有,但是其历史,或更古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唐朝,有给百官赐冰的习惯。

到了宋朝,每伏都有赐冰。虽然当时已经有了民间的渠道,市井上也可以买到冰,但是皇家的赐冰,仍旧具有凝聚臣子的魅力。

这可是皇帝记得你们劳苦功高,继续努力。

“幽人短梦不终宵,起步星河望泬寥。

缺月低檐鸡一唱,露华秋色满芭蕉。”北宋 · 张耒《末伏日五更小凉 》

这首诗写得极其好。

一夜晚睡觉,但是总是睡不安稳,梦很短,让人时常醒了,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在诗题里,夜晚热,到了五更,也就是现在的凌晨三点到五点,才凉快起来。

反正这之前他也睡不好,所以起床,在户外散步,看着天上的银河。

而这个时候,夜热慢慢减退,有特别的凉风吹来。

弯月挂在屋檐上,有鸡开始打鸣,芭蕉树上,挂满了晨露,终于有了别样的秋意。

在这个时候,秋来的感受,是这样的清晰。

末伏的诗很难写的,这是节气之交。而这首诗将昼夜温度的变化和生活,很自然地联系起来。

给人共情共境感。

“末伏暑尚在,雨点落未落。

梦觉起视夜,缺月挂屋角。”金 · 赵秉文《仿圣俞月出断岸口二首 其一 》

到了末伏,暑热犹在。

而天上有阴云,雨仿佛要下,但是一直没有下。

睡觉醒了,还是半夜,这么热,白天不是看到天上有云吗?再出去看看?

我晕,这是心理上的热晕,云没有了,那弯弯的月亮,明亮挂在屋檐上。

此时倒也觉得尚凉快,可是马上太阳又升起了。

我期待的雨,你们在哪?

这是早秋三伏时期,暑热犹在的生活场景。

盼着的降温的好雨,一直没来,月亮笑得这样揶揄。

“月初当末伏,新雨澹潇潇。

水外鸟鸣树,田间僧过桥。

稻香连野动,花气隔城飘。

洗出青山色,烟纹似翠绡。”明末清初 · 阎尔梅《庐郡夏秋诗》

末伏白天虽然暑热,但是只要有雨,那就一雨成秋。

给人舒爽快意。

看,终于下雨了,雨水顺着房檐流淌下来,好个潇潇。

听得见在雨中小鸟们的欢乐声,看见了田野中的桥上,一个僧人在走,反正他也不打伞。

僧人也是人,同样喜欢这样的阴雨天,可以游方。

这里稻花开了,连绵的原野是风雨中摇曳的稻花田,那香气飘得很远,让人闻见了丰收的味道。

而这样的夏秋之雨,洗出了远山翠色,洗出了田园安乐之美。

你们那里,末伏有什么清新的变化?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