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明白,雅俗共赏:从惠州获奖联的争议谈好对联的黄金标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0:01 2

摘要:今天咱们继续聊聊最近惠州那个征联比赛吧,获奖作品一公布,可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事儿说到底就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对联才算好?要是没个标准,那真是谁都能说自家有理了。

语义明白,雅俗共赏:从惠州获奖联的争议谈好对联的黄金标准

作者:颂明

今天咱们继续聊聊最近惠州那个征联比赛吧,获奖作品一公布,可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这事儿说到底就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对联才算好?要是没个标准,那真是谁都能说自家有理了。

看一副对联好不好,得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形式是根基,意境是灵魂,传播度是翅膀。就拿这次获奖的“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来说,它恰恰成了一面“照妖镜”——在这三个维度下,问题暴露无遗。

第一,形式是基本功

对联对联,首先得“对”得上。这就好比两个人跳舞,步调得一致。

它的核心是 “平仄” 与 “对仗” 。平仄不谐调叫“失替”,词性结构对不上叫“失对”。

平仄要协调:读起来得有节奏感。我们来看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它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后半部分出现了“南洋根深”四字全平声的“平四连”,这在声律上是重大缺陷,读起来单调粘滞,失去了音乐美。

对仗要工整:简单说就是上下联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你看获奖这副,“根深叶茂”是两个主谓短语的并列,而下联“角亢星张”是几个星宿名的名词并列组合,结构上完全失对,显得非常别扭。

第二,意境是灵魂

好的对联不光是文字游戏,得让人品出点味道来,上下联得是一个有机整体。

这副联的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从字面尚可解读出从祖地到海外开枝散叶的画面感。但下联“自井壁及井毕角亢星张”陡然转入艰深的星象领域,与上联的意象完全断裂。这好比上半句在说“闯荡世界,家族兴旺”,下半句突然变成“星宿运转,光芒四射”,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意境上严重“脱节”,成了“对而不联”。

第三,传播度是翅膀(语义明白,雅俗共赏)

再好的对联,如果大家都看不懂,飞不进人心里,那也白搭。

语义要明白:下联的“井壁”、“井毕”是极其冷僻的星宿术语,超出了普通大众的认知范围。对联成了需要破译的“密码”,完全阻塞了情感与信息的传递。

要雅俗共赏:“根深叶茂”还算通俗,但下联的过度“炫学”让它彻底脱离了群众。真正的“雅”是能将深刻的内涵用晓畅的方式表达,而非堆砌生僻概念,制造理解屏障。这副联失去了“共赏”的基础,无法引发共鸣。

现在敲黑板划重点!

这副获奖联可以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反面教学课”:它在形式上平仄失替、对仗失对;在意境上前后脱节、关联生硬;在传播度上语义晦涩、拒人千里。作者或许意在追求高深,但在评判好对联的三大黄金标准面前,它无疑是全面失衡的。

所以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写对联啊,真不能关起门来自己玩。稳固的形式、统一的意境和明白的表达,这三点是支撑好对联的“黄金三角”,缺一不可! 只有做到这三点,对联这门老传统,才能真正在咱们今天火起来

附录:关于“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上联的平仄分析

首先给出的结论是:这副上联的平仄存在明显问题,不完全合乎传统对联的平仄标准。

下面我们进行详细拆解:

1. 基准格律模型

我们通常以七言联的两种最常见格律为基准来判断: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是一个8字联,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四四”结构,即“从南阳到 | 南洋根深叶茂”。分析时,我们主要看节奏点(即二、四、六、八字)的平仄。

2. 逐字平仄分析

从(平)南(平)阳(平)到(仄)

节奏点(第二、四字):南(平) - 到(仄)

这四个字形成了“平平平仄”的结构。前三个字全是平声,声调上没有变化,显得过于平滑而缺乏顿挫感。

南(平)洋(平)根(平)深(平)叶(仄)茂(仄)

节奏点(第六、八字):深(平) - 茂(仄)

这部分形成了“平平平平仄仄”的结构。连续四个平声字,在声律上是一个大忌,俗称“平四连”或“平平板板”,读起来非常单调、粘滞,完全没有节奏感。

3. 核心问题总结

句内平仄失替(单调):对联要求在同一分句内,平仄要交替出现,形成音乐性。而这副上联的后半部分“南洋根深”四字全为平声,完全丧失了内部的节奏变化。

整体声律塌陷:将整句连起来看,其平仄为:平平平仄 | 平平平平仄仄。除了开头和结尾略有变化外,中段被大片的平声字占据,就像一首没有起伏的旋律,听起来“平塌塌”的,缺乏精神气。这不符合“平仄相谐”的基本原则。

4. 与理想格律的对比

如果我们为一个八言上联设计一个理想的平仄结构,它应该是这样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节奏点:仄、平、平、仄)

而“从南阳到南洋根深叶茂”的实际平仄是: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一对比就可以发现,它在关键的第二、四、六字这三个节奏点上,出现了严重的失替(第二个节奏点“到-仄”与第四个节奏点“洋-平”尚可,但第四个“洋-平”与第六个“深-平”就完全失替了)。

结论:

一副好的对联,“形式”(包括平仄) 是立身之本,是必须过硬的先决条件。如果为了追求内容的巧思而牺牲了声律的和谐,终究是瑕玉一件。

来源:小说讲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