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声明》发出中国强音,聚变领域11大企业涨幅翻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20:44 1

摘要:10月的成都刚过桂花季,一场全球能源圈的大会把整个业界搅得热气腾腾。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期间,《成都声明》落地,展现中国在聚变产业领域的鲜明态度的同时,也让大众知晓,中国聚变产业早已不是“永远差20年”的传说,而是已经真刀真枪摸到了商业化的门槛。

10月的成都刚过桂花季,一场全球能源圈的大会把整个业界搅得热气腾腾。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期间,《成都声明》落地,展现中国在聚变产业领域的鲜明态度的同时,也让大众知晓,中国聚变产业早已不是“永远差20年”的传说,而是已经真刀真枪摸到了商业化的门槛。

中国给聚变能源定下三个规矩

于10月14日发布的《成都声明》,其实也是中国给全球聚变产业划下了“游戏规则”,从三个维度把合作落到了实处,每一条都戳中产业痛点。

“设施共享”方面,聚变实验装置动辄数十亿的造价,中国直接提议搞“全球共享机制”,不管是合肥的BEST装置,还是未来的聚变堆,都对外开放数据和测试平台。这既显了大国担当,也能通过共享摊薄研发成本,中国现在拥有的聚变装置数量,已占全球三分之一。

“技术抱团”方面,声明明确要构建联合研发网,瞄准等离子体、超导材料等“卡脖子”领域攻坚。特别提及“给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这等于把中国的技术标准以国际标准输出。如今,全球50余家聚变企业里,49%都在用磁约束路线,中国在这条路线上的专利数量已超过美国。

“和平底线”方面,声明强调全链条民用,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核技术扩散的担忧,也给自己的产业松了绑。就在声明发的布前半年,生态环境部出台聚变装置监管新规,将不同风险等级的装置分类管理,相当于给产业发展上了“安全保险”,资本自然开始进场抢位。

这三个规矩等于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仅要搞聚变,还要带着大家一起搞,但得按我的章法来。”敏锐的资本市场立刻读懂了相关信号,聚变领域的发展将进一步跳出实验室场景,真金白银的加速推动产业化。

11家涨幅翻倍企业解析,没有一家是“蹭概念”的花瓶

来看11家今年涨幅翻番的聚变产业领域相关企业的发展现况与特色、优势,它们要么手握大笔订单,要么垄断核心材料,在聚变产业链上都占据着关键位置。

中洲特材,以高温合金材料闻名,提供了BEST装置的真空室支撑部件。其生产的第一壁材料,耐温性突破2000℃,是聚变堆内部“防火墙”的上佳材料,以前主要靠进口,如今国产化率达100%。

合锻智能,其攻克的Inconel718超级螺栓,以前被欧美企业垄断,现在已能自主量产,交付了BEST真空室的重力支撑部件。公司还在偏滤器制造工艺上实现突破,该部件负责把聚变堆的废热导出,没有它反应堆无法持续运行。

永鼎股份,其生产的高温超导带材,已能给国内头部聚变装置厂商稳定供货,性能方面比传统材料的导电效率高出10倍,成本却降了三成。目前全球超导带材缺口达40%,中国企业终于能够进场瓜分这块蛋糕。

哈焊华通,其生产的特种焊接材料专门解决聚变装置的焊缝问题,BEST装置的杜瓦底座拼接即采用哈焊华通的焊丝。这种材料以前只有德国蒂森克虏伯能够生产,如今不仅实现国产化,还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证,将成为出口的又一拳头产品。

应流股份,专攻聚变堆的精密铸件,比如中子屏蔽罩、冷却管道等。该公司的3D打印技术能够把部件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比传统工艺效率高5倍。2025年上半年拿到上海聚变所的3个大单,合计金额超过2亿元。

豫光金铅,聚变燃料氘的提取,需要高纯度的铅合金作为电解电极。豫光金铅的99.999%高纯铅,是国内唯一能满足聚变级氘提取要求的产品。随着BEST装置进入燃料调试阶段,其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

纽威股份,聚变堆里的阀门要同时扛高温、高压和辐射,纽威股份的超耐蚀阀门通过1000次循环测试,零故障。公司积极跟进核聚变产业链的中下游阀门需求,部分产品已经配套装机,虽然目前占比不高,但胜在卡位较早。

常辅股份,其核电级电动执行机构,专门给聚变堆阀门“掌舵”,耐辐射剂量达1000kGy(相当于核反应堆核心区域辐射强度的3倍),在-40℃至150℃的高低温循环中零故障,还通过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专项认证。

东方钽业,聚变装置的真空室内壁需要经受等离子体冲刷,钽材是最佳“防护衣”。东方钽业的超高纯钽纯度达99.9995%,是国内唯一能造出聚变级钽靶材的企业,2025年Q3拿到了BEST装置2000万元的钽靶材订单。

西部超导,其低温超导材料是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28%,仅次于美国ATI公司。

东南网架,聚变装置的支架要扛住上千吨的重量,还得有效防辐射。东南网架2024年中标的聚变新能预埋件项目,采用的装配式+防腐涂层技术,比传统钢结构寿命长20年。

从上述11家企业的硬核实力可知,我国已构建起完整的聚变产业生态,核心环节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面向未来的聚变产业,中国处于有利位置

这一波聚变领域重点企业的集体大幅上涨,明显是受益于政策扶持、技术突破、资本涌入的叠加效应。

在政策端,生态环境部主导的分类监管政策,给不同阶段的聚变项目量身定制了合规路径。地方政策更显激进一些,上海将聚变划为前沿产业,四川用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技术端,合肥BEST装置于10月1日完成杜瓦底座交付,将于2027年建成运行,作为全球第一个紧凑型聚变实验堆,其建设进度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快了5年。

在资本端,全球聚变产业的投资从五年前的19亿飙升到近百亿,中国企业更是成为其中的热门目标。如今,中国聚变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产业链最完整,政策支持最持续,这11家公司的上涨,本质上也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聚变率先商业化”的看好。

中国已经跳出了聚变领域“只搞理论研究”的老路子,在材料、部件、设备等关键环节实现了全链条突破。当然,风险依然存在,聚变商业化的真正落地,可能还要15年左右的时间,期间的技术路线也可能再发生变化,企业的业绩也可能暂时不及预期。

未来10年,全球聚变产业将进入中国主导、全球参与的新阶段,这11家涨幅翻倍的企业里,会跑出像宁德时代一样的巨头么?

来源:数据城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