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出示证件就是真的?” 女大学生 733 万被骗真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20:40 1

摘要:2025 年 8 月,一通来自 “内地执法人员” 的电话,让在澳门求学的香港女大学生陷入深渊:骗子以 “手机号涉嫌诈骗短信” 为由,通过 “视频办案” 伪造公安身份,手把手教她向父母索要 “升学经费”,最终骗走 800 万港元(约合人民币 733 万元)。澳门

2025 年 8 月,一通来自 “内地执法人员” 的电话,让在澳门求学的香港女大学生陷入深渊:骗子以 “手机号涉嫌诈骗短信” 为由,通过 “视频办案” 伪造公安身份,手把手教她向父母索要 “升学经费”,最终骗走 800 万港元(约合人民币 733 万元)。澳门司警局 2025 年 10 月通报此案时指出,这是跨境电话诈骗的 “升级版本”—— 骗子不再只靠声音忽悠,而是通过 “视觉造假 + 心理操控 + 精准身份利用”,让高学历受害者也失去判断力,甚至主动切断与家人的求助通道。

本文结合澳门司警局通报、受害者笔录与警方防范指南,从 “事件还原”“骗局升级点”“高学历被骗原因”“3 条保命铁律” 四个维度,详细拆解这起诈骗案,帮跨境学生、留学生家庭看清骗子套路,守住钱袋子。

这起诈骗并非 “一次性骗钱”,而是持续数周的 “沉浸式操控”,骗子步步为营,让受害者从 “恐慌” 到 “顺从”,最终主动转账,每个步骤都精准击中人性弱点:

受害者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 “内地通信管理局人员”,语气严肃地告知:“你的内地手机号涉嫌发送诈骗短信,已被列为涉案账号,需配合公安调查。” 不等受害者反应,电话直接 “转接” 至所谓 “内地公安局”,骗子用标准的 “官方话术” 强化恐惧:“案件涉及跨境诈骗,若不配合,会影响你的学业和出入境记录。”

为让受害者信服,骗子发起视频通话:镜头里是模拟的 “警局办公室”(背景有 “公安” 标识),骗子穿着仿制的警服,手持 “警官证” 特写展示,甚至 “同步” 播放 “办案录音”。更具欺骗性的是,骗子还 “在线做笔录”,让受害者填写个人信息、学业情况,营造 “正式办案” 的假象,彻底打破受害者的疑虑。

当骗子提出 “需缴纳 400 万港元保证金证明清白” 时,受害者表示 “没钱”,骗子立刻 “支招”:“你就跟父母说‘要去外地升学,需缴纳学费和住宿押金’,他们肯定会支持你。” 爱女心切的父母未起疑,很快将 400 万港元转入受害者账户,受害者再按要求转到骗子指定的香港银行账户。

骗子见受害者 “配合”,又以 “案情升级,涉案金额扩大” 为由,要求追加 400 万港元 “风险抵押金”,威胁 “若不缴纳,会冻结你全家资产”。此时受害者已被恐惧支配,失去理性判断,从自己的积蓄中转出剩余 400 万港元,直到转账后骗子失联,才发现被骗,前后共损失 800 万港元。

与以往 “单纯电话恐吓” 的诈骗不同,这起案件的骗子已形成 “标准化诈骗流程”,尤其针对跨境学生设计,欺骗性大幅提升,澳门司警局将其总结为 3 个核心升级点:

传统诈骗靠 “声音伪装”,而此次骗子打造 “全场景视觉造假”:

硬件造假:仿制警服(细节如肩章、编号都有)、打印 “警官证”(照片、信息与骗子身份对应)、搭建简易 “警局背景”(用海报、横幅模拟);流程造假:视频中 “同步记录笔录”“展示案件编号”,甚至 “让同事在镜头外喊‘某某警官,文件好了’”,模拟真实办公场景;效果:澳门司警局调查显示,这类 “视频办案” 的欺骗成功率比纯电话诈骗高 60%,尤其对不熟悉内地办案流程的跨境人群效果显著。

骗子不急于求成,而是通过 “数周持续接触” 瓦解受害者理性:

第一步:用 “涉案影响学业、出入境” 制造恐惧,让受害者害怕;第二步:用 “配合就能洗清嫌疑” 给予希望,让受害者产生 “只要交钱就能解决” 的错觉;第三步:要求 “全程保密”,禁止受害者告诉父母、朋友或学校,切断其获取帮助的可能,让受害者只能依赖骗子 “指导”;结果:受害者在长期精神施压下,判断力下降,甚至觉得 “骗子是唯一能帮自己的人”,主动配合转账。

骗子深入研究跨境学生的特点,设计专属套路:

利用 “信息差”:跨境学生对内地公检法办案流程不熟悉,骗子编造 “跨境案件需私下交保证金” 的谎言,受害者难以核实;利用 “父母关爱”:知道学生经济依赖父母,且父母对 “升学缴费” 的需求不会过多质疑,手把手教受害者骗父母,比直接骗父母更易成功;利用 “学业顾虑”:抓住学生 “怕案件影响留学、毕业” 的心理,用 “冻结学籍”“限制出境” 威胁,击中其核心痛点。

此案受害者是大学生,却仍落入骗局,打破了 “高学历 = 防骗能力强” 的误区。澳门司警局与心理学专家联合分析,总结出 3 个核心原因:

面对 “警服、警官证、警局背景” 的组合,即使是高学历人群,也会因对 “公权力” 的敬畏产生 “不敢质疑” 的心理。心理学上称为 “权威效应”—— 当对方表现出 “官方身份” 时,人们会下意识认为 “对方不会说谎”,尤其在 “涉嫌犯罪” 的恐惧下,理性会被恐惧取代,失去辨别能力。

受害者是香港人在澳门求学,对内地通信管理局、公安局的办案流程不了解:

不知道 “内地公安不会通过视频办案”;不清楚 “不存在‘保证金’‘安全账户’”;跨境核实渠道不熟悉(如不知道该联系内地驻澳门机构,还是当地警局),导致无法验证骗子身份,只能听信对方说辞。

骗子全程强调 “案件涉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否则影响调查”,让受害者陷入孤立:

不敢跟父母说 “涉嫌诈骗”,只能按骗子教的 “升学” 理由要钱;不敢跟学校辅导员、同学求助,失去被 “点醒” 的机会;长期独自面对骗子的精神施压,逐渐被 “洗脑”,认为 “只有交钱才能解决问题”。

澳门司警局、内地公安部联合发布 “跨境防诈骗指南”,明确指出:无论骗子手段多新,只要记住 3 条铁律,就能避开所有类似骗局:

官方事实:内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 “安全账户”,也不会以 “证明清白”“涉案调查” 为由要求群众转账、缴纳保证金;关键提醒:哪怕对方说 “转账后会退还”,也绝对不要信 —— 诈骗分子的核心目的就是骗钱,“退还” 只是诱骗转账的借口。误区一:“对方能说出我的个人信息,肯定是真的”真相:个人信息(手机号、学业情况、家庭住址)可能通过非法渠道泄露,骗子提前获取信息只是为了 “增加可信度”,不代表身份真实。哪怕对方能说出你的学号、父母姓名,只要提 “转账”,也要核实。误区二:“跨境案件流程特殊,需要按对方说的做”真相:无论跨境还是本地案件,内地公检法的办案流程都有明确规范(可在 “中国法律服务网” 查询),绝不会 “私下要求转账”。跨境案件如需配合调查,会通过官方渠道(如内地驻当地使领馆、正规邮件)联系,而非私人电话。误区三:“跟父母说‘升学’要钱,不算骗父母,先解决问题再说”真相:这正是骗子的圈套!一旦按骗子的说法骗父母转账,不仅会造成家庭财产损失,还可能因 “协助转账” 被卷入案件调查(虽受害者也是被骗,但需配合警方取证,耗时耗力)。正确做法是跟父母坦白情况,一起核实。

“你接到过‘公检法’的陌生电话吗?有没有识破过类似的诈骗套路?或者你有什么跨境防骗的小技巧?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点赞前 3 名送《跨境防诈骗手册》,内含官方核实渠道表、骗子套路拆解图,帮你和家人避开陷阱!”

点击右上角⭐收藏,转发给家里有留学生、跨境求学的朋友,帮他们提高警惕;关注我,后续解锁更多真实诈骗案例与防范技巧,守护你的钱袋子。

本文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案件请及时联系当地警方或内地驻当地机构。

数据来源:澳门司警局 2025 年 10 月《跨境电话诈骗案件通报》、内地公安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指南》

# 跨境诈骗 #电话诈骗防范 #留学生安全 #澳门司警局通报 #高学历被骗

来源:二狗说案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