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街头巷尾,“村村响”广播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昭君出塞》;1路“昭君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在城市穿梭;同心广场的民族文化展示墙引得市民、游客驻足浏览。这里到处都有昭君的影子:城区主干道叫昭君路,最大广场叫昭君广场,所产
走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的街头巷尾,“村村响”广播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昭君出塞》;1路“昭君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在城市穿梭;同心广场的民族文化展示墙引得市民、游客驻足浏览。这里到处都有昭君的影子:城区主干道叫昭君路,最大广场叫昭君广场,所产醇香美酒叫昭君故里酒,所产白茶叫昭君白茶……各族干部群众传承昭君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播撒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旋律。
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征程上,兴山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讲好昭君故事,以昭君文化凝聚人心、以品牌建设促进发展、以文旅融合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昭君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硬支撑”,推动昭君精神点亮和美兴山、昭君出塞故事响彻全球。
▲兴山县城风景如画。 王雷 摄
文化资源,这么挖
兴山县地处三峡库区、巴兴归革命老区,家喻户晓的昭君出塞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昭君精神,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入文化活水。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丽中国行》栏目拍摄现场,89岁的国家级非遗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倾情演唱兴山民歌;在兴山县实验小学“香溪石画”社团,剪纸、十字绣、泥塑等民族手工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王昭君纪念馆,市民、游客和研学团队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述昭君出塞故事……这一幕幕都是兴山县近年来深挖文化资源的注脚。
▲位于王昭君纪念馆的昭君雕像。 万一鸣 摄
2025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荆楚文化传承工程,推动昭君出塞等故事响彻全球”。宜昌市确立了“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城市定位。兴山县主动承接省市战略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昭君文化内涵,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宣传教育体系。
——强化组织保障。兴山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国家民委“铸牢”宣讲团成员应邀为兴山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铸牢”专题辅导。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深化学术研究。兴山县与三峡大学合作成立“三峡大学昭君文化研究中心”,并设立湖北省昭君文化研究社科基金,陆续出版《香溪文化研究》《历代昭君文化资料整理与研究》等昭君文化丛书10余部,积淀深厚的理论支撑。
——打造沉浸矩阵。王昭君纪念馆以“昭君出塞”和亲故事为纽带,巴兴归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巴兴归苏区”革命史实为教材,高岚国防教育基地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因为主线,共同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同心广场、昭君路、昭君桥、皓月桥等文化地标如同“毛细血管”,将“铸牢”下沉到街头巷尾,“一景一精神、一物一传承”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磅礴力量。
昭君精神,这样传承
9月28日晚,2025昭君文化旅游节在兴山县昭君广场举行。千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变换出“昭君故里 和美兴山”“有昭一日来兴山”等字样,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活动还发布了兴山城市IP、城市logo及城市宣传语,线上直播吸引500多万人次观看。
▲2025昭君文化旅游节活动上,台湾省苗栗县昭君文化协会成员与兴山县各族干部群众合影留念。 毛陈琳 摄
近年来,兴山县以昭君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活动、交流合作和青少年培育,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擦亮昭君品牌。“昭君故事我来说”讲解比赛上,来自“昭君出塞”路沿线5省区的15名昭君文化爱好者同台竞争。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贾力更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张俊燕,深情讲述土默特左旗籍草原母亲张凤仙抚养6名孤儿的故事,荣获比赛一等奖。
自1988年开始,兴山县多次举办“昭君文化”品牌活动。2020年起,活动由湖北省民宗委与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昭君出塞”路沿线各族群众参加,先后推出全国“昭君颂”歌词谱曲大赛、“昭君颂”广场舞大赛,开发各类文创产品170余种,举办昭君文化论坛11次,开展旅游推介活动35场。这些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也有力助推了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今年1至7月,全县接待游客88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97%和25.05%。
——深化区域合作。“期盼我们两地继续以昭君‘和美共融’的精神为引领,携手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让这份源自千年历史的缘分,在未来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在“传承昭君文脉 凝聚民族同心”推广活动现场,台湾苗栗县昭君文化协会理事长赵泰山发出倡议。
自2021年开始,兴山县连续5年举办鄂台(苗栗)昭君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台湾同胞近5000人次参访。此外,与“昭君出塞”路沿线民族工作部门开展联谊交友,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委等34家签订合作协议,与中南民族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签订“铸牢”研究与实践合作协议,兴山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开展双向交流。今年暑期,兴山一中43名学生跨越千里,踏上“湖北少年进草原”交流之旅。这是“依托昭君出塞路‘讲好昭君故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5年湖北省“三项计划”试点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湖北少年进草原”研学交流活动启动仪式上,两位小伙伴合影留念。 邹远瞩 摄
2024年以来,兴山县积极落实国家民委提出的“三项计划”,携手内蒙古相关单位开展“草原少年回‘姥’家、湖北少年进草原”双向交流活动。鄂蒙两地共开展10批次线上线下交流活动,1300多名青少年参与其中。该项目被国家民委纳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
双丰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昭君村景区门庭若市,正在上演的《昭君》系列情景剧是昭君村的“金字招牌”。该剧自2023年推出以来,已相继演出600余场,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观看,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近年来,兴山县以龙头企业带动与示范阵地建设双轮驱动,推动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昭君别乡》歌舞情景剧在昭君村景区上演。 李阳 摄
——龙头企业促共富。2022年8月,兴山县委书记曹宏伟带队到新疆阿克苏地区考察招商服务中心建设,对接洽谈兴发集团项目合作事宜。近年来,兴山县积极支持县属国有企业兴发集团发展,先后在湖北、新疆、内蒙古、贵州、四川等省区投资70多亿元建厂兴业,为2000余名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该企业设立1.5亿元兴发教育基金,资助6651人次困难儿童求学,投资近20亿元支持兴山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称号,助力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级基地强认同。王昭君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湖北省对台交流基地,年均接待游客40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超百场,通过情景式教学、民族艺术展演等形式,生动再现“昭君出塞”历史景象。2023年启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昭君文化体验项目,现已建成“汉韵”古戏楼、昭君宅等硬件设施,开发汉服体验、民歌教学、非遗手作等活态传承体验项目,广受各族群众欢迎。
——典型示范聚合力。9月10日,以“铸牢共同体·共谱团结曲”为主题的兴山县第五届民俗风情活动暨乡村运动会在高桥乡贺家坪村举行。400余名群众齐聚一堂,以民俗文化为纽带、以趣味运动为桥梁,共叙民族团结情,共绘乡村新图景。
“今年是我回乡创业的第11年,去年我们店收入15万元。”昭君村景区向家台农家乐老板陈波说。昭君村景区周边共有民宿、农家乐20家,实现了“景区搭台、村民唱戏”的共赢格局。
近年来,兴山县打造了高岚村、贺家坪村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持续发挥民俗文化和乡土资源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其中,贺家坪村打造土家民俗风情带和民宿产业集群,培育民宿8家、农家乐9家,2024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2.8万元。
嗨,想去“昭君出塞”路旅游打卡吗?
7月1日,随着汉口站始发至呼和浩特的动车组列车开通,“坐着高铁去看昭君”的愿景变为现实。兴山县又添一条促进昭君“娘家人”与“婆家人”交往交流交融的便捷通道。
▲在兴山县水月寺镇朝天吼景区,游客在体验激情漂流活动。 万一鸣 摄
近年来,兴山县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加快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昭君出塞”路沿线城市抱团发展。
——文旅资源共享。在王昭君纪念馆汉韵楼内,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山西省朔城区与兴山县签署“昭君出塞”路沿线民族工作部门“铸牢”联盟协议。“我们将以新时代昭君精神为载体,促进两地昭君文化交流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察哈尔右翼中旗有关负责人说。
兴山县紧紧围绕“铸牢”主线,致力于打破地域壁垒,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中增进情感、在合作中共同发展。自2019年以来,兴山县相继推动成立昭君文化旅游联盟、“昭君出塞”路沿线民族工作部门“铸牢”联盟、“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昭君出塞”路沿线博物馆联盟,串联起湖北、陕西、内蒙古等5省(自治区)10市(州)30余县(旗)的文化旅游资源。组织开展重走“昭君和亲路”活动,不断拓宽“昭君出塞”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通道。
兴山县还与重庆市巫山县,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保康县、巴东县、秭归县等周边县(区)联动,通过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共推、品牌共建、深化旅游促进“三交”,推动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团结。
——全域旅游提质。兴山县持续推进全域旅游提质升级,建成2个国家级4A景区、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农家乐527家、民宿196家,构建起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体系。2024年,兴山县成功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1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73.6亿元。
——立体传播破圈。兴山县依托昭君文化网,打造了“互联网+昭君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开设“老韩故事汇”“兴山文旅之声”等直播栏目和微信视频号,实现了昭君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和共享。创排《昭君三字经》《昭君别乡》等一批昭君题材文艺作品,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举办“铸牢”主题宣传月活动,让“铸牢”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兴山县古夫镇在“魅力古夫”视频号推出一系列“铸牢小故事”,由镇党委书记、班子成员、村(社区)书记、年轻干部等宣讲,同时开展“书香润初心 共画同心圆”“领悟民俗文化·汇聚同心力量”等系列活动;昭君镇、黄粮镇、榛子乡等为各族群众搭建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基本知识、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的传播平台,开设“民族团结故事会”“民族风情展示”等栏目,让“铸牢”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8月15日,“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成立,通过《走进县城看发展·湖北兴山篇》《乡村大世界》《记住乡愁》《乡约》等专题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兴山县的独特魅力。
她的故事,仍在滋润故土
2025年植树节,在王昭君纪念馆,来自兴山县的28个民族群众代表让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树“安家落户”。在分享“我与兴山”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环节,来自贵州的苗族代表魏彩霞讲述了她白手起家,创业得到各族同胞支持与帮助的故事;来自云南的佤族代表鲍叶戛讲述了他跨越1300多公里到兴山县,收获美好姻缘、组建幸福家庭的故事……大家纷纷表示,要持续在邻里团结、社区治理等方面贡献力量,建好小家为大家。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昭君村。图源:兴山县委宣传部
近年来,兴山县紧扣“铸牢”主线,将昭君文化融入社会各领域,助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融入区域战略。兴山县主动融入湖北“先行区”和宜昌“世界级城市”建设战略,以“六创六争”为目标,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6.8亿元、增速7.3%,排名全市同类县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7%,排名全市第一,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创新治理模式。长期以来,兴山县将民族事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探索建立“文明积分银行”“诚信超市”“红黑榜”机制,创新打造“水磨工作法”“四邻八坊”等品牌,开展“立家规、传家训、育家风”“招聘夜市为各族群众‘送岗上门’”等活动,新时代文明新风尚深入各族群众心中。全县现已成立互助养老服务队600余支,形成了分片互助养老模式。互助区的老年人自愿结成邻里“手拉手”互助对子5000余个,有效破解了县域各族群众养老难题。
——强化法治保障。端午节前夕,在兴山县昭君镇陈家湾村文化广场,各族群众在普法大转盘前积极参与趣味问答,学习《宪法》《民法典》等内容。榛子乡司法所与派出所就法治安全主题,为乡中心小学师生带来一场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兴山县大力推进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得到有效保障;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龙池村作为湖北唯一乡村入选2024年度“零碳乡村”标准试点。
昭君故里石榴红,民族团结情意浓。兴山县委书记曹宏伟表示,兴山县将聚焦深厚的昭君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态资源,打响昭君文旅品牌,持续讲好昭君故事,奏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和谐乐章,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