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0月26日上午,上海浦东新区发生了一起金店抢劫案,该案件迅速登上热搜。视频中一名男子手持铁锤,左手拎着一个布袋,冲进康沈路的一家“中国黄金”门店,砸柜台、抢金饰。
据极目新闻报道,在10月26日上午,上海浦东新区发生了一起金店抢劫案,该案件迅速登上热搜。视频中一名男子手持铁锤,左手拎着一个布袋,冲进康沈路的一家“中国黄金”门店,砸柜台、抢金饰。
案发时间发生在是上午10点55分,正值周末上午,街面人流不少,店内两名女店员正在整理新到的足金手镯。
突然,一名身穿红色衣服、黑色背心的男子闯了进来,右手举着铁锤,对准玻璃柜台就是一顿猛砸。
第一锤下去,钢化玻璃布满裂痕,第二锤凿出一个洞,他左手拎着的深色布袋,右手伸进柜台里,把金项链、手镯一把把往里面塞。
店员惊慌中按下报警按钮,随后迅速躲进后面的休息室。而门外的围观群众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的堵在店铺门口或者窗前,有人举着手机拍视频,有人小声议论“这是抢金店”,一直没有人上前进行阻拦。
这段视频后来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引发了大量讨论。
曹某的此次行为过程中,装备只有一把铁锤和一只布袋,作案过程全程被监控拍下。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曹某全程不慌不忙,在面对外围的群众拍摄视频时,没有丝毫紧张。
就在曹某还在装金饰的过程中,警笛声就已经从远处传来。警方通报显示,当天浦东公安分局在10点55分接到报警,3分钟内就有在附近巡逻的警员赶到现场。
民警的快速反应的关键,在于该金店安装了与辖区派出所联动的一键报警系统。报警按钮一按,信息直接同步到派出所指挥系统,附近巡逻车第一时间接到指令赶赴现场。
随后赶到的两名民警与店铺保安配合,从正面与侧面形成夹击。保安从侧面抓住曹某的手腕,民警随即将其按倒在地,戴上手铐,整个过程不到20秒便完成制服。
现场无人员受伤,也未造成金饰损失。
曹某被押出门店时,脸部低垂,这一幕,也被围观群众拍了下来传到网络上,这一段成了视频传播的高光片段。
警方随后发布通告确认,嫌疑人为37岁男子曹某,目前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事件发生后,除了对嫌疑人行为的质疑,更多讨论集中在围观者的反应上。现场几十人围观,却没有人阻止,也没有人呼救,甚至在警察到场以后,现场也有明显嘈杂的声音和围观人员。
随着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有网友评论:“几十个人看着一个人抢,手机拍得清清楚楚,喊都没喊一句。”
也有人认为:“上去拦不现实,万一被砸怎么办?但报警、疏散人群,总有人能动动嘴吧?”
有相关专家指出,在发生这种情况时,会有“旁观者效应”的出现。旁观者效应就是当遇见突发事件时人群中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去做”,就可能会导致集体不作为。而在突发事件中,公众如果没有经过应对训练,往往会选择远离风险。
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选择“只看不动”,社会的安全网就变得脆弱。这也提醒我们,公共安全教育不仅要靠法律,更要靠长期的意识引导。
尤其在高密度城市中,如何让公众真正“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比单纯的谴责更重要。
这起案件之所以迅速平息,与警方的快速响应密不可分,但是本案的传播速度也同样惊人。
案发后不到两小时,现场视频已在多个平台广泛流传,“铁锤抢金店”的词条迅速登上热搜。随后媒体跟进报道,警方随即发布权威通报避免事情造成恐慌 。
这也体现出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放大器作用。信息传播快,舆论反应更快,如果没有官方及时介入,极易造成公众误解或恐慌。
这次警方的快速处置与媒体的同步跟进,算是一次较为典型的案例。而事件中的主角曹某,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反面典型。
这次事件从法律层面看,曹某已经构成抢劫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只要实施了暴力行为,即使未得手,也属于抢劫。
此次事件中反应出了警方与企业在突发事件处置上的高效配合。这才是整个事件中,最值得被记住的部分。
来源:晓辉在路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