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娜又站回央视C位,上一次还被弹幕骂不配,这一次满屏刷的是真香。
谢娜又站回央视C位,上一次还被弹幕骂不配,这一次满屏刷的是真香。
她把时间切成两段。
一段留给过去的自己,在快本舞台笑得前仰后合,观众笑完顺手打零分。
一段留给现在的自己,在央视镜头里收住嗓门,观众看完默默点关注。
变化从一场中秋晚会开始。
那天她穿浅色礼服,出场顺序排在撒贝宁后面。
节目单刚公布,网络评分跌到4.2。
有人截图她以前的夸张表情,配文:央视也要流量?
五天后,同一批账号把评分改到7.8,留言只剩一句:节奏稳了。
央视没理会评分,直接发出第二次邀约。
6月16号,《鸿蒙星光盛典》官宣名单,谢娜名字排在撒贝宁旁边。
海报一出,热搜第一。
评论区最高赞:她居然把央视风格活成了自己的舒适区。
很多人忘了,她第一次被央视镜头扫到是在2008年春晚后台。
当时她作为地方台主持人去探班,镜头里她缩在角落,一句话没说。
观众只记得她后来在综艺里笑得最大声,却没人记得她缩在角落的十分钟。
那十分钟里她盯着董卿的侧影,心里默念:下次我也要站在这里念台本。
2021年快本停播,她回家带三个女儿。
夜里孩子睡着,她把过去十五年的录像翻了一遍。
看到自己在舞台上摔倒又爬起,弹幕飘过三个字:太吵了。
她关掉视频,把客厅灯调到最亮,拿A4纸写下一行字:收一点,再收一点。
三个月后,她出现在《乘风破浪》的衍生节目。
开场五分钟,她只说三句话,其余时间把镜头让给姐姐们。
播完,豆瓣小组出现新帖:谢娜突然会控场了。
她截图保存,把标题念给助理听,助理回她:这不是本来就会的吗?
她摇头:以前靠声量,现在靠节点。
节点感是她在厨房悟出来的。
孩子吵着要吃煎蛋,她先热锅再倒油,最后打蛋,火候刚好。
她忽然明白主持同理,谁先说话,谁接话,哪里停顿,就像热油里那颗蛋,早一秒不熟,晚一秒就老。
她把这套煎蛋理论写进新节目的策划案,导演看完只改了一个字:通过。
央视导演组也吃这一套。
第一次合作前,他们给她30分钟试镜。
台本里有一段三行字的开场,她缩成一行,留出的空白让撒贝宁接梗。
导演在监视器里点头:她不再抢话,她在给话。
观众最直观的是音量。
过去她在快本开场要喊:我们是快乐家族。
现在她在央视说:各位晚上好,声音比背景音乐低三分。
音频师把波形图给她看,线条平稳得像心电图里的健康心跳。
她拍照发给张杰,张杰回她:心跳对了,人就对了。
音量降下来,影响力反升。
数据平台拉出她近一年的舆情曲线,负面词占比从42%降到7%。
最惊讶的不是团队,是广告商。
过去她代言的零食主打爆笑分享装,现在换成低糖全麦饼,卖点是轻负担。
品牌方说:她安静了,粉丝也开始自律。
自律体现在日程表。
她每天六点起床跑步五公里,跑完回屋练气息。
一张A4纸写满绕口令,她读一遍撕掉,读完30张,纸屑装满垃圾桶。
助理数过,她最高纪录一口气读180字不断句。
她把视频发给话剧导演,导演回她:可以上台了。
话剧《十三角关系》去年巡演20场,她演被出轨的妻子。
谢幕时观众鼓掌三分钟,她站在台口没笑,只鞠躬。
剧评人写:她不再用笑掩饰尴尬,她把尴尬留给观众,掌声留给自己。
掌声回到央视。
第二次录前采,编导问她:紧张吗?
她说:现在才知道,紧张是礼物,它提醒我尊重舞台。
说完她去化妆间,对着镜子把嘴角往下拉一寸,再抬眉,镜子里的人不再像过去那个太阳女神,像她自己。
观众也接受了这个自己。
盛典彩排那天,现场开放200个名额,报名通道三分钟满。
进去的人发repo:她站在撒贝宁旁边不突兀,甚至能接住他的法律梗。
有人回帖问:她还是那个谢娜吗?
下面最高赞:她是升级后的自己,不是别人。
升级路径被写进自媒体课件。
一位MCN老板把她的转型剪成8分钟视频,标题叫《从万人嫌到央视御用,她只做对三件事》。
三件分别是:降音量、给节点、留空白。
视频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清一色:直接抄作业,无脑复制。
她刷到后截图发给何炅,何炅回她:教别人不如教自己,下一步想干嘛?
她答:想试一次独角主持。
央视还没给答复,她已把客厅沙发挪走,每天对着白墙练两小时。
她给自己设倒计时:如果60岁前能独自撑住一场直播晚会,就把奖杯放在三个女儿的卧室门口,告诉她们:妈妈把吵吵闹闹变成了稳稳当当。
稳稳当当四个字,她写了又擦,擦了又写,最后贴在化妆镜边缘。
6月16号正式录制,镜头扫过,观众没看见那张便利贴,只看见她眼角比中秋晚会多了一条细纹。
弹幕飘过:那条细纹叫经历。
她看不到弹幕,但她知道,下一次官宣再来时,评分不会再跌到4.2。
再不做收声训练,你会永远被钉在吵闹的标签;不懂留三分空白,下一个被换下的就是你。
来源:一往无前雪碧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