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北街社区:以红石榴非遗屋为核心,非遗赋能社区建设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7:47 1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与民族文化瑰宝,是连接群众情感、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纽带。为深化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其深度融入民众生活,通道北街社区以“党建+非遗”模式为抓手,将“红石榴非遗屋”作为核心阵地,创新打造“党建引领凝心、民族团结同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与民族文化瑰宝,是连接群众情感、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纽带。为深化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其深度融入民众生活,通道北街社区以“党建+非遗”模式为抓手,将“红石榴非遗屋”作为核心阵地,创新打造“党建引领凝心、民族团结同心、基层治理用心”的“三心融合”社区工作品牌,让传统非遗在社区沃土中焕发新生,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动能。

以红石榴非遗屋为枢纽,链接资源让非遗“活”进日常

社区党委牵头与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委、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党支部深度共建,依托市非遗中心优质资源,将“红石榴非遗屋”打造成非遗资源聚合的核心枢纽,让非遗保护与传承从“单点推进”变为“全域覆盖”。

非遗屋专门邀请布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锁莲老师定期走进社区开展技艺指导,同时以此为据点挖掘汇聚手工艺专家与爱好者,组建专业化“非遗匠心”志愿服务队伍——针对辖区“4050”人员、失业创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五老志愿者”及未成年人等群体,非遗屋定期开设免费非遗技能培训,既让不同群体掌握一技之长,更让非遗技艺通过手把手教学在社区“遍地开花”,依托非遗布贴画项目,实现“兴趣变收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通过非遗屋的资源统筹,原本分散的非遗活动变成系统服务,为居民带来新鲜有趣的文化体验,让非遗真正走出展厅、走进生活。

以红石榴非遗屋为载体,多元场景将非遗“护”出温度

针对社区空间有限的痛点, “红石榴非遗屋”秉持“一室多用、资源共享”原则,以时间换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将非遗传承与居民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彻底打破非遗“只可远观”的刻板印象,让保护传承更接地气。

指尖传承区里,非遗屋设立专属展览角,陈列布贴画、剪纸等手工作品,由传承人及志愿者现场讲解技艺渊源与制作技巧,居民可随时动手体验,在一针一线、一剪一贴中感受非遗魅力,更在互动中拉近邻里距离;非遗屋将烧卖、莜面、焙子等地方特色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搬进社区,更特别增设非遗花馍制作体验——邀请花馍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面团塑形、纹样装饰等手法,居民亲手揉面、捏花,将团圆寓意与民俗风情融入指尖,以更具烟火气的形式撬动非遗传播,让居民在品味美食、体验制作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文化阅读区里,非遗屋联动社区“红石榴书屋”开设“非遗典藏”专架,精选非遗文化书籍、技艺图谱,让居民从“被动受邀阅读”变为“主动前来研学”,形成“沉浸式”非遗学习氛围,让文化传承有了坚实载体。

以红石榴非遗屋为平台,特色活动让非遗“传”向未来

“红石榴非遗屋”作为社区非遗活动的核心发起平台,以“常态化开展、精准化服务”为原则,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在基层”,成为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纽带。

一方面,红石榴非遗屋联合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辖区社会组织,打造10余场非遗精品课程,开设常态化手工班与非遗保护主题活动——从武氏铺药灸法传承人带来的“非遗护健康”公益讲座,到剪纸、扎染、泥塑、花馍制作等技艺实操课,让民俗知识、节气文化随技艺教学走进家庭,极大激发居民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另一方面,红石榴非遗屋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策划“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中秋拓印寄相思”“扎染技艺绘团结”“漆扇匠心传经典”等特色活动中,传承人在非遗屋内现场展演、手把手教学,居民围坐一堂体验技艺、交流情感,累计惠及500余人次。这些活动不仅让居民在非遗屋中感受传统文化熏陶,更以文化为桥撬动社会力量参与,让非遗保护与社区治理形成良性互动。

下一步,通道北街社区党委将持续以“红石榴非遗屋”为核心支点,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紧扣群众需求优化非遗屋服务内容,让其成为非遗传承的“展示窗”、邻里互助的“连心站”、基层治理的“活力源”。通过非遗屋的持续赋能,推动形成“人人参与非遗保护、人人共享文化成果”的浓厚氛围,让城市历史文脉在社区中代代相传,共同绘就社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基层力量。

编辑:刘嘉丽

责编:张 娜

审核:薛婷婷

来源:依依锶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