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五载(756 年)夏,马嵬坡下杨贵妃的缢杀声还没消散,长安城外的太子行宫却亮起了一盏孤灯。20 岁的崔妃坐在冰冷的妆台前,看着镜中自己华贵的衣饰,突然抬手将头上的金钗狠狠摔在地上 —— 她的姑姑杨贵妃死了,她这个 “杨家亲眷”,再也不是那个能在太子李豫身
天宝十五载(756 年)夏,马嵬坡下杨贵妃的缢杀声还没消散,长安城外的太子行宫却亮起了一盏孤灯。20 岁的崔妃坐在冰冷的妆台前,看着镜中自己华贵的衣饰,突然抬手将头上的金钗狠狠摔在地上 —— 她的姑姑杨贵妃死了,她这个 “杨家亲眷”,再也不是那个能在太子李豫身边恃宠而骄的崔氏了。
几天前,她还是太子妃,是权倾朝野的杨家侄女,出行有仪仗,宫女太监前呼后拥;可现在,李豫的人只给她送来了一床旧被褥,连一句问候都没有。崔妃抱着被褥,靠在墙角哭到天亮,她终于明白:自己的荣宠,从来不是因为李豫的爱,而是因为姑姑杨贵妃和杨家的势力。如今杨家倒了,她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这个出身显赫却结局悲惨的女子,就是唐代宗李豫的第一任太子妃 —— 崔妃。她的一生,像一根绑在杨家长城上的藤蔓,杨家兴盛时她攀援而上,杨家崩塌时,她也跟着摔得粉身碎骨。
崔妃的出身,在当时的唐朝堪称 “顶级配置”。她的母亲是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父亲是秘书少监崔峋,《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她 “杨贵妃之甥也,母韩国夫人”—— 靠着这层关系,崔家成了唐玄宗后期最炙手可热的家族,而崔妃,自然成了皇室联姻的 “香饽饽”。
当时的李豫还是广平王,虽为皇子,却不算最受宠的。杨家为了巩固势力,想把 “自家人” 安插进未来的皇室,便主动向唐玄宗提议,将崔妃嫁给李豫。唐玄宗正宠着杨贵妃,对杨家的请求自然满口答应,天宝九载(750 年),14 岁的崔妃风风光光地嫁给了李豫,被册封为 “广平王妃”。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感情基础,全是政治算计。杨家想靠崔妃控制未来的太子(当时李豫已有成为太子的潜力),李豫则想靠杨家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记载,婚后李豫对崔妃 “礼之甚厚,然心不甚悦”—— 表面上对她恭敬有加,心里却没多少喜欢,毕竟,谁会真心喜欢一个带着 “家族任务” 嫁过来的妻子呢?
可崔妃却没意识到这一点。仗着姑姑杨贵妃和杨家的势力,她在王府里骄纵得很:对下人颐指气使,对李豫的其他姬妾冷嘲热讽,甚至连李豫想给母亲(吴皇后,当时已去世)上坟,她都以 “路途远、不安全” 为由阻拦 —— 因为她知道,李豫不敢得罪杨家,自然不敢得罪她。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禄山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 为名,发动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和部分皇子皇孙仓皇出逃,李豫和崔妃也在其中。
逃亡路上,崔妃还没意识到危险 —— 她依旧穿着华丽的衣服,让宫女伺候着,甚至因为马车颠簸发了脾气。可她不知道,一场针对杨家的风暴,正在马嵬坡酝酿。《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行至马嵬坡时,六军不发,将士们要求唐玄宗 “诛杨国忠、杨贵妃以谢天下”,否则就不再前进。唐玄宗无奈,只能赐死杨贵妃,处死杨国忠。
杨贵妃的死,成了崔妃命运的转折点。当天晚上,李豫看着崔妃,眼神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 “恭敬”,只剩下冰冷。他让人把崔妃的马车赶到队伍后面,还撤走了她身边大部分宫女太监。崔妃又怕又气,哭着问李豫:“陛下(当时李豫还没继位,崔妃习惯这么称呼他),你忘了杨家对你的好吗?” 李豫却只冷冷地说:“杨家的好,朕记着,但将士的怒,朕更怕。”
更让崔妃绝望的是,不久后李豫和父亲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决定回师平叛。出发前,李豫以 “路途艰险,不宜带女眷” 为由,把崔妃留在了灵武的临时行宫,只给她留下几个老弱宫女。《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崔妃当时 “泣涕请从,豫不许”—— 她哭着请求跟着李豫,却被无情拒绝,成了李豫平叛路上的 “弃子”。
崔妃在灵武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差。没有了杨家的支持,没有了李豫的庇护,连当地的官员都敢怠慢她:送来的饭菜常常是冷的,冬天的炭火也不够用,甚至有宫女偷偷拿她的首饰去换钱。崔妃从云端跌落泥潭,才明白 “势” 这个字,对她有多重要。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被立为太子,可他回到灵武后,却没把崔妃接回长安,而是把她安置在灵武的一座旧宅里,名义上是 “休养”,实际上就是软禁。直到两年后,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毕竟崔妃是名义上的太子妃,一直留在外地不像话),李豫才不情不愿地把崔妃接回长安,却没恢复她的太子妃身份,只给了她一个 “良娣” 的封号(唐代后宫中级封号,远低于太子妃)。
回到长安的崔妃,彻底成了后宫的 “透明人”。李豫很少去看她,甚至连她生下儿子李邈(后来的郑王),李豫都只派了个太监去送了些赏赐,没亲自去看望。崔妃看着其他姬妾(比如后来的贞懿皇后独孤氏)被李豫宠着,心里又妒又恨,却毫无办法 —— 杨家已经倒了,她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势力,只能在冷宫里一天天熬着。
更悲惨的是,她的儿子李邈虽然活了下来,却对她十分冷淡。因为李邈从小就知道,母亲是 “杨家余孽”,是父亲不喜欢的人,甚至有人偷偷告诉他,“你母亲的姑姑害死了很多人”。久而久之,李邈也不愿意亲近崔妃,每次崔妃想抱抱他,他都会躲开。《旧唐书・代宗诸子传》记载,李邈长大后 “性谨重,不与崔氏亲近”,这份母子间的隔阂,成了压垮崔妃的最后一根稻草。
宝应元年(762 年),李豫继位为唐代宗,可他依旧没给崔妃任何名分,甚至把她迁到了更偏僻的宫殿。这一年冬天,崔妃染上了风寒,身边连个像样的太医都没有。弥留之际,她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了 14 岁那年嫁入王府时的场景 —— 那时她穿着红嫁衣,以为自己会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却没想到,最后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崔妃去世时,年仅 30 岁左右(史书未载确切年龄,据考证约 32 岁)。李豫得知消息后,只是淡淡地说:“按良娣的规格下葬吧。” 没有辍朝,没有追封,甚至连墓碑上都没刻她的名字。《唐会要・后妃》记载,崔妃最后被葬在长安城南的乱葬岗,连皇家陵墓的陪葬区都没进去 —— 这个曾经靠着杨家势力风光无限的太子妃,最终成了唐代宗后宫里一个无人记得的 “弃子”。
在唐代后宫的历史里,崔妃常常被当作 “骄纵跋扈” 的反面教材 —— 人们说她仗着杨贵妃的势力欺负人,说她不知好歹得罪李豫,却很少有人提起,她从一开始就是杨家权力游戏的 “棋子”。
《新唐书・后妃传》对她的评价只有一句:“杨贵妃甥,恃宠而骄,及杨氏族灭,失势,郁郁卒。” 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她的一生,却也忽略了她的无奈 —— 她的骄纵,是杨家给她的底气;她的失势,是杨家崩塌的必然。她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跟着杨家的命运,起起落落。
崔妃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唐代外戚专权的缩影。从杨贵妃到杨国忠,杨家靠着唐玄宗的宠爱权倾朝野,却也埋下了 “众怒” 的种子。而崔妃,作为杨家联姻的工具,注定要为这份 “盛极而衰” 付出代价。她的一生,像一场短暂的烟火,靠着杨家的光焰亮过一阵子,光焰熄灭后,就只剩下冰冷的灰烬。
来源:酥糖去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