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I技术中的ESD保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21:29 1

摘要:绝缘体上硅(SOI)技术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尽管具有若干技术优势(更低的功耗、更短的门延迟、减少的寄生电容),但它并未取代体硅CMOS工艺技术。对于某些特定应用,其益处可能超过晶圆成本更高和浮体效应、历史效应等设计挑战。

绝缘体上硅(SOI)技术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尽管具有若干技术优势(更低的功耗、更短的门延迟、减少的寄生电容),但它并未取代体硅CMOS工艺技术。对于某些特定应用,其益处可能超过晶圆成本更高和浮体效应、历史效应等设计挑战。

绝缘体上硅技术对传统的静电放电(ESD)保护概念的行为有显著影响。本文讨论了这些挑战,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挑战的示例。

FD-SOI 晶圆和典型的 NMOS 晶体管横截面

ESD挑战

在先进的SOI技术中,ESD保护面临若干挑战:

与基于体硅晶圆的先进CMOS技术类似,用于核心保护的ESD设计窗口的可用余量非常窄。即使瞬时(100ns)超过4V至5V,薄栅氧也会受损。由于硅薄膜很薄,ESD器件的深度与体硅技术相比更浅。结更浅,减少了散热体积。此外,器件下方的埋氧层(BOX)阻止了热量向晶圆其他部分的传递。对于相同的硅面积,SOI中的ESD器件表现出更高的导通电阻,并且也在更低的电流水平下失效。与体硅器件相比,MOS晶体管的灵敏度更高(见下文)。

幸运的是,SOI技术也能为定制ESD单元提供许多优势:

由于器件与晶圆的衬底完全隔离,ESD设计者可以轻松地将多个器件堆叠在一起,为高压容限接口创建保护。在体硅CMOS中,N阱二极管中的寄生PNP晶体管为ESD电流提供了一条进入衬底的路径。当设计者使用此类二极管堆时,达林顿效应会放大漏电流。注入衬底的ESD电流可能导致附近寄生器件的意外开启,从而引起电路闩锁。这些效应在SOI技术中得以避免。

传统ESD保护器件

本文讨论了典型的ESD概念,如二极管、回滞(snapback)和主动MOS晶体管及其在SOI工艺技术中的行为。

二极管

二极管是构建全芯片ESD保护方法的重要基石。IC设计者将ESD二极管用于多种应力组合。

ESD 二极管通常用于 I/O 保护(此处所示)、VSS 和 VDD 之间以及不同 GND 节点之间。

如引言所述,SOI技术中的挑战在于降低正向模式下的电阻率并提高ESD鲁棒性。因为STI隔离向下延伸至BOX层,所以在SOI技术中设计二极管有两种方法:

选项1

阻挡N+和P+结之间的STI氧化物('NO-STI'二极管)。这意味着有源区(OD)层也绘制在两个区域之间。必须阻挡硅化物层以防止两个重掺杂区域之间短路。两个结之间的距离需要增加,导致正向模式下的电阻更高。

选项2

在两个结之间插入一个栅极('栅控'二极管)。这创造了更紧凑的布局,导致正向导通时的串联电阻降低。与第一个选项相比,阳极-阴极间距(LAC)减小。

下图比较了在 65nm SOI 工艺中的两种布局选项。

比较专有 65nm SOI 技术的两种二极管布局概念。STI 隔离层必须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移除。这可以通过(左图)扩展两个区域之间的有源区来实现,或者通过(右图)在它们之间添加一个栅极来实现。右图方案能提高 ESD 性能并降低电阻率。

很明显,虽然栅控二极管是SOI技术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必须指出其每微米周长的ESD鲁棒性(9mA/μm)远低于(大约1/4)体硅CMOS中的同类器件。

回滞MOS

NMOS晶体管在成熟的体硅CMOS技术中广泛用于ESD保护。寄生双极NPN器件提供每微米周长的高ESD鲁棒性(10mA/μm)。然而,在薄膜SOI技术中,此性能降至1mA/μm或更低。此外,分析表明在不同芯片上相同布局之间存在巨大的统计差异。

除了用于耗散ESD能量的体积显著减小外,NMOS体区的完全隔离阻止了NPN基极电位向相邻布局指状结构的传输。

体材料和 SOI 工艺中 NMOS 晶体管的横截面图形表示。在体材料工艺(顶部),一个指状结构的双极 NPN 基(P-bulk)电势可以轻易地传递到相邻的指状结构,因为所有的 NPN 基区都是在共享的 p 衬底中创建的。对于薄膜 SOI 工艺(底部),每个寄生 NPN 器件的基区是完全相互隔离的。

确保ESD应力事件期间MOS晶体管多个分段同时开启有另一种方法。IC设计者可以增加漏极面积(漏极接触点到栅极的间距)并移除硅化物。这提高了NMOS器件的失效电压,确保相邻指状结构/分段中的寄生NPN晶体管也会开启。然而,此技术增加了所需面积和寄生电容。大多数情况下,最好防止ESD电流流经MOS(输出驱动器)器件,而是使用并联的ESD解决方案。

主动MOS

虽然回滞MOS和二极管结构在SOI技术中的性能要差得多,但幸运的是,也有一些ESD概念具有类似的行为。许多IC设计者和代工厂在电源线之间采用所谓的BigFET保护("轨式")钳位电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RC/转换速率检测电路(以及几个反相器)在发生ESD事件时快速开启大的MOS晶体管。这种BigFET设计的每面积ESD鲁棒性通常低于体硅CMOS中的回滞MOS鲁棒性。在SOI技术中,其性能大致相同。

在ESD应力期间,MOS晶体管工作在主动模式下,可以使用代工厂提供的Spice模型轻松进行仿真。不需要在漏极上使用硅化物阻挡来增强多指开启。在体硅或SOI工艺节点中,每面积的ESD鲁棒性大致相同。

Sofics的经验

Sofics的工程师支持过许多SOI技术项目,既有代工厂的,也有集成器件制造商(IDM)的专有工艺。

Sofics为SOI技术提供三类解决方案:

工程师们在与SOI工艺相关的(ESD)挑战和解决方案方面积累了具体的技术知识,例如最大化减少ESD保护所需面积的技术。一些Sofics的专利解决方案可移植到SOI技术,如二极管触发可控硅(DTSCR)。SOI特定专利,如SOI-SCR设计和新型ESD鲁棒回滞MOS布局。

Sofics的解决方案示例

改进回滞MOS晶体管

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增强SOI技术中NMOS晶体管的ESD鲁棒性。如上所述,BOX层阻止了相邻指状结构之间的体耦合。这可以通过BCMOS专利中描述的特殊布局技术来恢复。在布局中,源极和漏极区域被P+、附加栅极或仅无注入的有源区打断。

布局视图(顶部)和不同“体耦合”技术的横截面,用于连接相邻指状区域的体区域。

在这三种选项中,在相邻指状结构的区域之间创建了一个P型"隧道"。结果非常显著:每面积的ESD性能提高了2倍。

使用 Sofics 的专有体耦合技术,瞬回 NMOS 器件性能提升 2 倍。左侧是硅化物阻挡区域的优化。右侧的 BCMOS 解决方案导致触发电压更低,触发更均匀,且在更小的区域内实现。

在SOI中实现可控硅

在SOI技术上进行设计的IC设计者通常很高兴他们不再需要考虑闩锁问题。在体硅CMOS和BCD技术中,闩锁事件可能导致大量问题,甚至导致芯片毁坏。然而,在SOI技术中,寄生SCR被消除了。

但是,SCR器件也可用作非常高效的ESD钳位,并且可以使其对闩锁免疫。Sofics的另一项关键发明是在SOI技术中实现SCR钳位器的设计。它涉及绘制更大的有源区(覆盖整个SCR器件),阻挡跨过低掺杂区域的硅化物层,并分割阳极/阴极区域以引入G1/G2触发岛。

在 SOI 技术中,1.0V 薄氧化层 snapback NMOS 器件与二极管触发的 SCR 器件的比较。SCR 的低钳位电压为 ESD 设计窗口提供了额外的余量。

结论

SOI技术给ESD设计者带来了若干挑战,例如狭窄的ESD设计窗口、敏感的MOS晶体管以及由于薄膜导致的高电阻率。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多背景信息和示例数据。

幸运的是,有多种方法可以克服这些挑战。Sofics通过新颖的ESD概念支持IC公司,以提高IC性能和ESD鲁棒性。已经开发了各种新的布局技术,以实现具有低触发和钳位电压的回滞MOS晶体管和可控硅。

来源:卡比獸pap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