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曾乐是一个心里能藏事的人。开心的或不开心的,要是别人不问,她也不会说。要是别人问起,她也不会和盘托出。
原创首发。
本故事纯属虚构。
欢迎点赞关注,谢谢~
一直以来,曾乐是一个心里能藏事的人。开心的或不开心的,要是别人不问,她也不会说。要是别人问起,她也不会和盘托出。
比如她为什么如此爱好画画的秘密。
回到宿舍后,她更加喜欢捧着自己的日记本,看着自己辛苦画的无数只老鼠。恍惚间,这些“阿灰们”就像她的红娘,甚至比红娘更贴心。它们忠贞不二,永远善解人意地盘踞在自己的心里。
如今因为一幅画,它们又变成自己的小确幸,让她与雷声相识。
直到现在,雷声曾说过的那几句鼓励话,依旧在她的心底荡漾。她斜眼看看林香融桌前墙壁上挂的日历,心算下还有四次选修课可上,她决定要把握好机会,别像前几次,话还没说先羞红了脸。
曾乐有一股好强的心气儿。她说过的话,她一定设法让自己做到。
再一次上美术选修课,曾乐去雷声那里签到时,还故意聊了两句,说每次看他带了好多书,估计都是好书之类的闲话。
因此,两人也算相识了。
C城的夏,从春末开始就如一个烧得正旺的火炉,精气太盛,阳光辣得好不留情面,不拐弯儿地倾洒给大地就完事儿似的。
人一走出房间,热气便扎进每一寸皮肤里,心里感觉焦灼得难受。因此,女生们总会随身撑把遮阳伞,男生总会低头找地,任由头发对抗着焦热的阳光。
周四下午,曾乐正坐在大教室里上着无聊的马哲课,手拿一本薄书当扇子扇风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
她迅即打开手机,看到是一个陌生的手机号码发来的一条短信:
“你什么时候有空?我有几本绘画素描入门书拿给你看看。应该对你的画画有帮助,我想你要系统学学速写会更好。”
短信后面没有署名。
曾乐正猜想大概是谁发的短信,另一条短信又发过来了:
“我是雷声,选修课上我们是同学。这是我的手机号。”
她激动得立即坐正。
坐在旁边的梁欢还诧异地看看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曾乐知道失了礼,于是正了正身子,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听课。
从此,她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拥有了五彩的光。
曾乐和雷声约好,下午放了学在青楼门口拿书。
首先,曾乐给李艺兰发了短信,说今天有家教课,叫她不用等着一起回去。然后一个人匆匆吃了晚饭,嚼了一颗口香糖,再朝着青楼走去。
离青楼还有一段距离时,曾乐远远看见雷声站在门口,低头拿着手机似乎正在发短信。
曾乐轻轻走上前,提醒自己要昂首挺胸,把眼睛放自然,才能把雷声彻底放入眼中去。但是,当真的站在他的面前,发现自己矮了一大截,心里不免又着了慌。
雷声还在专注发短信,完全没注意到走过来的曾乐。
虽盼望相处的时间能无限拉长,但两人干站着不说话,不免惹人非议。于是,曾乐鼓足勇气,撕开一张笑脸,对着雷声说道:
“雷同学,是你吧?”
雷声闻声稍抬头,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注意这个短发女孩:模样儿很清秀,最热人注意的是那双大眼睛,水灵灵的像两颗水晶珠子。
他冲她一笑,说道:
“你来了。”
雷声一边说,一边把手机放入裤袋,腾出手将书包挪到稍微弯曲的右腿上,麻利地从包里取出四五本书,继续说道:
“我选了几本素描书,其中有两本专门讲解素描基本画法,还有一本关于素描线条讲究,还有一本纯美术理论和发展介绍;最后一本是国内外美术名品赏析,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
说完,他把书一并递给曾乐。
他的脸依然阳光娇嫩,犹如春天里田野里的白色鸢尾花,清香淡淡,迎风挥动。
曾乐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对他说:
“谢谢。”
其实,她还有一大堆话想说,但总感觉不管怎么说,都不能表达她对他的感激。
“真的对我帮助很大。”
“不用谢,力所能及。”雷声还是微笑着,“我有事要走,要不要一起走? ”
“好。”
两个人顺便结伴走出来,拐进一排水杉树,就进入一条稍宽的马路,不远处可以望见H大学的体检楼。
“你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雷声边走边问。
“很早了,还记得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具体时间记不清了。”
“你只画老鼠吗?”
“是的。就爱老鼠。”
“我看了你的画,除了老鼠画得好,其他部分都还需多多练笔。”雷声依然保持微笑。
“嗯……其实,老鼠是有原型的。”曾乐强迫自己放开点,多找点话题出来,“小时候我家地板爬出来一只老鼠,大白天的也不怕人,神态还很自然。”
“所以你画的就是那只老鼠么?”
“嗯,多多少少还是艺术加工了一下。”
“那我建议以后可以画点其他的,比如树,桥,房屋等,可以简笔画,勾勒出线条就行。这样可以配合老鼠来画,画熟练了,说不定就可自成一体。”
“嗯……我也学画其他的,总画不太好。”曾乐微微抬头看了下雷声,腼腆地笑笑。
“没事,线条画本来不追求细节,大体出来逼真就好。给你的书多看看,多练练。以后有问题了再找我。”
“谢谢你。我会好好看的。”
“我该走了,看完了记得和我说,我再帮你弄书。”在体检楼前的岔路口处,雷声向曾乐摆摆手,转身跑进体检大楼里去了。
曾乐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还在轻声对他说:
“你知道吗?这只老鼠陪了我无数个不眠夜。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呢!”
来源:忆子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