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被错抓进地府,遇到熟人赠汤,竟过上了好日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9:53 1

摘要:清河县东街有个叫王善的,开了间包子铺。他个头不高,脸蛋圆乎乎的,笑起来两眼眯成一条缝,活像一尊弥勒佛。王善做的包子在清河县是出了名的,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香气直透天灵盖。

清河县东街有个叫王善的,开了间包子铺。他个头不高,脸蛋圆乎乎的,笑起来两眼眯成一条缝,活像一尊弥勒佛。王善做的包子在清河县是出了名的,皮薄馅大,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香气直透天灵盖。

王善人如其名,心地非常善良。每日铺子打烊,总有几个乞丐蹲在巷口等他。王善从不驱赶,总是笑眯眯地把卖剩的包子分给他们。有人劝他:“王老板,你这般施舍,何时能发财?”王善擦擦额头的汗,笑道:“人活一世,谁没个难处?我多做几个包子不费事,他们却能填饱肚子,何乐不为?”

这年寒冬,大雪下了三天三夜。一日清晨,王善照常起身和面,忽觉胸口发闷,眼前一黑,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王善迷迷糊糊醒来,却见自己双脚离地三尺,飘飘悠悠往前走。左右各有一个青面黑衣的差人,手持铁链,牵着他往前走。

“二位差爷,这是要带我去何处?”王善战战兢兢地问。

一差人冷冷道:“你阳寿已尽,我等奉阎君之命,带你往地府报到。”

王善心里咯噔一下,暗道:“我今年才三十有五,怎就阳寿尽了?”可看着差人那阴森森的面孔,也不敢多问。

一行人飘飘荡荡,来到一座黑漆漆的城门前,门上“幽冥界”三个大字森然可怖。进了城,但见灰蒙蒙一片,无数魂魄排成长队,缓缓向前移动。阴风阵阵,吹得王善瑟瑟发抖。

正行走间,忽听有人唤他:“王善,你怎么也来了?”

王善抬头一看,竟是三年前去世的李婆婆。这李婆婆生前住在王善隔壁,无儿无女,王善常给她送包子,陪她说话。老人去世时,还是王善出钱料理的后事。

“李婆婆!”王善又惊又喜,“您老这是......”

李婆婆笑道:“我在阴司谋了个差事,专管分发投胎汤。”说着,她看了看王善身旁的阴差,从袖中摸出些纸钱塞过去,“二位差爷辛苦了,容老身与这故人说几句话。”

两个阴差收了钱,脸色缓和许多,道:“快去快回,我们还要去交差。”

李婆婆将王善拉到一旁,低声道:“你怎么这般年轻就来了?莫非是阳间出了什么事?”

王善苦笑:“我也不知,正做着包子,就到这里来了。”

李婆婆叹了口气,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既是如此,婆婆帮你一把。你可知地府有两种投胎汤?”

王善摇头。

李婆婆解释道:“一种叫‘商才汤’,喝了转世能有经商之才;一种叫‘官运汤’,喝了来世能做官。今日恰好我当值,给你喝那商才汤,来世也好不再受苦。”

王善正要说什么,李婆婆急道:“别耽搁了,那两个差人马上回来。”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瓶,硬塞给王善,“快喝了!”

王善心想,自己这辈子只会做包子,来世若能经商,倒也不错,便仰头喝下。那汤水清凉,带着一丝甘甜,入喉后竟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这时,两个阴差回来,带着王善继续前行。李婆婆朝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放心。

到了一座巍峨大殿前,阴差让王善在门外等候,他们先进去禀报。不多时,殿内传来一声怒吼:“抓错人了?你们这两个糊涂东西!”

接着是一阵乒乓声,两个阴差连滚带爬地出来,面如土色。其中一人对王善道:“对不住,抓错人了。阳间还有个王善,是西街的屠夫,该抓的是他,不是你。阎君特许你还阳。”

王善又惊又喜,正要问详情,忽然一阵天旋地转,再睁眼时,已躺在自家床上。

妻子王氏守在床边,见他醒来,喜极而泣:“你可算醒了!昏迷了三天三夜,大夫都说没救了。”

王善坐起身,只觉得神清气爽,脑中格外清明。他将地府经历说与妻子听,王氏听得目瞪口呆,连声称奇。

休养几日后,王善重开铺子。奇怪的是,他发现自己做包子的手艺虽没变,但对经营之道却突然开了窍。

从前,王善只知道老老实实做包子,从不想别的。如今,他竟无师自通地想出了许多新点子:在包子馅料上创新,加入了虾仁、蟹黄等新鲜口味;把铺面重新布置,挂上“王记包子”的招牌;又买了几个大缸,腌制成菜,客人买包子,附赠一小碟咸菜。

不出半年,“王记包子”名声大噪,不光清河县人爱吃,连外地客商也慕名而来。王善趁机扩大了铺面,又雇了两个伙计帮忙。

一日,王善正在柜台算账,忽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在门外张望。王善认得他,姓张,原是城西的穷书生,屡试不第,家道中落,沦为乞丐。

王善照常包了几个热包子递过去,张乞丐千恩万谢,却不急着走,盯着王善看了半晌,忽然道:“王老板,你眉宇间有股清气,近来必是遇到了奇遇。”

王善一惊,含糊道:“老人家说笑了,我能有什么奇遇。”

张乞丐微微一笑:“老夫虽落魄,却略通相术。你额有华光,分明是得了阴德相助。不过......”他凑近低声道,“你命中该有一劫,就在本月十五,小心水火之灾。”

王善将信将疑,但还是道了谢。张乞丐临走前又说:“王老板善心,老夫无以为报,只赠你一言:商道亦人道,财从善处生。”

转眼到了十五那日,王善格外小心,检查了灶火,关了水缸。眼看一日将尽,平安无事,王善松了口气,以为老乞丐胡言乱语。

不料傍晚时分,隔壁布庄突然起火。时值秋风大作,火势迅速蔓延,眼看就要烧到包子铺。王善急忙招呼伙计搬移货物。

混乱中,一个伙计打翻了油灯,灶台旁堆着的柴火瞬间燃起。王善眼疾手快,提起水桶就泼,却忘了身后还堆着面粉。面粉遇火,“轰”的一声爆燃,王善的衣袖顿时着火。

正当危急时刻,一群乞丐冲进铺子,用破旧的衣被扑打火焰。原来,这些乞丐平日受王善恩惠,见布庄起火,担心包子铺,特地赶来帮忙。

人多力量大,火势很快被控制住。王善清点损失,虽烧毁了些杂物,但主体无碍。再找那群乞丐,已悄然离去,只留下一地破旧的衣被。

王善感慨万千,对妻子道:“今日若非他们,铺子就保不住了。可见善有善报,不是虚言。”

经此一事,王善更加乐善好施。他在铺子外搭了个棚子,每日施粥赠包子;又设了个“义学”,请落魄的张乞丐做先生,让穷苦孩子免费读书。

说也奇怪,王善的善行越多,生意就越发红火。不出三年,“王记包子”已开了八家分店,遍布周边各县。

这年除夕,王善给伙计们发了双倍工钱,又备了年货让他们早早回家团聚。自己则和妻子守着老店,准备明日年初一的包子。

深夜,王善独自在厨房调馅,忽听门外有人叩门。开门一看,竟是李婆婆笑眯眯地站在那儿,身旁还跟着两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当年抓错他的那两个阴差。

王善又惊又喜,忙请三人进屋。

李婆婆笑道:“你别忙,我们坐坐就走。你在阳间的事,我们都知道了。阎君查生死簿,发现当年你喝了商才汤还阳,本是不合规矩。但见你以经商之才行善积德,十分欣慰,特命我们前来,为你增寿一纪。”

王善连忙道谢,又问:“那商才汤既是专为投胎者准备,我喝了却还阳,会不会有什么后患?”

一阴差笑道:“这便是你的造化了。那汤本是助魂灵开窍,你既还阳,灵窍已开,自然保留了经商之才。说来也是阴差阳错,成全了你。”

另一阴差道:“不过切记,才能如刀,可切菜亦可伤人。你以商才行善,自是功德无量;若是以才牟利,欺压良善,必遭天谴。”

王善郑重道:“三位放心,王善必不忘初心。”

李婆婆点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袋:“这是地府的五香粉,加入包子馅中,可保食客安康。你好生使用,万不可贪多。”

王善接过,正要再问什么,忽听鸡鸣三声,再抬头,三人已不见踪影。

从此,王善的包子越发美味,食客都说吃了神清气爽。更有穷书生吃了包子,竟高中举人;久病的老者吃了,渐渐康复。种种奇事,不一而足。

“王记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连京城的达官贵人都派人来买。王善家财万贯,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每日清晨依旧亲自调馅,施舍乞丐,笑呵呵地招呼每一位客人。

有人问王善成功的秘诀,王善总是笑眯眯地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做人要像调馅,咸淡适中;做生意要像和面,软硬得当;对待客人要像蒸包子,火候到位。”

只有夜深人静时,王善才会想起那段奇特的经历,望着星空喃喃自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地府走一遭,方知人间善恶,皆有报应。”

而在地府,阎君翻阅着功德簿,见王善名字后的功德数不断上涨,满意地点点头,对判官道:“如此善人,来世当有仙缘。”

判官笑道:“他此生福报未尽,还有六十年阳寿呢。”

阎君抚须大笑:“那便让他好好在人间,做个包子神仙罢!”

来源:直率漂流瓶0i5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