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锁防不住陌生人?网络虚假宣传该“锁”紧了!|X辣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20:03 1

摘要:近日,一则“陌生男子通过指纹解锁智能门锁进入居民家中”的新闻引发关注。据报道,北京市民焦女士家中无人期间,竟有陌生人多次通过指纹识别进入其住宅内,虽未造成财物损失,却让居民对居家安全的信任基石出现裂痕。这起事件看似个案,实则是一场对网络虚假宣传与产品质量监管的

□消费质量报全媒体评论员 郭剑夫

近日,一则“陌生男子通过指纹解锁智能门锁进入居民家中”的新闻引发关注。据报道,北京市民焦女士家中无人期间,竟有陌生人多次通过指纹识别进入其住宅内,虽未造成财物损失,却让居民对居家安全的信任基石出现裂痕。这起事件看似个案,实则是一场对网络虚假宣传与产品质量监管的深度拷问。

随着指纹锁等智能家居产品快速普及,“便捷”“安全”成为商家网络宣传的高频词。此次涉事品牌标榜的“认假率≤0.0001%”等参数,通过电商平台详情页、短视频测评广告等渠道广泛传播,构建起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心理预期。然而,当现实与宣传出现巨大落差,企业是否在营销环节客观呈现产品风险?是否存在利用技术术语制造“安全幻觉”的行为?这些疑问已超出单一产品质量范畴,直指网络宣传是否真实以及监管是否有效。

消费者之所以对厂商自主检测的公正性存疑,源于长期以来部分企业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形成的“危机公关模式”:一方面迅速下架涉事产品宣传视频,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术语复杂化问题归因。这种“重营销轻实质”“重声量轻责任”的做法,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网络时代,产品质量问题极易通过社交平台放大为公共安全焦虑,这就要求监管力量必须前移——不能止于事后追责,更需建立覆盖产品宣传、销售、售后全链条的动态监督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主动对网络平台上的性能宣传内容进行抽样复核,对“极限词”“绝对化承诺”等宣传乱象实施精准打击。

比技术缺陷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厂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营造的“安全神话”。在短视频平台,常见经过剪辑的“暴力测试”视频暗示产品坚不可摧;在电商页面,用专业术语堆砌的认证资质成为说服消费者的利器。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传播内容,若脱离实际质量支撑,本质就是虚假摆拍。当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营销摆拍而非技术攻坚时,所谓的“智能升级”就可能背离安全初衷,甚至成为新的安全隐患。

因此,想要“锁”住智能家居产品的安全,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协同的多元共治格局。监管部门应建立智能锁具等高风险产品的网络备案制度,要求企业公开关键性能的实测数据;平台方需压实主体责任,对存在虚假宣传的产品采取流量限制措施;行业协会则可牵头制定更严格的自律标准,推动企业从“营销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而作为最后防线的司法程序,也应完善集体诉讼机制,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门锁安全无小事,网络诚信更非虚言。近年来,中央网信办坚持以清朗网络空间为目标,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突出问题乱象,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只有当监管的“电子眼”穿透网络宣传的迷雾,当企业的“质量链”超越营销的喧嚣,科技才能真正“智”服你的安全威胁。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陈蕊妮

校对 | 聂行

责编 | 李晓龙、郭剑夫

审核 | 开永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来源:消费质量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