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还未爬上窗棂,厨房传来锅铲相碰的清脆声响。我揉着惺忪睡眼推开房门,迎面撞见母亲苏淑芬举着汤勺站在餐桌旁,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鬓角新添的银丝:
晨光还未爬上窗棂,厨房传来锅铲相碰的清脆声响。我揉着惺忪睡眼推开房门,迎面撞见母亲苏淑芬举着汤勺站在餐桌旁,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鬓角新添的银丝:
“快去刷牙,粥凉了就不好喝了。”这熟悉的絮叨像根细密的线,串起我十八年晨昏颠倒的时光。
从前总觉得这些叮咛太过琐碎。初中晚自习回家稍迟些,父亲林明远会皱着眉反复确认我的行踪;高中挑灯夜读时,他们轮流端来热牛奶,总要念叨“别熬坏了眼睛”;
就连周末赖床多睡半小时,也能听见门外欲言又止却终究化作叹息的声音。那时年少气盛,把这些关切都当成束缚翅膀的枷锁。
直到那个暴雨突至的黄昏。我在教室忘带雨伞,望着窗外倾盆大雨发愁。忽然看见校门口晃动着两把熟悉的身影——父母挤在共用伞下,裤脚沾满泥点,却把唯一的干爽留给怀里捂着的保温桶。
“怕你饿肚子。”母亲笑着打开盖子,山药排骨汤的香气混着她被雨水打湿的发梢,那一刻,所有的唠叨突然都有了温度。
原来他们的“碎碎念”早织成密不透风的保护网。考场前夜帮我整理文具时的喃喃自语,填报志愿那几天翻烂的政策手册,甚至离家求学时塞进行李箱的每一包感冒冲剂,都是藏在琐碎话语里的牵挂。
那些重复千百遍的叮嘱,不过是把说不出口的爱意,拆解成最容易抵达心底的语言。
如今每次视频通话,听着屏幕那头依旧不绝于耳的嘱咐,我会故意拖长语调应承下来。我知道,这世间最珍贵的告白,往往裹挟着最朴素的日常。
就像春燕衔来的总是软泥与落枝,而父母的爱,从来都藏在看似平凡的絮叨里。
来源:阿勤看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