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减少2.31亿单!乘客变司机,以前打车的人都去开网约车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9:30 1

摘要:刚看到交通运输部的9月数据,直接惊了:全国网约车单量才7.58亿单,去年同期还是9.89亿单,一下少了2.31亿,降幅超23%。

刚看到交通运输部的9月数据,直接惊了:全国网约车单量才7.58亿单,去年同期还是9.89亿单,一下少了2.31亿,降幅超23%。

更让人意外的是,今年每个月的单量都比去年跌不少,不是偶尔一次,是持续下滑。

大家都在问“为啥不打车了”,有人说嫌服务差,有人说没钱了,但最扎心的答案可能是:以前坐网约车的人,现在都去开网约车了。

这不是猜的,是咱们身边肉眼可见的变化,再配上数据,越想越真实。

现在打开网约车软件,不用等几分钟,附近的司机秒接单,有时候车就停在你跟前。

按说车多了、接单快了,单量该涨才对,可数据偏偏反着来。

先说说大家打车时的直观感受,这两年打车像开盲盒,槽点一抓一大把。

有的车里一股烟味混着汗味,座椅上还沾着不知道啥的污渍;有的司机夏天舍不得开空调,车里跟蒸笼似的,冬天又总开窗,冷风直吹得人头疼;更气人的是,上高速要你掏过路费,偶尔还得加燃油附加费,一趟下来比预估的贵不少。

可这些都是表面问题,要是真因为服务差,单量顶多小跌,不至于一下少2亿多。

真正的问题藏在数据里:今年9月,全国合规网约车司机已经超618万,去年这时候还没这么多。

一边是订单少了2亿,一边是司机多了一大波,这账一算就明白——不少以前打车的乘客,现在换了个身份,坐在了驾驶座上。

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乘客要去开网约车?答案很简单:找工作难,网约车成了“过渡饭碗”。

今年就业市场的情况,大家都有感触。

刚毕业的大学生,挤破头考事业单位,黑龙江一个岗位引十万硕士博士抢;211高校的双选会上,甚至出现了擦边主播的招聘海报。

以前大家觉得“考研考公是退路”,现在成了“唯一路”。

而35岁以上的中年人更难,体力好点的去跑外卖、送快递、开网约车,年纪大些的干保安、保姆、保洁,还有心有不甘的,去摆摊、开小店、做自媒体,可这些路也越来越挤。

网约车行业就是个缩影,门槛不高、上手快,成了很多人的“救命稻草”。

以前下班打车回家的白领,现在可能下班后开着网约车接晚高峰的单;以前周末打车去玩的年轻人,现在周末跑网约车赚零花钱。

不是他们不想打车了,是兜里的钱紧了,得靠开网约车补家用,自然就少了打车的需求。

当然,单量下滑不只是“乘客变司机”这一个原因,那些曾经让大家必须打车的场景,今年也变少了。

以前网约车的“大头订单”是商务单,比如销售去外地见客户、技术人员去开会,从公司到机场、高铁站,下了车又要去酒店、会场,时间赶,只能打车。

可今年不一样,很多公司都在“降本增效”,非必要的出差直接取消。以前一周出两次差的人,现在一个月出一次都算多。

出差的人少了,机场、高铁站周边的网约车订单,肉眼可见地少了。

旅游单以前也是网约车的重要来源,游客到了陌生城市,从机场到酒店、景点,图省事就打车。

可今年年轻人流行“特种兵式旅游”“穷游”,出发前把攻略做得比作业还细:哪个地铁站离景点近,哪路公交能绕着景区转,连步行路线都规划好了。

现在的游客,不再是“点对点”打车,而是更愿意坐公共交通,旅游单自然就少了。

以前晚上八九点钟,酒吧、饭店周边全是等单的网约车,都是送喝了酒不能开车的人回家,这是稳定的“硬需求”。

可今年,商务宴请少了,朋友聚会也不怎么喝酒了,大家都开始“务实”。以前每周三次饭局,现在改成每月一次,还都是“不喝酒的局”。

饭局少了,酒局散了,晚上的打车高峰都不明显了。

一边是订单少了2亿,一边是司机多了上百万,网约车行业彻底陷入“僧多粥少”的困境。

今年重庆、珠海、大理等城市,都发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劝大家别轻易入行。为啥?因为司机太多了,订单不够分。

珠海的数据最直观:今年1月,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才12-14单,全职司机时薪约30元,每天跑10小时,营收也就300元。扣除油钱、电费和平台抽成,一个月到手才4000元左右,还没去年一半多。

街上的充电站,以前晚上就几辆车充电,现在半夜都停满了,全是等单的网约车司机。

除了订单少,司机的收入还被“抽成”压得喘不过气。

现在不光主流平台抽成,聚合平台还搞“订单转卖”,一单生意转好几手,每转一次就抽一次钱,最后到司机手里的钱少得可怜。

以前网约车每公里单价1.3-1.4元,现在降到1-1.1元。按每天跑200公里算,光单价降了就少赚几十块。想维持以前的收入,只能延长工时。

很多司机现在都不回家过夜,晚上找个充电站,车充电,人就在车里睡,手机一响立马起来接单。

面对这么难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出手“反内卷”。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后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了这事。

多个行业协会也发了倡议,不让平台搞低价促销、恶性竞争。

还有地方在清理“劣质运力”,把服务差、没盈利的司机清退,给优质司机腾空间。

除了控数量,还在帮司机找“退路”。

不少地方搞职业技能培训,教司机学维修、做家政,引导他们转型。有的地方还给转型补贴,让司机不用一直困在网约车行业里。

其实网约车单量少了2亿,不只是一个行业的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经济的变化。

咱们这几年建了很多交通设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电动公交全覆盖,网约车平台遍地都是,可老百姓的钱包增速没跟上。

就像给沙漠修了最好的供水系统,可大家连水费都快交不起了,设施再好也没用。

就业市场也是这样,每年毕业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可产业升级没跟上,高端岗位不够,只能去抢网约车、外卖员的工作。

一个硕士生和高中生抢同一个司机岗位,不光是人才浪费,更是资源错配。

而这种错配又形成了循环:收入降了,大家就少消费,打车、下馆子、买衣服都省了;消费少了,企业就少招人;就业难了,收入又降了,越卷越厉害。

现在大家说“不打车了”,不是真的不想打,是没钱打了,甚至得去开网约车赚钱。

那些消失的订单,不是没了,是变成了司机座位上的人,变成了大家手里攥得更紧的钱包,变成了经济转型期里的“阵痛”。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现在行业在“洗牌”,不好的司机被清退,服务会变好;司机转型有了出路,不用再扎堆抢单;等经济慢慢回暖,大家钱包鼓了,该打车还是会打。

毕竟网约车还是方便,只是现在,它先成了很多人的“饭碗”,等日子好过了,它会变回大家的“便利”。

来源:听云霭

相关推荐